地方动态|江苏湖北河南安徽江西广西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4-01-16 |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江苏交通、安徽新闻联播、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江苏】江苏交通等9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这项发展实施方案!

近日,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南京海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上海铁路监督管理局、中国民用航空江苏安全监督管理局、省邮政管理局、江苏海事局、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等9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了《江苏省加快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效率、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推动我省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

《方案》提出,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我省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取得明显成效,多式联运单证信息基本实现互联共享,多式联运单证服务功能深化拓展,标准规范体系更加健全,培育形成10个具备“一单制”服务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稳定运行10条多式联运“一单制”模式示范线路,托运人一次委托、费用一次结算、货物一次保险、多式联运经营人全程负责的“一单制”服务模式和集装箱运输“不换箱、不开箱、一箱到底”的“一箱制”服务模式加快推广,进一步推动交通物流提质增效升级,更好服务支撑实现“物畅其流”。

《方案》提出六大方面16项具体任务,主要包括:

推进国内多式联运信息互联共享,加快推进多式联运数据开放、支持多式联运信息集成服务发展、推行应用标准化多式联运电子运单;

推进国际多式联运单证应用创新,加快国际海铁多式联运提单推广应用、探索国际班列多式联运单证的物权凭证功能、推动国际多式联运电子提单发展;

拓展多式联运“一单制”服务功能,探索发展多式联运“一单制”金融服务、鼓励优化多式联运“一单制”保险服务、优化多式联运“一单制”通关监管;

健全多式联运“一箱制”服务体系,完善“中途不换箱”合作机制、优化“全程不开箱”流程管理、提升“一箱到底”服务能力;

大力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鼓励骨干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引导多式联运相关企业加强协同协作;

完善多式联运标准规则,健全多式联运“一单制”标准、推进多式联运服务规则衔接。

【湖北】湖北黄冈首例普通公路无人集群智慧化沥青路面施工成功

1月14日,在湖北省黄梅县黄梅高铁站集疏运G105改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由1台大宽度摊铺机、2台胶轮压路机、3台双钢轮压路机组成的6台无人驾驶设备正井然有序地摊铺沥青,吸引了工程技术人员和当地村民的围观与点赞。

黄梅县交通运输局局长许继军说:“此次无人驾驶沥青路面摊铺施工,既是黄冈市率先实现国省干线沥青路面无人集群智慧化施工,又是黄梅县国省干线公路首次应用无人集群智慧化施工,也是承建单位中建三局桥梁事业部首次在公路建设中应用无人集群智慧化施工。”

通过装备在摊铺机、压路机上的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和障碍物识别系统等智能技术组合成集群的“大脑”,为施工提供控制信号与行驶路径引导,指挥集群自动协同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人工操作设备的施工模式。施工前只需把施工路段待摊铺路面的标高、宽度、碾压遍数、行驶轨迹等参数提前设置好,“大脑”就会自动指挥摊铺机进行摊铺,无人驾驶压路机也能够按照设定的压实轨迹进行碾压、行驶、转向等一系列工作,该技术在整个摊铺、碾压施工过程中对施工碾压轨迹达到了精准控制,定位精度可以做到2厘米,位置信息的采集更达到毫米级,有效避免了人工操作可能导致的漏压、过压、欠压、超速等问题,保证摊铺的均匀性、碾压压实度和表面的平整度,最大程度提高了面层的施工质量,提高了施工效率,并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

对无人集群智慧化施工完成的沥青路面现场检测后,无人集群施工在均匀性、厚度、压实度、渗水系数、平整度、几何尺寸、摩擦系数、构造深度等各项检测指标均合格,在压实度、渗水系数、平整度这三个最能体现摊铺碾压工艺差异的检测数据方面更具优势。此外,无人集群施工实现了摊铺与碾压速度最优匹配和连续不间断作业,施工效率提升了30%。

此次黄梅高铁站集疏运G105改建工程无人集群智慧化施工成功,是黄梅县交通运输局探索“四新”技术的工程应用,加快普通公路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的有力实践。、

【河南】 河南,力争打造智慧高速公路1000公里

近日,记者从2024年河南省交通运输工作会上获悉,今年全省交通基础设施计划投资超1400亿元,持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力争港口吞吐量达到6000万吨以上,开工建设周口港中心港区小集作业区,力争打造智慧高速公路1000公里,新改建干线公路600公里、农村公路5000公里以上,实现多式联运货运量同比增长15%,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高建立表示,将把今年作为全省交通运输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推进,加快交通运输体系立体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国内领先的交通强国先行区。

聚焦强枢纽、畅通道、育产业,河南将项目化推进实施内河航运“11246”工程,构建从西北内陆到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的中原出海新通道。全年计划投资200亿元,将周口港中心港区小集作业区打造成为具有一流港航基础设施、一流航运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内河港口;“一纵三横”骨干航道按照三级航道、二级船闸的规划标准建设,加快建设沙颍河周口段、淮河固始段、淮河息县段等“两河两港”项目,开工建设沙颍河漯河港至周口段、淮河淮滨段、唐河马店至社旗段航道工程,建成小浪底库区港航工程。

河南将有序推进周口港、信阳港等港口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公转水、铁转水、水转水有效联通;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支持周口、信阳、平顶山等地培育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提升港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围绕枢纽经济和港产城融合发展,高标准制定全省内河航运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高质量编制周口、信阳、漯河等港口总体规划,实现层次分明、分工合理、有机融合,形成与全省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内河航运规划体系。

2024年,河南将持续推进高速公路“13445工程”,确保安罗高速公路罗山至豫鄂省界段等11个项目建成通车,建成通车高速公路643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超8900公里;消除堵点断点、完善路网功能,有序推进10个高速公路内通外联项目;实施智慧高速公路建设三年行动,加快既有高速公路智慧化升级,打造一批智慧服务区、收费站,推动高速公路与光伏等新能源融合发展,提升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河南将巩固提升交通枢纽地位,打造枢纽经济新优势;深入实施物流拉动、打造枢纽经济优势三年行动,在产业布局、体制机制、项目建设等方面探索形成一批典型经验;构建服务枢纽经济发展的智慧信息平台,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数据深度开发应用,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互联互通、高效配置。

2023年,河南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超1500亿元,高速公里通车里程突破8300公里,全年新改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834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9149公里,积极打造“四大一号”旅游公路,累计建成4340公里。

【安徽】1422.2亿元!这份安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成绩单”发布!

2023年,

安徽着力优化运输服务供给,

以有效投资攻坚行动为引领,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这段时间,在合肥至周口高速公路寿县至颍上段03标段施工现场,90多套设备、200多名工人正在进行道路沥青下面层铺筑,争分夺秒抢工期、赶进度,力争春节前将水稳层全部覆盖。

合周高速寿颍段是安徽省“县城通”高速攻坚重点工程,线路全长约94公里,计划于2024年8月建成通车。截至目前,合肥至周口高速公路寿县至颍上段、颍上至临泉段、亳州至蒙城高速公路涡阳至蒙城段3个“县城通”高速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近190亿元。

与此同时,长三角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贯通加密扩容也在加速推进,宁国至安吉高速公路安徽段、南京至芜湖高速公路“改扩建+智慧高速”项目通车,到2023年底,安徽对接长三角地区的省际高速公路出口已达到20个。

宁安高速安徽段建成通车为宣城市宁国市部分企业发展降本增效带来了积极作用,推动了宁国市与长三角地区的高速路网由互联互通向直联直通的转变。

根据最新统计,2023年前11个月,安徽省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422.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113.7%,同比增长16.2%。其中,高速公路完成投资773.1亿元,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08.2%,同比增长22.0%。

【江西】央视朝闻天下报道江西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我国已形成125个国家物流枢纽,覆盖全国,类型多样,枢纽经济发展成效显现。

2023年,全国新增建设30个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物流枢纽不仅空间布局持续向中西部地区扩展,功能上也和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新设立的合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就建在了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附近,工厂、仓库、港口无缝衔接。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光伏等产品生产出来后,可以就近选择个性化仓储和物流模式。

安徽省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经济师 李浩淼:能够带动区域内的先进制造业企业综合物流成本降低15%左右,综合运输效率提升20%左右,综合的仓储成本降低20%左右。

截至目前,国家已分5批将125个国家物流枢纽、分3批将66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纳入年度建设名单;共分4批确定了100个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将积极加强政策引导,持续加强现代物流科技赋能和创新驱动,推进现代物流服务领域拓展和业态模式创新。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副司长 一级巡视员 吴君杨:促进现代物流与先进制造、现代商贸、现代农业融合,共创产业链增值新空间。提高物流网络对经济要素高效流动的支持能力,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和经济合理布局,发展枢纽经济、通道经济新形态,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疏堵点补短板 构建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除了增加物流枢纽的综合功能,国家也在拓宽物流大通道,织密物流网络,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最近一段时间,赣江沿线的多个千吨级的货运码头相继投运,在樟树港河西码头,岸电设施已开始联调联试。

江西省港口集团樟树港河西码头项目办负责人 危伟:所有散货采用大型皮带机输送,并配合智能化远程控制装卸作业方式,码头作业效率整体提升了25%以上。

依托赣江水道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独特优势,江西建设码头、物流园、航道等20多个水运项目。这几天,在南昌龙头岗码头,成吨从国外进口的锂矿石、北方丰收的玉米大豆等作物正在卸载。

江西南昌龙头岗综合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奇朗:这些大宗的生产物料通过赣江水道进入江西,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物流成本。汽车、硅灰石、成品钢材、陶瓷产品,通过我们的码头走向全球。

疏通堵点补短板,目前,沿边沿海物流走廊、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骨干通道建设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三大枢纽船闸基坑开挖已完成九成。预计2026年底建成通航后,将成为我国西南地区运距最短的出海通道。

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不久前投入使用,与西安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启动的中哈物流场站项目形成东西双向呼应,依托中欧班列“长安号”,往返中亚国家的货物可以在西安快速集散、分拨,从而实现“枢纽对枢纽”的运输通道升级。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副司长 吴君杨:下一步,将加快推动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补齐中西部地区枢纽设施短板,支持东部地区枢纽提升发展能级,推动枢纽间互联成网,充分发挥枢纽作用,为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提供有力支撑。

【广西】布局2024丨宁夏协同互补提升大交通综合效率

承办交通运输执法改革现场会等全国性行业大会,全力办好农村公路质量提升三年攻坚行动等民生实事,交通建设项目有序推进,运输服务加快转型,治理能力不断提升……2023年,宁夏交通积聚发展新动能。

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章中全在近日召开的全区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表示,2024年宁夏交通将紧紧围绕“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着力构建便捷舒适的公众出行体系和经济高效的货物运输体系,推动公路、铁路、水运、民航运输协同互补、错位融合,提升大交通综合效率。

完善公铁水空协调配合机制

翻开2023年宁夏交通成绩单,一组数字映入眼帘:全年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超年度目标11.8%;公路营业性货运周转量达667.1亿吨公里、增幅排全国第八。

“从自身发展状况看,我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主要表现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还不完善,布局有待优化。”章中全表示,新的一年,宁夏交通将深化效率变革,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

2024年,宁夏交通将在自治区推进交通强国建设统筹机制下,联合公路、铁路、民航等主管部门,聚焦关键通道、关键节点,推动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建立完善公路、铁路、民航多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推进设施联通、信息共享、运行衔接,切实提高春运等重大节日运输服务水平。

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将指导银川市深入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延伸陆空联运、公铁联运链条,着力打造陆空联运型、公铁联运型综合货运枢纽;依托网络货运平台,推动形成多式联运信息枢纽,推进公路、铁路、水运、航空数据对接交换,促进车、货、园区、承运主体等信息共享。

实施一系列品质提升工程

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是支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的重要举措。2024年,宁夏交通将扩大优质运输服务供给,实施一系列品质提升工程。

在高速公路服务保障方面,宁夏交通将投入2600万元实施12对服务区场区道路、标志标线、公共卫生间、污水处理等老旧基础设施改造;对服务区无障碍设施进行标准化提升,加密建设5C快速充电桩40根,打造2对试点特色服务区,推进“宁满驿”服务区品牌建设。

在运输服务方面,宁夏交通将持续完善运输方式协同、新老业态融合、城乡山川统筹、运行保障有力的运输服务发展格局。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深化公交都市创建,力争全区定制公交线路达到58条、定制客运线路达到100条。

为夯实安全基础,宁夏将实施农村公路危旧桥梁改造10座,持续巩固国省干线公路危旧桥梁动态清零成果;推进“平急两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路网感知提升工程,新增视频监控点位460处。

打造现代化交通综合执法新模式

2023年,宁夏交通运输系统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提能效,全力构建新时代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新格局。这一年,交通运输法规制度平台建成运行,全区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措施20条,助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2024年,宁夏将持续打造全国一流的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监管体系。积极推动出台《宁夏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条例》,拓展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成果,推动成立宁夏交通执法装备研究院,全面推进执法监管体系现代化、队伍正规化、装备科技化、业务标准化、服务规范化和文化品牌化建设,打造现代化交通综合执法新模式。

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也是重点工作之一。宁夏将力争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实现突破,强化交通物流、地方铁路建设质量安全等监管,优化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治理;深化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持续优化内部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职能职责。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宁夏将推进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提升“全程网办”比例,拓展电子证照应用场景,为企业群众办事提供便利。加强信用监管,强化守信激励、失信惩戒,规范市场运行秩序。

数读2023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100公里、省际出口达到13个;实施农村公路路况提升工程4671公里,打造17条特色农村公路。

●全区完成公路、桥梁、隧道自然灾害风险点等级评估2100余处,累计增设护栏2607公里,改造危旧桥梁20座。

●新增新能源公交车615辆,占比达到65%,全区具备条件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设施全覆盖。

●建成客货邮商综合便民服务站点253个,新改建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5个,新增城际公交、定制客运9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