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天津广东江苏湖南甘肃云南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4-01-15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天津】“链”出新“津”彩 天津产业链里的新动能
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近年来,天津构建起“1+3+4”现代化产业体系,悉心打造信创、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轻工等12条重点产业链
天津正以产业链为关键抓手,夯实基础、串点成链。如今,条条产业链不断壮大,迸发出新的活力和动能,“链”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津”彩
新年伊始,站在天开西青园科创服务中心的多功能共享会客厅,透过大大的落地窗向外俯瞰,24.79平方公里的天开西青园尽收眼底,一片生机勃勃。
落户天开西青园的天津法莫西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不久前在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中成绩亮眼。谈起眼下的发展,公司董事长田东奎底气十足:“这里产业链完备、高校云集,未来我们将会有更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这要得益于去年五月开园,定位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技服务资源集聚区的天津天开园的建设。作为天开园一核两翼之西翼拓展区,天开西青园已引进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转化平台、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械创新平台、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平台、京津冀合成生物学新药创制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新华国际大学科技园孵化平台等六个重大创新平台,带动园区打造两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近年来,天津构建起“1+3+4”现代化产业体系,悉心打造信创、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轻工等12条重点产业链。
“链长制”高位推动、重点项目引育培优、主动服务解忧排难、产业集群协同发力……天津正以产业链为关键抓手,夯实基础、串点成链。如今,条条产业链不断壮大,迸发出新的活力和动能,“链”出高质量发展的新“津”彩。
“链”上引育,“顶天立地”又“铺天盖地”
走进位于天津市宁河区的英利能源发展(天津)有限公司5GW高效组件智能制造基地,一个个机械臂正在忙碌而有序地工作。旧订单赶制完成之后,新一年的订单生产正式开启。
2021年,这家总部位于河北省的公司布局天津,正是看中了天津新能源产业链条的完备,以及邻近港口、交通便利的优势。近年来,公司专注光伏智能制造,产品广泛用于发电、输电、供配电业务以及建设工程等领域。
“天津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让我们尝到了甜头,2023年,我们的产量比去年增长了47%。”英利能源发展(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帅说,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将乘势而上,推进产业绿色升级。
数据显示,2023年,天津集中签约制造业项目92个,总投资1171.5亿元。重点产业链吸引着优质企业的到来,已在“链”上的企业也在寻求新的突破。
步入位于天津市津南区的天津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生产线上不见扎堆忙碌的工人们,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自动化的场景。零部件沿着头顶的全自动物流运输系统,被有序传送至所需工序;先进设备与极少量人工协同作业下,几秒钟一台洗衣机即可完成下线。
“通过智能化、自动化升级以及信息互联技术的应用,整个前工序车间基本实现了无人化生产,只需几名技术工人监测和维护设备运行。”天津海尔洗涤电器有限公司信息化部部长陈勇说。
车间中央,屏幕上实时更新的智慧“云图”将各个生产环节紧密联结在一起。下线数量、产品质量……各项数据指标一目了然,不仅能辅助员工进行技术决策,还能帮助上下游科学安排生产。
“有了人工智能赋能,洗衣机生产效率翻了一番。”该公司总经理郝兴军说,工厂还在通过数字化应用的持续升级,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
“链”上企业自身不断升级的同时,也在赋能其他企业实现共赢。
走进坐落于天津市红桥区的卓朗科技园,天津卓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将大楼布置一新,迎接2024年的到来。十余年前,京津冀地区不少制造业企业都急需利用工业软件与数字化平台来提升生产质效、进行产业升级,但国外工业软件售价高、采购难。为填补这一空白,企业下定决心由此起步,将目光投向产业急需但门槛较高的工业软件领域。
如今,这家公司已发展为专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能否依靠数字科技向高效率、科学化转型是不少传统企业聚焦的关键。”该公司董事长张坤宇说。
一组数据显示着这家公司过去几年的发展成效——帮助400多家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数采平台、AI平台和数字孪生平台,助力企业提升效率15%到30%;采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帮助230多家铸造企业自动计算配料添加、减少合金消耗,使企业成本降低7%到22%……
诸多在“链”企业的发展突破彰显着天津产业链向高端迈进的良好势头。天津市工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天津在“链”规上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9.8%,航空航天、集成电路、车联网产业链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9.7%、18.5%、17.2%,形成有力示范带动。
在重点产业链的“引力”下,2023年,空客A320第二条生产线、恒河碳五碳九、大船集团天津船舶制造基地项目、诺和诺德扩建等总投资974亿元的75个重点项目在天津签约落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累计培育253个。
“天津着力打造12条重点产业链,推动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配套企业‘铺天盖地’,加速构建成龙配套、成链成群的产业生态,为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提供强有力支撑。”天津市工信局局长尹继辉说。
“链”上培优,成链成群又协同发力
从通勤出行的简单代步工具,到引领低碳风潮的休闲健身“拍档”,自行车、电动车产业近年来重焕新机,用“小车轮”在天津跑出“加速度”。
作为“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之都”,天津市静海区聚集了自行车电动车整车及配件企业80余家,仅2022年规上企业整车产量就达到了840多万辆。不久前,在工信部公布的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中,静海自行车产业集群也成功入围。
“我们这儿以前就是一片大空地,现在已经成为我国自行车产业重要的聚集地之一。”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投资促进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中心主任刘君说。
在刘君看来,自行车电动车在园区内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产业集群的合力。“十多年前,产业园入驻了第一家自行车企业捷安特(天津)有限公司,后来陆续落户的上下游企业越来越多,行业龙头企业不断带动配套企业来到天津,一个产业集群就此崛起。”刘君回忆道。
如今,产业园区已经聚集爱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捷安特(天津)有限公司、天津富士达科技有限公司等整车制造龙头企业,八方(天津)电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市全福车业有限公司等零部件制造企业,以及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于一体的童车领域企业优贝(天津)自行车有限公司。
轻工“链条”上,自行车电动车等传统优势集群不断聚集,而在数实融合与信息化浪潮下,数字货运等新赛道的吸引力也不断拓展。
一边是发布需求的货主企业,一边是注册“接单”的货车司机……登上“荣程智运”平台,网络大数据为货主与承运人牵线搭桥,货源、车源信息一目了然。
“平台就像货运版本的‘线上打车软件’。”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柴树满形容道,将运输司机集中到平台上后,“智慧化派单”可以让远道而来的车辆满载而归,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市场交易成本大幅下降。
2018年4月注册成立的“荣程智运”是荣程集团打造的网络货运平台。成立以来,“荣程智运”业务已遍布全国30个省区市,注册车辆17.2万辆,累计运量8200余万吨。
在政策助力下,天津已成为中国数字货运龙头企业的聚集区之一。来到数字货运平台发展的“高地”之一——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良好的产业生态令人印象深刻。近年来,落户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的行业龙头企业天津满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发挥平台化、数字化、网络化优势,以货运大数据服务物流企业降本增效,业务实现快速发展。
“2023年,公司在津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服务企业用户数、承运司机数创下新高。”天津满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业务负责人竺亮说。天津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天津已完成124家网络货运企业的行政许可,共整合社会车辆542万部,占全国营运载货汽车总量的46.2%。
成龙配套、成链成群、协同发力。“目前,天津已累计培育7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累计认定‘信创谷’等32个市级产业主题园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载体。”天津市工信局副局长任洪源说。
“链上”服务,“保驾护航”又发力创新
“链”上企业快速发展、产业集群加速成长,背后是领导“挂帅”、高位协调的“链长制”工作机制,是主动服务与创新求变的精气神。
天津滨海高新区作为创新资源集聚、自主知识产权涌现的“新高地”之一,拥有不少起步初创的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往往面临着前期资金投入较高、缺乏融资渠道等诸多挑战,如何评估把控企业风险也是金融机构的一大难题。
坐落在天津滨海高新区的依脉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中医现代化诊疗设备和中医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代表之一。
“之前企业靠自身渠道寻找融资难度相对更高,也花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依脉人工智能医疗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财务经理杜建丽回忆道。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抵押物不足、科技创新能力难以量化识别等问题,天津滨海高新区专门联合合作银行推出了金融产品“科创积分贷”,帮企业纾难解困。
天津滨海高新区科技部门相关负责人董丽萍对此深有感触。为对科创型企业“精准画像”,相关部门根据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分级进行评估,以“百分制”的形式,从技术创新、成长经营、人才团队、金融征信四个维度反映企业发展情况。同时也设置了逆向指标,对企业在环保、安全、诚信等方面的问题予以扣分和一票否决。“通过把积分作为授信的评价标准,让积分真正化为‘真金白银’,缓解企业科研投入的压力。”
“通过‘科创积分贷’,我们很快就从工商银行获得了一笔利率较低的融资。”杜建丽说。
企业发展有了“源头活水”,惠企服务也有了“桥梁纽带”。
在天津市宁河区,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创新搭建“暖企驿站”,通过这一平台定期与民营经济人士面对面座谈,及时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堵心事”,助力企业健康发展。每半个月,当地政府的各级干部都会与企业代表在“驿站”面对面交流,让政策直达、民意直通。
“该活动开展一年来,我们已经打造了21家‘暖企驿站’,截至目前共进行489次座谈,解决了646件企业反映的问题。通过政企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优化营商环境、惠企服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民营企业家一致欢迎和好评,成为服务企业的重要载体。”宁河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崔永军说。
崔永军说,结合企业目前的需求,宁河还在推动“暖企驿站”向线上发展,将进一步在政企、法企、银企、企企对接上,形成良好运行机制,推动“暖企云”线上平台建设功能更加完善,为民营企业带来更加高效快捷的营商服务。
为帮助企业在津更好展业,天津各部门也不断简化业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由于业务需要,此前天津惠桥船务有限公司希望将营运的3艘船舶所有权从金融机构转移到公司名下。想到要办理大量手续,公司董事长吕向阳一度颇为头疼。
“解除融资租赁并重新登记涉及的办理业务比较多,按以往流程,大部分证件从办理到批复需要7个工作日,整套流程办下来得需要三五十天。”吕向阳说,在此期间船舶证书不全无法营运、必须停航等待,有订单也没法接,只能干着急。
在到企业调研的过程中,东疆海事局了解到了企业这一难题,立即着手对船舶登记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升级。考虑到船舶营运期间证书不能离船,工作人员采用了材料预审、容缺后补、并联办理的方式,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沟通反馈,企业所有手续可以同步申请、同步审核,极大压缩了审批时限,为航运企业节省营运成本。
“在海事部门的帮助下,我们仅用2天就拿到了全部登记证书,实现了业务‘无缝衔接’,船舶也没有因为办证而停运,为3艘船舶保住了超过十个运营航次,减少了上百万元的停运损失。”吕向阳说。
“未来,我们将继续大胆探索、积极尝试,为广大群众、航运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海事政务服务,打造一扇港产城融合的海事政务服务特色窗口,为航运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东疆海事局副局长毛俊远说。
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天津市工信局紧盯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实施包联服务、入企服务,协调解决问题1384个;组织钢铁、汽车等产业链撮合对接活动378场,服务企业8800家,形成成果673个……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12条不断延伸和壮大的产业链,正成为“天津制造”的重要引擎。
“未来,我们还将重点推动一批在建、签约、储备项目,持续深入实施‘链长制’,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创新,加快培育优质市场主体,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尹继辉说。
【广东】世界最大规模!深中通道完成钢桥面铺装!
新年新进展
广东交通项目好消息不断
小编的嘴角根本压不住
1月11日,国家重大工程
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
深中通道
完成全部钢桥面铺装施工
▲1月11日,深中通道正在进行伶仃洋大桥东泄洪区右幅沥青摊铺施工
随着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泄洪区右幅沥青摊铺结束,深中通道钢桥面铺装圆满完成。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全长约24公里,钢桥面铺装总面积达到38万平方米,是当前世界最大规模的热拌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工程。
▲深中通道钢桥面铺装圆满完成
相关负责人介绍,热拌环氧沥青体系是国内适应繁重交通较为典型的钢桥面铺装方案,这种体系具有高模量、高韧性、耐磨耗、抗疲劳等综合特点,在使用过程中表现出优良的长期路用性能,能够更好地保障路面耐久性、服务质量和行车舒适度。
▲建设团队自主研发了环氧沥青智能铺装三大系统
据了解,热拌环氧沥青铺装对施工技术和精细化控制要求极高,同时为更好地适应深中通道外海多变的气候条件及高盐高温的环境,全面提升钢桥面铺装质量,建设团队自主研发了环氧沥青智能铺装三大系统,即环氧富锌漆智能喷涂系统、环氧树脂智能涂刷系统和环氧树脂自动称量投放系统,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控制精度和工程质量,每日铺装产能可达3万平方米。
目前,深中通道项目各项工程建设已进入通车冲刺期,机电、房建、交安及其他附属工程再度掀起建设热潮,桥梁护栏、伸缩缝的安装施工同步推进,春节期间各项工程将持续保持进度不减速。据悉,2024年春节后将开始海底隧道内混凝土沥青路面施工。
这个超级工程
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
到时候
深圳往返中山将实现30分钟内直达
简直是太棒啦!
【湖南】年度目标的117.7%!湖南去年完成交通投资988.3亿元丨2023高质量发展回眸
湘江长沙至城陵矶一级航道建设项目、浏阳至江背高速公路项目、湘阴县虞公港铁路专用线项目……新年伊始,湖南集中开工8个重大交通项目,公、水、铁三种运输方式全覆盖,吹响冲锋号,“跑”出加速度。
2023年11月24日上午,芷铜高速建成通车。
项目建设全力以赴,城乡路网内畅外联,人民群众出行便捷。过去一年,湖南增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韧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去年完成交通投资988.3亿元,为年度目标117.7%,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发挥交通先行作用。
重大项目稳步推进
立体交通网加速成型
去年11月底,芷江至铜仁(湘黔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湖南怀化与贵州铜仁两地形成一小时交通圈。这也是湖南第29个高速公路出省通道。
“现在自驾游人气高,芷铜高速通车,湖南和贵州的旅客到这儿来更方便了。”麻阳苗族自治县马山潭村村民罗宽广在村里投资建设了麻阳硒谷嘉园民宿,正满心期待着“跨省生意”热闹起来。
一年来,我省实施一批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交通重大工程项目,为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提供有力支撑。
白新、靖黎、芷铜、官新等4条199公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7530公里;国省干线完工332公里;近尾洲二线船闸、湘江二级航道二期竣工投产,石澧航道、洪辰航道等14个重大水运工程进展顺利;怀化国际陆港加快建设。
在常德石门县易家渡镇丁山村,青山枢纽工程和易市2000吨级船闸建设已基本完成,十分壮观。这是石澧航道的控制性工程,目前正在安装调试设备,预计4月船闸试运行。
“中联重科新型材料产业园项目落户石门,原因之一就是澧水航道即将建成,货物运输成本优势明显。”石澧航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澧水航道建成后,千吨级航道将由澧县金鸡滩延伸至石门恒兆工业园,对降低沿线企业物流成本、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去年,我省共批复4个省管航道项目,包括资水益阳至芦林潭二级航道建设工程、澧资航道白沙至甘溪港三级航道等,累计投资近100亿元,创历史新高。
“多式联运”强强联手
运输市场明显回暖
站在岳阳城陵矶港远眺长江,水面碧波荡漾,船舶往来不绝。
去年12月31日,满载烟花爆竹的“华航26”号集装箱班轮起锚,从城陵矶港驶向上海港。至此,城陵矶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120.2万标箱,同比增长19%,再创历史新高。
城陵矶港向东开通至舟山直达航线、至香港直达航线,并实现常态化运营;新开通“岳阳—海参崴”国际直达航线,累计开行8航次,完成1600标箱,扩宽湖南融入“一带一路”的国际贸易通道……2023年,城陵矶港集装箱吞吐量提前64天达到2022年总量水平,连续两年突破100万标箱。
交通运输缩短时空距离,加速物资流通和人员流动,为扩内需、稳增长、保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里每晚灯火通明,忙不赢咧!”湖南长沙新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运营部副部长谭雪凤手握对讲机,忙碌不已。
去年7月,长沙新港开通长沙首条疏港专用铁路,始于长沙北站,全长4.48公里。自此,港口铁路与京广线国铁干线实现无缝衔接,长沙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完全打通。截至今年1月4日,长沙新港铁路专用线共到卸5622车货物,货运量约为30.67万吨。
水路运输成本低、绿色低碳;铁路运输速度快、运量大;公路运输灵活、辐射力强……“多式联运”强强联手,日益紧密交织在一起,我省货物运输明显回暖。
2023年,全省公路水路共完成货运量22.3亿吨、货物周转量2021.5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7.2%、5.5%;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48.0万标箱,同比增长19.6%。
农村公路提质改造
积极赋能乡村振兴
“开车只需40分钟时间,就能到达海拔1000多米的五盖山,上山时间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广东游客傅怡欣赏着五盖山美景,发出赞叹。
去年8月31日,郴州五盖山旅游公路建成通车。这条全长26公里的山区公路,串起长卷度假区、东湖欢乐世界、高峰水库、五盖山旅游度假区等景点,不仅把深山旅游推向“风口”,也撑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一条条通往大山深处的美丽乡村路畅通了城乡路网,扩大对外交往,带旺百业发展。2023年,我省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6256公里、农村公路安防设施7118公里、国省干线安防精细化提升2106公里。
农村路通了,客货邮跟着发展起来。越来越多山货“出山”,走红四方,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高峰期时一天能有500多件订单,农产品全靠客货邮的城乡巴士及时发出,实现产品销量翻番。”汨罗市桃林寺镇村民王俊流转了2000多亩山地,种植红薯并加工粉皮,“客货邮快递”让他信心倍增。
目前,我省已有攸县、汨罗、临澧、安仁、中方、耒阳、桃江等7个客货邮融合发展示范创建县市,构建起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已实现1385个建制村农村客运、货运、邮政快递物流100%通达。其中,汨罗各镇村站点通过城乡巴士运送包裹总量达60多万件。
去年10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国家邮政局办公室公布第四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全国50个项目入选。其中,汨罗市“客货邮融合+电商物流+一村一品”服务品牌项目上榜,成为湖南首次且唯一入选的农村物流服务品牌。
【江苏】产业链创新 推动江苏制造业提质升级
江苏大力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不断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近日,世界上最大的2.4万标箱级集装箱船顺利离开长江南通段水域出海试航。与此同时,在江苏南通的这家大型造船企业,两艘同级别的集装箱船正在加紧建造。企业高效运转的背后离不开数字化转型的帮助。记者看到,在这里,造船就像是做衣服,一块块钢板好比是一卷卷布料,电脑会依据需求在不同钢板上打印裁切出零部件进行自动焊接。
通过数字化转型,江苏造船产业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以南通市为例,2023年1到11月,全市造船完工量288.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1.6%,手持订单量111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6%,一些企业的在手订单已经排到了2028年。但是江苏并不满足于订单的火热,他们将发展方向瞄向了更高端的核心技术。
江苏省造船份额约占全国的47%,如何推动造船业从大到强,让高订单有更高价值?去年年底,江苏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与船舶制造龙头企业一起,摸排出80多项急需解决的核心技术难题。
眼下,创新中心正与上下游企业一道,展开装载处理液化天然气关键设备的攻关。攻关成功后,LNG运输船的国产化率可以提高到70%。目前,江苏已在全省范围内梳理出包括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在内的16个重点产业集群、50条产业链,并围绕产业链协同创新等方向实施重点培育计划。
【甘肃】积石山县6.2级地震交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第一个项目开工
1月13日,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开始对G310线大河家黄河大桥桥梁支座进行应急更换,开启了积石山县6.2级地震交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的第一个项目。
2023年12月18日突发的积石山6.2级地震造成了大河家黄河大桥桥梁梁体混凝土局部破损以及主墩摩擦摆支座限位块被剪断,边支点盆式橡胶支座锚固螺栓被剪断等病害。经专家认定,G310线大河家桥受地震影响,支座、伸缩缝及桥头搭板受损,影响行车安全,须制定专项修复方案予以修复。
国道310线大河家黄河大桥于2019年12月建成通车,桥长185.5米,为变截面箱梁,桥宽12米。此次实施的桥梁支座应急更换项目,将为灾后恢复重建和人民群众安全出行提供坚强的交通保障。
【云南】云南培育综合交通“优质服务”体系
1月12日至13日,2024年云南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提出按照“优质工程、优质服务、绿色人文”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公路优结构、铁路提速度、民航扬优势、水运强弱项”,精准补齐短板弱项,推动运输服务提质增效。
今年,云南将筑牢交通“优质工程”基础,确保临沧至清水河、勐远至关累港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持续推动219国道云南境内段等13个项目及7个普通国道“断头路”项目全面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以上;持续推进渝昆高铁、大瑞铁路保瑞段、大理铁路枢纽等项目建设,提速昆明长水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加快实施蒙自、昭通等5个机场新建、迁建和改扩建;加快澜沧江244界碑至临沧港航道整治,积极推进金沙江下游翻坝转运系统和东川港等项目建设。
围绕培育综合交通运输“优质服务”体系,云南将积极引进优质企业联合开发临空产业、适铁产业、临港产业,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产业体系;积极培育规模化、品牌化、复合型龙头货运物流企业,重点支持具有面向南亚东南亚货运物流业务组织能力的国际运输企业,提升综合交通运输对口岸经济、园区经济、资源经济支撑能力;加快打造一批国际性和全国性综合客运枢纽,深入推进昆明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
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云南将加快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渝昆高铁昭通隧道、长水机场改扩建工程能碳双控等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打好绿美交通“三年行动”收官战,力争新改建1.3万公里绿美公路,重点打造绿美交通廊道示范段500公里,提升250公里铁路和13个铁路客运站绿化美化水平,打造绿美机场4个、绿美港口码头6个;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为重点,探索交通支撑旅游、旅游反哺交通的交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持续构建对外快速交通网、周边服务交通网、景区集疏交通网。
云南将全面提速国际大通道建设,加快打造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充分发挥双多边机制,积极协商争取加快项目进程;加强与四川、重庆等周边省市规划衔接、项目对接、设施连接,借助长江黄金水道优势重点推动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航道联合开发;积极培育跨境运输市场,推动中老国际班列与中欧班列对接合作,推进中缅新通道海公铁联运,提高便利化水平。
2023年,云南新增沧源、永德、西盟、孟连4个县通高速公路,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万公里;丽香铁路、叙毕铁路建成通车,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5222公里;凤庆通用机场建成投用,水富港铁路专用线开通运营;新改建农村公路约1.5万公里,建成村道安全生命防护工程700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