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北京广东河北江西甘肃广西海南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3-12-18 | 来源:南方+、甘肃交通运输、海南日报、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北京】京港地铁年底将“上新”2条地铁线(段)
2023年底,北京市地铁17号线北段计划开通,同时,地铁16号线将实现贯通,京港地铁所辖线路运营里程将超190公里。
目前,2条新线(段)正在积极有序筹备中,新线(段)开通后,将为乘客提供更为安全、便捷与人性化的出行服务,进一步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
新线(段)开通 出行便利又快捷
17号线北段开通后 从未来科学城北到工人体育场仅需31分钟。继17号线南段2021年开通后,年底即将开通的17号线北段正在积极有序筹备中。17号线北段北起昌平区、南至朝阳区,串联起天通苑、太阳宫等大型居住区以及三里屯等商业区,全长约25公里,共设车站10座,自北向南分别为未来科学城北站、未来科学城站、天通苑东站、清河营站、红军营站、望京西站(暂缓开通)、太阳宫站、西坝河站、左家庄站、工人体育场站。
17号线北段开通后将有效增强未来科学城区域和回天地区轨道交通服务能力,为北京东部居民出行带来便利,开通后日均客运量预计约为15.8万人次。未来科学城北的居民乘坐17号线北段去往工人体育场仅需31分钟,比驾车节省约30分钟,比公交车换乘地铁节省约90分钟。
16号线全线贯通后全程仅需83分钟。作为北京市轨道交通路网中一条南北向骨干线路,16号线北起北安河,南至宛平城,全长约50公里,贯通后日均客运量预计约为40万人次,从北安河站到宛平城站仅需83分钟。16号线的贯通将更好地串联起中关村西区、三里河行政中心区、丰台火车站、丰台科技园区等重要城市功能区,助力推动南北城区融合发展。
设备设施创新 打造全龄友好出行环境
车站首设“家庭式”无障碍卫生间 倾力打造全龄友好出行环境。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17号线北段各站均设置有“家庭式”无障碍卫生间,这在北京轨道交通领域尚属首例。该卫生间分别配备了无障碍马桶及洗手盆,儿童马桶及洗手池,多功能折叠台及婴儿座椅等设施,为有小孩的家庭以及老人、残疾人提供了更为安全、便利的出行体验。
与此同时,17号线北段各站均在站台设置有母婴室,配备了婴儿护理台,为哺乳期妈妈提供更加私密、温馨、安全的哺乳环境。
标志标识“按需定制” 清晰醒目助力乘客便捷出行。为营造更友好、更便捷的出行环境,京港地铁在17号线北段太阳宫站“按需定制”了换乘步行标识,如在17换乘10号线的换乘通道入口处,设置“56米”步行提示,为乘客提供更实用的参考。与此同时,17号线北段各站出入口通道处,均设置有放大尺寸的字母编号,一方面让乘客从更远的位置即可识别出入口信息,提前规划路线,另一方面通过更大更鲜明的标识,方便低视力及老年乘客出行。
除了车站中的精心设计,在17号线北段列车上,每节车厢中均设置了8个“爱心座椅”位置,每个“爱心座椅”靠背和对应的墙面上,都张贴有醒目的红白配色标识,方便有需要的乘客找寻。
服务机器人“京铁仔”亮相车站 提供更多服务。17号线北段年底开通后,太阳宫站还会迎来一位特别的“员工”,这个名为“京铁仔”的车站服务机器人拥有可爱的外形和丰富的知识库,可以引领乘客到达站内指定地点,解答乘客出行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助力乘客了解站内布局图、站外街区图等信息,协助车站工作人员进一步为乘客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务。
京港地铁总经理刘追明表示:“年底随着新地铁线(段)的开通,京港地铁所辖线路运营里程将超190公里,我们将始终秉承“安全第一、优质服务”的理念,不断优化服务细节,持续推出更多切实有效的服务举措,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出行体验。与此同时,我们也将积极聆听乘客声音,从乘客需求出发,提升地铁无障碍出行环境,进而不断推进地铁整体运营服务水平。”此外刘追明还表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京港地铁将引入新技术,让科技服务于运营管理及乘客服务,并持续将更多文化艺术与城市出行相融合,让轨道交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市民生活中发挥更大价值。
【广东】顺利合龙!中江高速明年通车!
日前,经过2年8个月的紧张施工建设,中江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西江特大桥主桥顺利合龙,标志着项目施工全线贯通,为明年全线实现通车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江特大桥主桥顺利合龙。
作为中江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的重点控制性工程,西江特大桥采用单侧分离式扩建,新建西江特大桥全长2740米,主桥为三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拉桥,采用带翼缘板的双主肋断面,犹如一个巨型的“哑铃”。
西江特大桥主桥为三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拉桥。
西江特大桥施工横跨西江一级航道,通航船舶密集,通航3000吨级海轮,日通行船舶近500航次。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和巨大的通航压力,项目施工方积极与海事、航道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成立中江高速西江特大桥监控值班室,安排专人24小时实时监控,应用信息化、智能化监控设备及信息反应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航道管制,安全保障主桥工程建设。
【江西】中交路建昌金改扩建SSZ3标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攻坚四季度,决战全年胜。近日中交路建昌金改扩建SSZ3标迎来叶家冲高架桥首片T梁成功架设和首段路基交验完成。
据了解,沪昆高速昌傅至金鱼石(赣湘界)段改扩建工程路线长约179.4公里,设计时速100公里。由中交路建承建的SSZ3标全长约36公里,施工内容包括路基、路面、桥涵、隧道、交安、绿化等工程。
12月14日,随着叶家冲高架桥首片长40米T梁安全、精准、平稳架设在桥梁支座上,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两日后,又迎来了首段路基交验完成。
施工中,为确保T梁顺利架设和路基交验高质量推进,再T梁架设过程中,项目部多次组织召开T梁架设专题会,对运梁通道、架设过程进行明确要求,层层进行施工安全技术推演,充分验证T梁运输和安装方案的合理性及安全性。在首段路基建设中,建设者采用“两侧拼宽+加局部单侧拼宽+局部单侧分离(四改八)”的建设方案。此次交验的路基段落长356米,属于双侧拼宽路段,单侧宽度7.5米。整个过程严格把控路床施工质量,并组织人员进行了严格的自检,为路基交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江西省8车道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超过960公里,极大提升江西京九、沪昆“十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助推江西“强省会”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
【河北】6箭齐发!京冀首条跨省域城轨河北段盾构机全部始发
12月15日,由京投轨道所属快轨公司建设管理、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联合体承建的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河北段第六台盾构机在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潮白大街站北端顺利始发。
作为项目投入的最后一台盾构机,本次始发标志着项目全面进入盾构施工状态,掀起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河北段建设大干高潮。
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是京冀首条跨省域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是高质量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的标志性线路。项目西起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终至北京市平谷新城,途经朝阳区、通州区、河北省三河市、平谷区等地区,串联了北京商务中心区、城市副中心、燕郊、平谷新城等重点功能区,线路全长约81.2公里。
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联合体承建的河北段工程全长约30公里,共5站6区间。本次始发的“奋进号”直径8.29米,设备总体长度109米,总重1400余吨,为国产大直径盾构机,将与右线“携同号”(第四台)盾构机同向掘进,共同完成潮白大街站—高楼站双线5039米盾构区间的掘进任务。
按照施工计划,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河北段共投入6台盾构机,将完成项目双线盾构区间总长14.6公里的盾构任务。自7月26日项目首台盾构“三河号”始发以来,5个月内,项目完成了6台国产大直径盾构机的全部始发,截至目前,已累计掘进达3000环。其中“三河号”和“笃行号”盾构机由神威大街向通州方向掘进,期间穿越京唐城际、京哈铁路两处特级风险源,“携同号”和“奋进号”由潮白大街站向平谷方向掘进,完成潮高区间共5公里掘进施工,期间穿越京秦高速、幸福渠。
针对项目施工面临的城区段管线交通环境复杂,地面段连续穿越林田村镇,盾构掘进穿越特级风险源,施工工期紧等施工重难点,项目团队结合主题教育和“党建安全环保质量一体化”专项活动,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成立党员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始终冲锋在一线,从技术攻坚、安全环保、后勤保障等方面为工程建设持续助力。同时,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及应急预案,联合属地政府等多方机构组织开展安全、消防应急演练,全面推进现场精细化管理,为打造“中交集团轨道交通示范工程”这一品牌不懈努力。
三河燕郊大道固远,笃行必至,携同启程鉴往知来,奋进向新。目前,6台国之重器在燕赵大地地下空间火力全开,全体建设者日夜奋战在施工一线,为“轨道上的京津冀”贡献更多中交智慧与力量。
项目建成后,从燕郊到北京城市副中心仅需9分钟,到达北京城市中心仅需29分钟。北京中心城区、副中心、三河市和平谷区将实现轨道交通快速互联互通,对促进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带动区域经济振兴和改善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甘肃省交通文化宣传教育中心揭牌成立
12月16日下午,甘肃省交通文化宣传教育中心在兰州揭牌成立。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永霞出席并揭牌。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甘肃交通运输系统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全力促投资、保畅通、优服务,为全省经济持续向好提供了坚强保障。今年9月18日,省委编办正式批复成立甘肃省交通文化宣传教育中心,根据批复,中心主要承担行业文化建设、新闻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的职能任务。
此次甘肃省交通文化宣传教育中心的正式揭牌为讲好甘肃交通故事、传播好甘肃交通声音搭建了更好平台,对促进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新闻宣传提质扩面,形成更加多元的对外传播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展现甘肃交通运输行业新作为、新形象、新面貌,为甘肃交通运输改革发展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马骥,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柳鹏,省民航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贵玉一同为甘肃省交通文化宣传教育中心揭牌。
【广西】武忻高速隧道全线贯通!
12月14日16时,武忻高速迎来重大节点——文定1号隧道完成最后一次爆破施工,实现双洞贯通。至此,武忻高速17座、总长超22.5公里的隧道工程全线贯通。
武忻高速全长118.17公里,是自治区统筹推进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横穿来宾市境内东西方向,沿途群山连绵,岩溶、裂隙等不良地质发育集中,最后60公里路段桥隧比超60%,长隧道多,隧道施工地质条件差,施工安全风险系数高。
武忻高速最长隧道——4.2公里的红水河2号隧道
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武忻高速建设团队攻坚克难,从设计到施工各个环节中不断创新、总结经验,优化工艺工法,破解不良地质难题,实行隧道安全标准化“五提升”,确保隧道安全贯通。
科技赋能 突围不良地质难题
精准了解岩层状况,是保障施工安全与质量的第一步。武忻高速成立隧道不良地质风险管控工作小组,严格审查隧道进洞前置条件,应用半航空瞬变电磁法等新技术加强地质勘探,通过地质雷达、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水平钻探、三维激光扫描仪等监测手段获取地质条件精确参数,并多次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现场踏勘论证,有效控制隧道超欠挖,提升隧道开挖质量和效率。
管理人员对文定1号隧道二衬强度进行检测
“我们与广西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科研团队合作,开展软弱地层浅埋暗挖隧道安全高效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共同攻克了项目建设难题。”武忻高速2-4分部项目负责人说。文定1号隧道覆盖层最小埋深仅3米,中风化灰岩发育,极易失稳,具有软弱、破碎和自稳时间极短的特点。在和广西大学专家团队的深入合作下,武忻高速有效利用合理施工参数和支护参数指导现场施工,并通过实测数据进行验证与优化,实现研产双赢。
应用“四新” 保障隧道施工安全
“隧道施工过程中,作业人员3分钟不动或超6小时长时间连续作业就会触发监测系统报警。”武忻高速指挥部副指挥长、总工程师吴昌松表示。武忻高速长隧道多,全线共设置隧道17座,其中特长隧道1座,长隧道7座。像新型人员监测系统等一批新技术应用在保障长隧道施工安全中发挥关键作用。智能通道、视频监控系统有效管控作业人员进出和作业情况;台车应急电话、逃生管道滑板车、气体检测仪及自动报警系统等预警和应急救援装置,大大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洞内铲车采用倒车自动刹车系统+倒车警报+倒车影像,极大提高作业安全性能……
武忻高速隧道应用近20项“四新”技术,全线采用毫秒爆破和光面爆破技术进行全断面开挖,采用两台阶开挖法攻克III级围岩掘进,并引进三臂凿岩台车、混凝土湿喷机械手、自行液压式模板台车等先进设备施工,深入贯彻落实交通部“机械换人,自动化减人”的隧道施工理念,有效提升隧道施工安全管控水平。
环境提升 改善工人作业条件
隧道雾化喷淋系统作业
走进4.2公里的红水河2号隧道,洞内环境明亮整洁,警示标识亮眼,人车分流防护醒目。
针对项目隧道多且长的特点,指挥部特制定隧道施工安全标准化建设方案,提出隧道安全标准化“五提升”举措,对隧道风险管控、洞内照明、环境降尘等安全标准化再提升、再管控,打造安全、文明的施工环境。隧道工程师杨帆表示,洞内应用脉冲除尘器、水雾降尘、压入式通风等多渠道降尘,冰块与水车炮雾机结合降温,设置15米一灯箱、50米一环向灯带、150米双投射灯、全长布设纵向灯带提高照明,有效改善工人作业条件。
工人在钢筋场对隧道拱架进行焊接加工
来时群山阻隔,现已坦途初具。截至11月底,武忻高速开工累计完成投资119.96亿元,占总投资186.12亿元的64.5%。
广西区内最大跨径、最高索塔的斜拉桥——武忻高速黔江特大桥
项目建成通车后,将联通来宾市武宣县等4个县(市、区)17个乡镇,对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紧抓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机遇、加快“东融”开放发展新格局,打造桂中地区“一小时经济圈”,助力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沿线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海南】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通车!
经过近三年的紧张施工建设,12月18日上午,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通车仪式在海口举行。海南省省委书记冯飞宣布海南环岛旅游公路全线通车,海南省省长刘小明致辞,海南省政协主席李荣灿出席。
2018年4月,党中央宣布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后,海南省委、省政府就将海南环岛旅游公路规划建设工作迅速提上了日程,经过细致周密的科学论证和前期准备,于2020年12月31日正式开工。近三年来,坚持“生态路、风景路、文化路、智慧路”的目标定位,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谋划、高质量建设,体现生态优先、构筑路旅模式、传承历史文化、实践智慧出行、促进全域旅游,将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作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标志性工程来打造,跑出了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加速度”,体现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最终建成的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主线全长988公里,其中新建改建段453公里、利用段535公里,连接线、支线、鱼骨线等新建改建90公里,贯穿海口、文昌、琼海等沿海12个市县,通过连接线与高铁、高速、国道有机衔接,构建起“快进慢游”的交通体系;沿途经过约9类84段景观区域,初步形成一条串连全岛众多美景的“珍珠项链”。公路还配套建设观景台45处、停车区25处、路侧停车带66处、新能源补给站14处、养护工区8处,以及“莺歌踏浪”“儋耳追光”“火山海岸”等公路驿站,为广大群众、游客出行提供服务和便利。
刘小明在致辞中代表海南省委、省政府向参与、支持公路建设的中央有关部门、参建企业和一线员工、沿线群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他说,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的全线通车对优化海南交通运输体系和旅游布局,促进交通、旅游和经济融合发展,展示海南自贸港新形象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海南省旅游公路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出台,系统指导和规范了旅游公路的发展,下一步将推动沿线市县与海南省直部门通力协作,深度投入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的“精装修”,不断完善旅游、商业、服务、安全等配套设施,持续加强安全管控、市场监管和生态保护,统筹谋划推进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建设,通过优化投融资和运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经营。诚挚希望各界积极建言献策、多提意见建议,共同建设、维护、运用好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经过若干年的持续努力,最终将这条公路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传世之作”,打造成海南人民的民生路、致富路、幸福路,八方游客的平安之路、欢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