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广东江苏天津湖南四川福建云南等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3-12-14 | 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南通海事、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广东】广州港集团自主研发“湾区芯”构建数字化港口生态圈

广州港自主研发的GZTOS“湾区芯”操作系统经过茂名、佛山等8个码头场站成功推广应用后,12月6日,在广州港集团召开科技创新大会上正式发布。该系统为大湾区港口码头运营提供更高效智能的解决方案,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脑”,为深化广州港核心枢纽与粤西、粤东沿海经济带港口以及珠江水系港口协调联动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和数字港航生态圈注入港口科技动能。

自主“湾区芯”推动物流链供应链“跑起来”

近年来,广州港集团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港口科技突破,赋能产业发展,形成新一代港口技术体系的前瞻布局,努力为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港口建设发展打造科技创新的“广州港”示范和样板。“湾区芯”就是广州港推进打造数字港口生态圈,推动大湾区物流链供应链提速增效的有力实践。

GZTOS“湾区芯”操作系统可快速高效适配码头操作,其统筹集装箱的装卸、配载、堆场、疏港等作业计划,综合覆盖集装箱和散杂货等多业务场景,较好满足码头个性化需求,提升作业效率,具备快速复制推广能力。在“超强大脑”运筹帷幄下,港口码头作业全流程实现“提质降本增效”,在茂名广港、花都联营、花都巴江、广州港南站、新港13路等8个码头场站上线以来,运行稳定,操作顺畅,在港口基础软件操作系统领域实现了彻底替换国外产品的目标,改变了“大脑”受制于人的局面,得到了各方一致认可。

此外,GZTOS无缝对接广州港集装箱物流平台、网上营业厅、湾区一港通、无纸化等综合服务平台,通过舱单互认、理货互通,高效链接南沙港区与珠江沿线驳点码头,数字化推动港口上下游物流链、信息链与价值链的整合协同,构建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智慧协同的港口作业生态圈,数字赋能提升南沙港区枢纽功能。未来GZTOS还将持续创新服务模式,不断优化解决物流断点、贸易堵点难题,为大湾区乃至全球范围输出“广州港智慧”操作方案。

在信息化、数字化和自动化研发项目带动下,港口生产和物流通关效率显著提升,集装箱单船船时效率、滚装汽车卸船效率、散货卸船效率等走在全国沿海港口前列。成功研发和实施湾区一港通、驳船集疏运系统、海铁联运系统等创新成果,智慧港口“大数据、大系统、大平台”初步成形。“湾区一港通”便利化通关模式覆盖12个珠江沿线码头,内河支线增长至73条,海铁联运班列增长至35条,构建起立足湾区,辐射华南,面向全球的港口数字化物流网络,为大湾区联通世界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推动物流链供应链加速奔跑。

创新引擎驱动国际领先智慧港口工程加速落成

广州港是华南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大湾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近年来,通过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交通强国试点项目、智慧港口示范工程,广州港奋力推动广东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带动区域港航科技产业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

南沙四期全自动化码头作为大湾区首个全新建造的全自动化码头,创造了多项“全球之最”“国内首次”,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导引车为全球首创,集北斗高精度卫星导航、激光、视觉等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技术于一体的无人驾驶IGV,实现了水平运输设备从自动化到智能化的升级,引领大湾区智慧港口建设发展。

广州港还积极推动传统码头改造全面提速,让千年港口不断焕发新的科技活力。南沙三期的自动化轨道吊、新港公司的自动化门机实现了全时段远程操控及半自动化的作业功能,新沙公司,实现了第一条煤矿系统自动装船作业线。粮通公司,正在建设全过程粮食装卸自动化系统,港发码头实现了第一条数字孪生码头。智能作业平台实现了集装箱、散货和石油化工等不同类型码头的范围覆盖。设备全寿命周期智能运维系统构建出高效的港口机械预诊断与健康管理系统,运用智能化数据清洗、多尺度故障特征提取等技术,迈出了自动化设备管理向智能化转变的第一步。

大会发布了广州港集团十佳科技创新成果(2019-2023),展现了5年来广州港集团坚持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标世界一流强港,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港口建设的高质量答卷。各项成果基于码头运营实际,通过大数据、云平台、可视化、物联网、无人操作、动态仿真学等手段,切实解决了港口生产组织、环境监测、设备管理等环节遇到的各类棘手难题,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科技引领打造全球先进的智慧绿色港口

广州港集团将绿色铺展成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系统谋划,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港口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推动港口专业化、集约化、低碳化发展,积极创新绿色低碳示范港口,成为首批国家认定的4个优秀“绿色港口”之一。

茂名广港“零”碳排放码头高效运转;建成集团首艘珠江内河LNG动力船舶;港口光伏发电面积达15万m²,每年可发电1350万kW·h;港口设备电动化率大幅提升,南沙港区成为全国集卡电动化率最高的港区之一;集团每万吨货物吞吐量碳排放强度减幅超15%;南沙一期、南沙三期获中国港口协会认定为四星级“中国绿色港口”,在打造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口上走在了前列,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广州港集团董事长李益波表示:下一步,广州港集团将统筹创新研发资源,联合外部专家智库,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业务、技术、管理协同创新,注重创新实效,以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成果,塑造集团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广州国际港航物流枢纽建设迈上新水平。

【江苏】建桥神器”在南通启东正式开建

12月12日10时38分,南通海事局会同中国船级社、船东及船厂代表在上海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完成了该公司承建的“中交二航局5500吨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项目”安放龙骨日期确认,标志着该项目进入船台搭载合拢阶段,又一“大国重器”正式开建。

5500吨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是振华重工与中交二航局合作打造的国内迄今同类型船舶中技术最为先进、起重能力最大的双臂架变幅式起重船。项目总长165米,型宽52米,型深11米,吃水6.5米,配备8点锚泊定位系统,功能定位聚焦桥梁工程、覆盖水工工程、兼顾海上风电领域。其起重量、起升高度可以覆盖130米跨度非通航孔桥梁吊装,具备47米限高通航能力,堪称“建桥神器”。

由于其采用浮箱助浮技术,作业吃水小,可在浅水区作业。同时,因其较强的作业适应性,可满足长江口、珠江口、舟山群岛及渤海湾等主要近沿海水域施工要求,市场应用前景广阔。该船舶采用光伏储能、高效永磁电机和能量回馈等绿色节能技术,以及作业辅助决策系统,顺应海上工程船舶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为做好新造船全链条监管服务,南通海事局积极作为,优化举措。在此次龙骨安放日期确认前,海事执法人员即与企业对接相关工作流程,预先检查相关申请材料,并做了详细的法律法规的宣传。

接下来,南通海事局将联合有关部门继续强化安全生产与船舶防污染相关工作监督检查,全力保障江苏造船业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

【天津】天津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高速公路测试路段

近日,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市工信局、市公安局联合发布首批智能网联汽车高速公路测试路段,津沧、塘承高速公路正式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

津沧高速公路连通天津南站和滨海新区,测试路段东起外环线,西至津沧高速公路天津南站通道交叉口,全长4.4公里,共设有互通立交1座、菱形立交2座;塘承高速公路测试路段南起滨海新区宁车沽村,北至蓟州区别山镇,全长90.8公里,全线共设有主线收费站2个、匝道收费站8个、服务区3个、高接高互通立交6座。

接下来,天津将结合自动收费站、全程视频监控、智能交通事件监测等智慧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进一步研究“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路径需求,深入探索智能网联汽车高速公路通行与商业模式融合的实际需求,实现高速公路场景下点到点的自动驾驶货运汽车编队行驶、电动重卡能源综合补给等新型运输和服务模式。

【湖南】湖南又一段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利好湘南、桂北地区

12月13日,本台记者了解到,湖南省S90衡(阳)新(宁)高速公路永州至新宁清江桥段(以下简称“永新高速”)全线控制性工程——三渡水大桥主桥全幅顺利合龙。至此,永新高速全线贯通,距离正式通车运营又进了一步。

三渡水大桥

永新高速起于东安县井头圩镇浸马塘,设永州西互通接S90衡新高速公路永州至零陵段(简称“永零高速”),终于回龙寺接S85白仓至新宁高速公路(简称“白新高速”)。项目主线全长64.413公里,设计时速100公里,全线共设匝道收费站4处,服务区2处,桥梁62座,其中三渡水大桥全长871米,主桥长254米,墩柱为双肢矩形等截面实心薄壁墩,最大墩高82米,为高墩跨线大横坡非对称连续钢构桥。

项目通车后,将与在建的S90衡新高速公路衡阳至永州段组成湘南地区新的横向通道,成为与G60沪昆高速、G72泉南高速平行的湖南进出省通道,并与G59呼北高速在湘南和桂北地区,形成一条连接桂林、崀山等著名景区的省际旅游通道。

【四川】成都轨道交通线网运营里程超600公里

随着成都轨道交通19号线二期开通初期运营,成都轨道交通线网运营里程日前突破600公里,由天府新区核心区向西辐射双流区、温江区的快线通道加速形成,将推动航空、铁路、公路、地铁等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助力成都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近年来,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持续提升运营服务质量,畅达乘客通勤出行。集团设立“文明365”服务长效机制,从环境秩序、人员服务、设备设施等方面设立3项一级、24项二级服务标准指标,着力提升运输服务质量。

【云南】云南交投建成近3000公里绿美公路

万物并育和合生,大道并行美与共。12月12日,首届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技术交流暨云南交投·华为“光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观摩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行业同仁齐聚一堂,围绕“碳路中国·绿美通道”主题,共商交能融合发展大计,进一步助力云南绿美通道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白山黑水到雪域高原,从烟雨江南到巍峨云岭,交通和能源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正处于技术爆发和跨行业交融的黄金时期,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融入,交能融合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

近年来,作为绿色低碳交通的先行者、贡献者、示范者,云南省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云南交投集团)大力发展绿美通道经济,以高品质综合交通大通道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交能融合为抓手,推动绿美通道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云南交投集团已建成近3000公里绿美公路、424座绿美服务区、248座充电站,落地35个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总装机容量18.7兆瓦。

会议当天,云南交投集团携手华为打造的“光储充”一体化示范站(西北部客运站、读书铺服务区)正式落成,成为集团发展绿美路域经济、数实融合经济的又一生动实践,对后续新建高速公路光伏和充电场站项目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据悉,云南交投集团首批建设的“光储充”一体化示范点共计21个,西北部客运站和读书铺服务区示范点已竣工。

“我们愿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加强多方合作交流,促进优势资源互补,共同推动交能融合产业大开放、大合作,为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云南交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迟中华说。

【广东、吉林、山东】多地发力建设汽车城市!

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多个城市将汽车相关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有的明确提出打造大规模汽车产业集群,有的提出建设汽车城市目标。各地在发展汽车产业方面有什么资源禀赋?推出了哪些力促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未来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

长春:抢占新能源车发展赛道

走进吉林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正紧张地进行设备安装,力争今年底竣工试生产,明年底实现量产。该项目于2022年6月破土动工,总投资358亿元,是奥迪在华第一家专用于生产纯电动车型的工厂,规划年产量超过15万辆,对于长春实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经管会成员王开宇表示,这个生产基地将成为数字化、高效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标杆。

长春汽车产业底蕴深厚、基础扎实、实力强劲,多年来一直是当地的支柱产业。这里有新中国第一家整车制造企业一汽集团,全球知名汽车厂商大众、奥迪、丰田等均在长春与一汽集团设有合资企业。2022年,吉林汽车产量215.58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6.82万辆,产量占比偏低。

为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赛道,今年年初,吉林把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并出台有关意见提出加快新能源汽车布局。在2月下旬举行的39个汽车产业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一汽新能源电池电驱基地、一汽株洲中车合资电驱系统等多个项目在长春国际汽车城创意汽车研发产业园动工。该产业园建成后,将形成170万套电驱、115万套电驱系统和64万套动力电池总成的配套能力。加上去年2月份开工的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长春新能源汽车核心“三电”系统已全面完成布局。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中国一汽今年年初宣布将投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其中,红旗品牌全域推动所有车型电动化。2025年前,一汽红旗将推出全新车型17款,其中新能源汽车15款;到2030年,红旗品牌汽车总销量突破150万辆,新能源汽车成为销量主体。

长春市工信局局长赵明瑞表示,当前,长春正加快推动传统汽车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转型升级,新能源整车正加速投产或扩产。未来,长春新能源汽车一定能在新赛道上驶得更远。(记者 马洪超)

广州: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2022年,广州汽车产量达313.68万辆,整车产销量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居全国城市之首,全国每生产9辆车,就有1辆是“广州造”。今年1月至9月,广州汽车累计产量226.5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42.84万辆,同比增长105.3%。

广州汽车工业基础深厚。早在2005年,广州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就位居第二名,经过多年发展,广州形成了以整车制造为核心、零部件企业聚集、初创型企业不断孕育而生的完整产业链,具有完善的产业生态。

产业布局方面,广州已初步形成日系品牌和中国品牌共同发展的格局,东部、南部和北部三大汽车产业集群产值均超千亿元。

创新能力方面,广州初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创新体系,在整车制造、自动驾驶、网联应用、车路协同和关键零部件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实现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崛起,给广州汽车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纯电动汽车方面,广州已基本形成涵盖整车生产、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以及电池关键材料等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拥有广汽埃安、小鹏汽车、东风启辰、合创汽车等整车企业,产能达103.9万辆;培育出时代广汽、鹏辉能源、巨湾技研、尼得科、中航光电等零部件企业。

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方面,广州目前拥有百度阿波罗、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广州沃芽等自动驾驶公司,以及高新兴、中海达、海格通信等智慧交通领域的头部企业。

在政策支持方面,广州印发《广州市支持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稳链补链强链的若干措施》,提升产业综合实力;出台鼓励个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2022年,广州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6.3万辆,居全国城市前列。(记者 张建军)

青岛:借助外力延伸产业链条

今年,青岛发布《青岛国际汽车城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22—2035年)》,提出以即墨汽车产业新城和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为基础建设青岛国际汽车城。

“青岛是工业强市,但在汽车制造领域最初却只有青特集团生产特种汽车和零部件。”青岛市汽车品牌店协会理事郝荣章坦言,缺少本土汽车品牌意味着青岛汽车产业的发展几乎是从零开始。

汽车制造产业投资大、占地广、产业链长、综合带动作用大,培育一个本土品牌需要很长时间。经过深度调研,青岛意识到只有借他山之石才能培育起这一产业。于是,青岛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招商引资之路——2021年2月,计划总投资230亿元的奇瑞汽车青岛基地落户即墨区;2022年9月,首个落户青岛的汽车总部企业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基地建成投产……几年时间,青岛汽车产业从没有整车、产业不完备到现在的9家整车、产能超过130万辆、近300家规模以上配套企业强势发力,千亿元级产业链条正不断向纵深发展。

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院长王玉海表示,研发环节、高端车型、核心零部件成为青岛汽车制造业的发力重点。为了补短板,青岛通过资金政策引导,激发企业研发创新活力;2022年5月份,一汽解放(青岛)商用车研究院拉开了青岛汽车研发力量加速充实的序幕;2022年9月底,一汽解放青岛基地研发能力提升项目举行开工仪式,项目建成后,将填补青岛商用车全流程整车技术研发中心的空白。

随着短板不断补齐,青岛提出了新的目标。今年10月份,青岛发布《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提出,到2026年,青岛整车产量达16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60万辆,实现产值3000亿元,本地配套率达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