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广东河南江西云南青海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3-12-13 | 来源:国家移民管理局、央视新闻、南方杂志、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广东】12月12日起,“经珠港飞”政策正式实施!

宝子们!

“经珠港飞”政策

昨日(12月12日)起实施!

这是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

继“港车北上”“澳车北上”之后

又一项全新的通关利好政策

12月12日起,“经珠港飞”政策实施,经港珠澳大桥前往香港国际机场的旅客,完成内地边检部门查验后,无须办理香港入出境手续,便能直达机场。

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也成为内地唯一一个与香港国际机场陆路直达的口岸。

问:“经珠港飞”指的是什么?

答:“经珠港飞”是指通过港珠澳大桥陆路接驳实现“空—陆—空”国际联程转运,即:

国内旅客可由“国内出发地—珠海机场—港珠澳大桥——香港机场—国外目的地”的路线飞往国外;

国外旅客可由“国外出发地—香港机场—港珠澳大桥——珠海机场—国内目的地”的路线进入国内。

将发挥客货流转效应

创新珠、港两地机场合作模式

据了解,珠海机场将充分利用香港机场的国际航线优势(直飞境外近200个国际目的地)以及自身的内地航线优势(近90个内地省会、二三线机场航点),将内地航点旅客引流至珠海机场,经由港珠澳大桥输送至香港机场,再抵达旅客最终的国际目的地。

“经珠港飞”将发挥客货流转效应,为珠海创造更多商机,亦将有利于深化粤港澳大湾区机场业务合作,创新珠、港两地机场合作模式,实现资源整合互补。

免去香港的出入境查验

旅客坐巴士经港珠澳大桥

直达香港机场

边检部门表示,“经珠港飞”政策实施后,出入境人员通关更高效:

出境人员在内地办理完出境手续后,可直接在珠海公路口岸值机厅航空公司柜位办理登机牌,托运行李,登上专用接驳巴士经港珠澳大桥直达香港机场海天中转大楼,下车后直接前往航班登机口,托运行李直挂至海外目的地。免去香港方面的出入境查验环节,极大提高通关效率,降低时间成本。

入境人员可通过中转大楼直接搭乘接驳巴士前往珠海办理边检入境手续。

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政策落地后能够顺畅实施,港珠澳大桥边检站在珠港出入境方向设置了专用查验通道,实现“经珠港飞”旅客与普通旅客的区分查验,以便捷优质的通关服务,充分发挥大桥“一桥连三地”、辐射粤西乃至大西南地区的轴带作用,助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的形成。

下一阶段

旅客能在珠海机场办理值机

经港珠澳大桥直达香港机场

根据相关规划,出入境人员在珠海公路口岸办理值机、完成出入境查验是“经珠港飞”项目第一阶段运营方式,下一阶段旅客也可在珠海金湾机场办理值机,经珠海公路口岸完成边检查验后直达香港机场,真正实现“空—陆—空”国际联程转运。

【河南】“蒸汽养生”让预制T梁“安然过冬”

冬季是混凝土预制施工最困难的季节,因为低温会对混凝土的凝固时间和强度发展产生影响。为解决好刚浇筑的预制T梁在低温下凝结慢、强度差、易冻裂等质量安全问题,中交一公局河南新开黄河大桥项目总承包部采用智能化蒸汽养生技术,让预制T梁“安然过冬”。

“我们采用智能化蒸汽养生技术,通过养生排气管向预制T梁均匀排放蒸汽,管道长度与梁长相同,在制梁台座的每侧各设一根对预制T梁进行养护,并做好蒸养温度控制和记录,养生效果特别好。”12月12日,项目总承包部工程部副经理刘东旭说,“相比传统养护方法,智能化蒸汽养生技术有效保证了低温天气下预制T梁的生产质量,提高了安全生产效率,一天优质稳产8片50米预制T梁。”

“抓好冬季低温环境条件下预制T梁生产,是保证项目进度的关键。入冬前我们就着手研讨、制定和完善冬季施工方案。”中交一公局河南新开黄河大桥项目总承包部负责人说,“此次推广应用的智能化蒸汽养生技术环保高效,是通过生物燃料蒸汽设备、养生排气管和可伸缩的厚层养护罩搭建的养生系统,蒸汽最高温度达到170摄氏度以上,通过养生排气管为预制T梁养生提供18至25摄氏度温度环境和符合技术要求的湿度,以加快水泥水化反应,保证混凝土早期强度,防止表面出现裂缝,达到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工程质量、缩短生产周期的目的。”

230国道封丘至开封黄河大桥开工建设以来,中交一公局河南新开黄河大桥项目总承包部广搭“四新”技术平台,积极开展“匠心献礼,建功有我”项目建设劳动和技能竞赛、项目建设“百日攻坚”行动等活动,不断推进“四新”“绿色技能”技术应用,创新创造,智慧建造,全面推进品质工程建设。智能化蒸汽养生技术是继薄壁墩钢筋快速绑扎设备、冷喷锌涂装技术、焊烟净化器在施工中的应用、T梁齿块钢筋绑扎、钢台座结合梳齿板式便携止浆板桥面板施工工装、张拉操作防护一体式平台等微创新技术后的又一项新技术应用。

【江西】江西推广两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

日前,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发布《关于推广安远县寻乌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新机制的通知》,向全省推广安远县和寻乌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新机制。《通知》要求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全力推动建立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科学有效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构建县域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新格局。

近年来,安远县秉持“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原则,高质量发展农村公路管养事业。县委、县政府设立1500万元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出台《安远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及“路长制”实施方案》,构建三级“路长”管理体系,通过制定手册文件等,明确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标准和质量检查细则。由政府公开招标,采购专业化第三方养护企业进行养护并实行季度考核,推动养护市场化改革。部分农村公路交由沿线群众进行日常养护,在全社会营造爱路护路人人有责、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同时,创新实施县道灾毁保险覆盖工程,提高农村交通安全应急保障和防灾减灾能力。通过构建“农村公路GIS一张图”数据网,开发“安远公路养护”App,推进农村公路路况自动化检测,提高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水平。此外,通过“七个一”管理机制,确保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有人管、有考核、有成效。通过推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目前养护成本从每公里8100元降至5400元,养护里程从790公里增至1836.05公里,列养率实现100%。

寻乌县在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中,秉持“建设与发展并重”原则,着力提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通过市场化的养护模式,选聘资质优良的养护企业降低养护成本,并延长养护里程,保证养护质量,实现了从“管养不分”到“管养分离”的转变。在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下建立监管体系和考核制度,建立了“三长三员”的管理架构强化监督管理,保障养护质量。针对山区公路管养的特殊性,实施定制度、定标准、定责任、定经费的“四定”精细化管理措施。同时,利用智慧交通技术,如数据信息图和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决策精准化。寻乌县还注重生态与农村公路建设的融合,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一路一景”,不仅提升了公路质量和管理,还促进了农村环境改善和农民增收。得益于这些举措,寻乌县实现了养护成本与质量的双重优化,农村公路养护费用由每公里0.75万元降至0.56万元,养护路段由200公里延长至1656.421公里,好路率由85%提高至95%。

【云南】云南交投集团积极探索交能融合发展新路径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新能源充电桩充电功率从30千瓦逐步增长至180千瓦,充电时间更短,新能源汽车出行更方便。

在杭瑞高速公路读书铺服务区,云南省首座液冷超充站充电桩于日前正式投入使用,充电功率最高可达到600千瓦,适配车型可实现充电1秒续航1公里。

该液冷超充站由云南省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云南交投集团)携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公司)共同建设。

杭瑞高速公路读书铺服务区

作为云南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主力军的云南交投集团,共运营着6180公里高速公路,所属高速服务区充电站已实现基本覆盖,占云南省高速公路充电站的64.71%。早在2016年,云南交投集团就率先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首批充电站,深入拓展交能融合,解决新能源汽车车主的“里程焦虑”。

经过8年的积极探索,云南交投集团紧紧围绕“双碳”目标,在交能融合方面的绿色转型和具体实践已向着绿色低碳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趋势所向 交能融合

目前,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费端的重点领域,也是碳排放主要来源之一。而在交通运输行业用能结构中,绿色电力还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交通与绿色能源的融合发展,既是趋势,也是必然。

近年来,相关纲领性文件接连出台,交通运输行业绿色转型已成为行业共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优化交通能源结构,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要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尽早达峰;《“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要实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多年来,云南交投集团忠诚履行“云南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主力军、投融资主平台、综合交通全产业链经营主实体”的职责使命,积极投身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

围绕“双碳”目标,结合云南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任务和绿美云南、交通强省建设,该集团出台了一系列三年行动方案,突出绿美通道经济建设,深耕绿美路域经济、绿美路衍经济、跨境走廊经济、数实融合经济、绿美品牌经济,为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谋篇布局、精准发力,积极探索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新楚大高速公路

云南交投集团全力推进以“降碳”为核心的新型能源产业不断拓展,聚焦产业强省建设,狠抓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动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

随着光储充一体化等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以及各种新材料在太阳能光伏发电、输电和储电方面的成功应用,交能融合逐渐变为现实。云南交投集团绿色转型已向着“绿色低碳目标”坚定地踏出了一步又一步。

该集团从2016年建成首个光伏发电项目,到如今规划利用高速公路服务区、路侧边坡等高速公路基础设施潜力,就地开发新能源,设置分布式光伏、风电储能等设备。未来,新能源、高速公路两个行业的系统将相互融合,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和车路能云一体化,为沿线基础设施和运输车辆持续提供绿色清洁能源。

七彩云南,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如何更好地树立绿美形象、实现绿美价值?如何更深层次地促进“交通+”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云南交投集团结合实践和思考,提出了新时代新阶段服务全省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的“交投方案”。

完善充电网络 缓解电车出行焦虑

“现在手机上通过‘云南交投充电网’App就可以直接查看新能源充电站的分布情况,还能查看有没有空余充电枪,真的非常方便。今天,我们也是看到液冷超充站投用特地来试一下。”在杭瑞高速公路读书铺服务区,正在充电的新能源汽车车主李先生告诉记者。

“云南交投充电网”的运营有效解决了高速公路上车主长途跋涉充电难的问题,为普及推广电动汽车的使用率、助力云南省打造绿色能源产业和全社会的节能降耗创造了有利条件。

截至目前,云南交投集团已建设运营新能源汽车充电站231座,充电站总功率6万千瓦,服务用户超过170万人次,实现了高速公路充电站网络化布局。

读书铺服务区液冷超充站投入使用

高速公路充电站网络化布局不但要建好,更要不断完善。

“目前,我们正在对高速公路沿线较早建设、功率小的充电桩进行升级,推进超级充电桩和换电站等设施的建设。”云南交投集团经营开发有限公司(简称云南交投经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祥升介绍,“随着技术迭代升级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充电用时从过去的2小时缩减至30分钟。目前,我们的液冷超级充电桩甚至实现了一杯咖啡时间满电出行,真正让新能源汽车上高速不再难。”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建设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布局充电网络的发展目标,这对破解居民出行“充电难”问题、提升充电设施网络效益、更好支撑新能源汽车消费和产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依托高速公路路网资源、充电网优势,云南交投集团坚持走在前列,积极向沿线城市、国省干线公路延伸,不断织密充电网络。

目前,该集团与普洱、楚雄、曲靖、昭通等多个州市签订新能源框架合作协议,逐步延伸、拓展地州及国省干道城市充电市场,首次在州市落地新能源项目13个,推动高速公路充电网由“路线”向“路域”转型,构建覆盖全省的高质量充电网络。

愈加完善的充电网络让越来越多的新能源车主驾车越走越远,也让越来越多的车主选择了新能源汽车,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

液冷超充站充电桩

接下来,云南交投集团将把“光储充检”设施与新建高速公路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一体推进,让更多新能源车主放心出发、自由出行。

清洁能源 助力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

屋顶,可以用来做什么?

云南交投集团利用西北部客运站屋顶建设新能源分布式光伏发电285.36千瓦,年均发电量达35.75万千瓦时,储能40千瓦时,是云南首批“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示范站之一。

引入光伏发电项目,不仅可以缓解能源压力,还能有效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结合全国光伏发电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云南省光伏发电的现状,云南交投集团对服务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进行系统研究,拟利用高速公路沿线服务区、收费站、边坡、隧道口、闲置土地资源投资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并进行规划布局,可长期生产无污染的清洁电力,为云南省的绿色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助力。

该集团采用分期分批方式建设服务区分布式光伏设施,第一期11个项目报批建设已启动。该项目的建设,将优化云南省能源结构,一定程度上丰富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助力云南省推动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深度融合。

新能源光伏电站

不仅是光伏发电,云南交投集团充分拓展新能源种类,积极探索氢、LNG等多种新能源,从而实现空间的充分利用和新能源种类的多角度开发。

根据云南省各市州氢能产业发展布局,该集团将增进与氢能研发、生产、运输企业的合作。当电解水制氢具备商业化推广条件时,利用风光多余电力开展电解水制氢业务,将绿电转换为绿氢储备起来,并借助加油站及服务区网络优势,先行先试加氢站布局建设和氢能源综合利用开发。

依托现有高速公路服务区,云南交投集团统筹规划高速公路LNG加气布局网络,目前已完成施工站点1座、立项3座。接下来,结合云南物流园区规划布局,该集团将通过自建、收购、对外联营合作等方式,初步完成30座LNG加气站布局,形成云南交投LNG网络基础。

针对柴油机尾气处理问题,云南交投集团积极引进车用尿素自助加注机。在柴油车里加尿素液的主要作用是解决尾气中的有害氮氧化物,将其变成无害的氮气和水排放,有效解决了柴油车对空气的污染。目前,车用尿素自助加注机已覆盖云南90座服务区、加水站。

随着新能源种类的不断开发,云南交投集团的充电平台也将统筹综合能源管理业务,实现流量多重入口,通过精细化经营,为客户提供高效解决方案,有效提升客户忠诚度。

数字赋能 打造一流信息化数智化平台

光伏发电、智能储电、231座新能源汽车充电站、“云南交投充电网”近30万会员……如此庞大的数据,需要完善的数字化平台进行支撑。

依托西北部客运站云南交投数字能源创新产业园,云南交投集团建设了云南交投数字能源运营平台(简称能源运营平台),打造了综合能源业务的“数据底座、协同枢纽、智慧大脑”。

该平台利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建立能源数据采集与综合监控系统,聚合了化石能源、光伏风力发电、储能运营、充(换)电、LNG、加氢、设备监控、能碳交易等平台,实现了重点能源设备联网与能源数据的实时监控、统计、对标、预警以及能源的在线调度,对高速公路沿线发电、售电、用电场景以及碳指标进行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管理,并为介入碳交易做好准备。

怒江美丽公路

云南交投集团将对各类新能源电站进行智能采集、实时监测、运维跟踪、对标分析,实现新能源电站群高效安全的智慧化管理。同时,对各子平台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以客观真实的数据进行分析,洞察行业趋势、提供决策依据、优化产业布局,夯实产业链数据基础,实现数据“价值化”“资产化”,推动数实融合发展。

完整真实的一手数据为能源利用和改善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以信息化和数智化促进企业整体生产模块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和提升,企业可以更好地掌握能源的使用情况,优化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提升企业的运维水平,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促进“双碳”目标的达成。

未来,随着云南交投集团业务发展的需要,能源管理平台还将进行其他业态板块建设,包括购售电交易板块、换电重卡板块、LNG/氢能板块等,形成一个统一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为将来的云南高速路网综合能源管理中心夯实数字基座。

积极布局 延伸产业链条

作为云南交投经营公司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5年的云南交投新能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云南交投新能源公司)以国家“双碳”目标和云南省“绿色能源牌”为引领,深挖绿美通道经济价值,按照云南交投集团路衍经济开发要求,持续做实做精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

该公司重点聚焦城市充(换)电市场抢占、高速公路充电站增桩扩容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布局,协同推进集团内部购售电全覆盖、数字能源创新产业园(零碳园区)科技数字引领,深入探索新能源产业链向上游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延伸。

今年6月,云南交投新能源公司科技创新项目《基于高原山区“光储充用”一体化智能电站的新型DC—DC高效光伏充电桩研制及系统开发应用》通过云南交投集团成功立项。以该科技创新项目为底座,该公司将研制出拥有自主产权的新型DC—DC高效光伏充电桩。

新型DC—DC高效光伏充电桩技术将有效减少光储充过程中的电力损耗,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绿色、便捷、快速的充电服务。“未来,该科技创新项目有效实施及推广应用后,可有效缓解电网压力,实现以光养桩,减少电费成本,增加充电服务的收益,实现充电场站低碳,甚至‘零碳’运营。”云南交投新能源公司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张海明介绍。

该项目是云南交投新能源公司积极延伸能源产业链条的重要产品之一。与此同时,该公司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介入新能源产品生产、动力电池检测、稀有金属提炼等相关产业,促进展销效益转化,向新能源产品、新能源汽车、换电重卡、电动工程机械销售租赁和电池检测等产业链上游延伸。

接下来,云南交投新能源公司还将联合设计单位、设备厂家等合作方,研究制定充电站、光伏建设标准和管理流程,把工程业务逐步转型至新能源产业中的制造、运营维护管理等环节,拓展产业链向中游发展。

逐步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越来越多的新能源产品更新迭代。未来,云南交投集团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境走廊经济,将拥有自主产权的充电桩送出国门,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我们将不断推动综合交通‘投融建管营’产业链与全省资源、口岸、园区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助推新兴领域产业格局塑造,激发‘乘数效应’,为通道沿线州市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能,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新的更大力量。”云南交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迟中华说。

【青海】青海公共交通绿色出行水平提升

12月12日,记者从青海省交通运输厅获悉,近年来,青海省不断优化交通运输用能结构,公共交通绿色出行水平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公交车3751辆,其中新能源车1891辆,占全省公交车辆总数的50.41%;共有出租车14127辆,其中新能源车1792辆,占全省出租车总数的12.68%;共有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道路运输证》的车辆6408辆,其中新能源纯电动网约出租车3658台,占全省网约车总数的58.08%。

我省积极推动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场站以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成使用公交枢纽及公交首末站28个,并加强对公共交通枢纽场站及其配套设施的日常管理,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为便于群众出行,及时调整和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结构,扩大公共交通服务范围,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目前,全省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总长度达1073.8公里,公交专用车道长度75.4公里,年客运量2.1亿人次。

2023年,我省累计投入5.54亿元用于新能源公交车辆购置和场站升级改造,通过积极推广应用低地板新能源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实施公交港湾改造,完善无障碍设施。全省新增或更新新能源公共汽车578台,低地板和准低地板新能源公交车辆达到2204台,部分低地板车型安装辅助老年人上下车翻转踏板,便利了老年人、残疾人等人群乘坐公交车,有效提升了城市公交绿色无障碍出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