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广东湖北河北江西甘肃广西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3-12-08 | 来源:广西交通、甘肃交通、天府新视界、人民日报 、共青团中央、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广东】全自动驾驶!深圳地铁13号线列车正式亮相

12月6日上午,深圳市轨道交通13号线首列车接车仪式在内湖停车场举行。13号线PPP项目新列车以亮橙色为主色调,8节编组A型轻量化铝合金车体,身披大红彩带正式亮相。

这标志着13号线

已具备车辆调试的工作条件

为后续的列车调试

设备联调联试等工作开展

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线路通车运营迈出关键性一步

正式亮相的13号线列车是按照国际最高级别GOA4等级设计的全自动驾驶项目,车辆采用6动2拖8节编组A型轻量化铝合金车体,最高运行速度达100公里每小时。

司机室与乘客室采用贯通一体式设计,乘客可以通过列车前窗,观看地铁隧道内的“光影穿梭”。

首列车于11月6日运抵深圳,经过吊装、连挂,以及静态调试和动态调试于12月6日正式亮相,后续车辆将在正线做非载客的列车调试和安全验证。

13号线PPP项目列车介绍

1、“智慧”列车,更安全可靠

13号线PPP项目列车配备有行走的“随车医生”,带有弓网监测、障碍物探测、走行部监测、健康管理等先进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多达2600项列车信息,实施100多个预警模型,方便运营人员实时把控列车运行状态,让列车运行更安全可靠。

在消防安全方面,采用最高等级的EN45545-HL3级别的整车防火设计,地板结构防火达到50分钟,有效保障乘客安全。

2、最高等级全自动驾驶,更高效便捷

13号线为全自动运行线路,采用最高级别GOA4等级设计。车辆具有完备的安全检测保障,包括被动式障碍物检测、脱轨检测等,车辆核心控制部件均达到国际安全等级要求,满足全自动驾驶多种场景需求,全方位保障运行安全。

车辆采用先进的模块化生产技术、大量应用铝合金材料,整车更轻、更节能;车体涂装采用的水性漆也更为安全环保。

3、3D环绕式空调系统,更舒适自如

13号线PPP项目车辆采用3D环绕式空调系统,送风量可根据车内温度自适应调节,还可进行湿度控制,空调内加装空气净化装置,有效改善车内空气质量,为乘客提供更舒适的乘车体验。

全车采用加厚防寒材料、增加隔音垫、全铺式复合地板,多措施提高车辆隔音降噪性能;车厢内照明设备配备自动感光功能,节能并可更好地提升舒适感,保证乘客乘车的满意度。

除13号线列车正式亮相外

13号线二期(北延)和南段

建设也迎来了重要节点

一起来看看吧!

深圳地铁13号线二期(北延)

公明车辆段库区结构全面封顶

近日

随着最后一方顶板混凝土浇筑完成

公明车辆段库区结构正式封顶

标志着深圳地铁13号线二期(北延)

项目建设取得又一个里程碑节点

为车辆段下一步站后工程施工

提供有利条件

公明车辆段建成后

将实现车辆停放、整备、运用、检修等功能

上盖将建设公园、绿地等场所

提高土地资源率

施工现状图

深圳地铁13号线南段

顺利实现400V电通

12月1日

随着深圳湾口岸站400V送电的顺利完成

标志着深圳地铁13号线南段

(深圳湾口岸~粤海门以及内湖停车场)

顺利实现“400V电通”目标

向开通试运营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400V电通”的实现意味着深圳地铁13号线南段车站内的通信、信号、动力照明、通风、给排水、电扶梯、AFC等设备系统将陆续进入受电调试、实现功能阶段,将为全线通车提供坚实保障。“400V电通”后,13号线南段将由站后设备安装阶段正式转入设备调试以及冷滑、热滑等电客车调试阶段。

深圳地铁13号线

13号线工程起自南山区深圳湾口岸站,止于上屋站,线路全长约22.45km。线路设置车站16座,均为地下车站,其中换乘站12座,区间16条,均为地下区间,停车场1座,主变电站2座,控制中心设置于深圳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控制中心(NOCC)内,内湖停车场设置备用中心。

13号线线路示意图

(站名以实际建成为准)

13号线建成后

将成为深圳南北走向最重要通道

串联起南山、宝安、光明三个行政区

有效改善深圳湾口岸和

科技园片区的交通现状

更好支撑深圳西部发展轴带建设

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建设

【湖北】湖北乘“数”而上刷新交通图景

“现在水位有多少,哪里有浅滩,点开App一目了然。”日前,湖北“鄂襄城货9228号”船主孙雨熟练地演示着如何通过App提前了解航道变化信息,规避风险。18岁开始,孙雨就随父亲在汉江上跑船,如今是智慧航道的受益者之一。

近年来,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乘“数”而上,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让道路、桥梁、港口变得更“聪明”。在第十五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上,29项“湖北造”交通科技创新成果亮相,受到国内外企业的广泛关注。

目前,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强化科技驱动,谋划建设省级交通运输综合信息平台,统筹抓好智慧公路、智慧运管、智慧港航、智慧执法4个子平台建设,累计与部、省、市州共21家单位共享交换250余个数据资源目录、8000余个数据项、46亿条动态数据。

工厂化生产 搭积木造桥

日前,在鄂州燕矶镇燕矶长江大桥智慧梁场,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制梁,该梁场负责2464榀箱梁和776片钢混组合梁桥面板的预制。“我们采用液压模板等工艺,实现工厂化生产。”中交二航局项目负责人表示,智慧梁场配置智能流水生产线,为提升桥梁品质夯实基础。

目光投向武汉双柳长江大桥北岸主塔工地。百米塔吊将一个高6米、重55吨的钢筋部品抓高约60米,像搭积木一样造主塔。该项目通过后方“造积木”、前方“搭积木”技术,在省内首次研发使用钢筋网片柔性生产线,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减少了高空作业量。

近年来,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在全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开展“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加快品质工程攻关创新。各项目引入隧道多臂凿岩台车、智慧梁场、路面徕卡3D摊铺技术等工艺,支撑工程质量提升。全省在建高速公路监督抽检数据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未发生一般及以上质量事故。

数据更精准 功能更完善

“欢迎您第437次来鄂州花湖机场高速公路,进收费站请走第三股道。”情报板显示,司机王海是鄂州花湖机场高速公路的常客,精准数据的背后是高速公路全感知。

作为湖北首条智慧高速公路,全长13.2公里的花湖机场高速公路,在地下全程布设了1.6万个光栅传感器,形成触觉+视觉+听觉多重感知,不仅能将每辆车的信息“印”入脑海,还能实现智慧路灯引导、智能收费机器人高效服务。在恶劣天气下,高速公路“神经元”还能感知车辆的轨迹和位置,物流车辆可以通过手机App预约编队通行。

除了公路,智慧港口“大脑”也转得飞快。指令通过5G网络从远控中心发出,现场机械臂自动抓取集装箱,起吊、推移,到达安全位置后,再放置于无人集卡上,完成自动接驳。“岸桥系统升级后,操作员可轻松一键作业。”武汉阳逻港科技负责人孙乾龙说。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目前已建成576公里汉江电子航道图,实现湖北境内汉江干流全覆盖,与长江电子航道图无缝拼接,具备水深显示、安全预警、航标显示、搜索显示等10余项功能。

出行更高效 流程全自助

当一辆没有司机的网约车停靠路边,你敢开门上车吗?在国家智能网联示范区武汉经开大道上,无人驾驶汽车能够有效识别信号灯,并根据路况和行车计划熟练调整车速,流畅变道、转弯,车技丝毫不输“老司机”。

目前,武汉市累计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1462公里。其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全域开放,累计发放牌照1022张,测试里程超过780万公里,出行服务订单超33万单。

不仅在武汉,如今智慧交通应用已在湖北多地开花结果。其中,宜昌市、襄阳市正积极开展智慧公交试点建设,“襄阳出行”、宜昌“宜知行”等App用户已达130万人。智慧公交App能够实时显示公交车运营状态、进站时间等信息,满足市民对公共交通高效、准时的出行需求。

目前,武汉天河国际机场T2航站楼智慧化改造项目加快实施,将新增基础运行平台、智能安防平台等12个智慧化系统,引入自助值机、自助行李托运等自助设备112台(套),通过“一张脸、一部手机”实现旅客和行李全流程自助通关,预计今年年内全面投入使用。

【河北】河北黄骅港两港区吞吐量提前突破亿吨

11月29日,随着靠泊在河北黄骅港散货港区装载20万吨矿石的“胜利”轮卸船完毕,黄骅港综合港区、散货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10008.3万吨,同比增长9.31%,提前完成吞吐量破亿任务,创同期最高纪录。

货轮靠泊在黄骅港散货港区作业。潘爽摄

截至目前,黄骅港已开辟内外贸航线35条,同世界上4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共200余个港口有通航往来。

货轮靠泊在黄骅港散货港区作业。潘爽摄

货轮靠泊在黄骅港综合港区集装箱码头作业。苑立伟摄

货轮靠泊在黄骅港综合港区杂货码头作业。苑立伟摄

【江西】湘鄂赣交通互联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

11月初,湖北通城至江西修水高速公路(湖北段)一期土建工程施工图设计获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批复,成为湖北今年首个批复土建工程的新开工高速公路项目。目前,参建各方已进场进行施工准备,江西段也已完成施工单位招标工作,计划与湖北段同步开工。通修高速公路将与江西省通铜高速公路衔接,构建一条新的鄂赣省际快速通道,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像一条腾飞的巨龙,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正好位于“龙腰”位置。在三省合力推动下,区域互联互通交通网逐渐形成,助力城市群攥指成拳、抱团发展、同向发力。

日前,2023年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以视频形式在武汉、南昌、长沙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步举行。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江西省委书记尹弘、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出席会议并讲话。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出席会议,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叶建春主持会议。

湘鄂赣三省将紧扣协同和高质量,在既有合作基础上,持续深化战略对接、设施互联、产业互补、生态共保等重点领域合作,有力推动三省基础设施互联共通、产业发展互促共进、资源要素互补共享、人文交流互惠共融,不断开创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携手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组合港”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长江中游三省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交通区位优势突出,肩负着携手建设中部交通枢纽、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共同使命。

过去一年,湘鄂赣三省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铁路方面,长赣高铁、呼南高铁宜昌至常德段、武咸昌高铁、长昌(九)高铁等均有新进展。公路方面,九江至黄梅、武穴至瑞昌、新开至永安过江通道等项目有序推进,32条省际农村公路瓶颈路段加快打通,三省相邻高速公路卡口通行车辆数据实现实时共享。

计划明年开工的220国道湖北武穴至江西瑞昌过江通道是鄂赣两地跨江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湖北省黄冈市、江西省九江市将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进项目建设,让两地的时空距离更近。

湘鄂赣同饮一江水,正合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组合港”,岳阳—九江—洋山港区集装箱班轮航线等多条新开通航线稳定开行。未来,鄂赣湘三省将加强沿江捎带合作,共享船期安排,提升国际物流时效,扩大国际航线覆盖面;协同加强与上海、浙江等沿海地区口岸合作,发挥各省口岸优势,错位打造中部地区各具特色的商品进口集散中心;推动九江港与岳阳港等长江中游港口联合开行国际直航航线,畅通三省国际物流大通道。

鄂南湘北共推铁公水无缝衔接

近日,在湖南省华容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项目铁路专用线工程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在进行铁路铺轨、混凝土浇筑等。项目建成后,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构建北煤南运多式联运体系,辐射整个中南地区。

毗邻地区是三省合作的重点。座谈会前,鄂南湘北五县市联合签署《鄂南湘北跨省协作示范区建设框架协议》(简称《协议》),促进三省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为中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根据《协议》,地处鄂南湘北的湖北省石首市、监利市,湖南省安乡县、华容县、南县,将以地理区位、产业发展、交通物流等为基础,共同打造鄂南湘北跨省合作区,携手推进铁路、公路、水运无缝衔接与合作共享。

华容县发展和改革局基础能源股股长龚仕军表示,华容煤炭铁水联运项目是湘鄂重大能源保障项目,目前年运输能力为1400万吨,远期可达5000万吨。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鄂南湘北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

《协议》还明确推动高铁项目共建共享,加密“石首—监利—华容—南县—安乡”干线路网,加快形成“半小时通勤圈”“一小时交通网”,构建多层次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甘肃】《甘肃省普通国道勘察设计指南》和《甘肃省普通国道施工指南》通过审查正式印发试行

12月7日,《甘肃省普通国道勘察设计指南》和《甘肃省普通国道施工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通过省厅审查,正式印发试行。

《指南》由省交通运输厅建设管理处牵头,省交投公司、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公司、甘肃路桥集团共同成立编制组,依据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公路勘察设计和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省厅《甘肃省普通国道勘察设计和建设管理工作实施细则(试行)》及现行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充分参考借鉴了我省近年来普通国道勘察设计及施工技术成果,同时,将“路衍经济”“永临结合”“四新技术”、养护与建设有效衔接等贯穿于项目勘察、设计以及施工全过程,对进一步提升我省普通国道勘察设计和施工的规范性、标准化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一步,省交通运输厅建设管理处将加大《指南》的宣贯执行力度,吸纳各单位在试行期间的意见建议,力争早日将《指南》成果转化为地方标准,助力全省公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广西】广西“四好农村路”的科技与“狠活”,这些你都知道吗?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农村公路建设是基础和关键。近日,2023年全区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暨乡村道路“三项工程”现场会召开了,透过会议我们了解到了广西“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据说建设“四好农村路”

也有科技与“狠活”

今天我们带大家到实地一探究竟

农村公路发展中的“黑科技”

南宁市兴宁区十里花卉长廊

沿途就是美丽的农村路

在建设美丽农村公路时

有怎样的黑科技支撑呢?


南宁市兴宁区农村公路。(南宁市兴宁区交通运输局 供图)

为了方便管理,兴宁区建成了公路综合管理平台,开设各级路长管理账号,一张电子地图就能把道路信息、桥梁信息、隧道信息、工程信息、养护情况等情况看得清清楚楚,为管养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兴宁区还上线了微信小程序“公路随手拍”,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精细化、数字化、网格化和数据共享,目前,各类信息管理措施已处置农村公路管理问题近千条,不仅有效保障群众出行安全,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智慧科技可谓是造福全员。

供港蔬菜4小时就能上桌的“狠活”

在贺州市

只用4个小时

蔬菜就能端上远在香港的餐桌!

这个“狠活”是怎么做到的呢?


贺州市铺门至上洞农村公路。(贺州市交通运输局 供图)

在贺州八步区东融(供港)蔬菜基地周围,一条四级公路成为了重要的运输通道。铺门至上洞农村公路全长3.01公里,2019年升级改造后,为基地农产品销往外地提供便利的运输保障。每天通过产业路运输到粤港澳大湾区和本地市场的果蔬有30多吨,2019年以来,产值达到1.5亿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1000人左右。

近年来,贺州市铆足了劲解决制约区域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不平衡问题,城乡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间“互动”起来,目前707个建制村实现100%通水泥、沥青硬化路。一条条公路带动了产业兴旺,农民朋友的钱包也鼓了起来,“农村公路+”持续融合发展。

放眼全区

在拓展“农村公路+”富民新模式中

各地纷纷拿出了“实招”

贵港市覃塘区

围绕荷莲、毛尖茶、富硒稻、稻虾、中草药等5个万亩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所有自然村和产业基地公路实现互联互通。

贵港市覃塘区长岭至甘道通屯产业路。(陈艳 摄)

金秀瑶族自治县

拥有147公里的精品旅游线路,举办各项公路赛事活动吸引大家打卡,民宿、农家乐的发展越来越好。

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坳至圣堂湖公路。(金秀瑶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 供图)

上林县

通过旅游公路将沿途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带动大健康和文旅产业投资达3.95亿元。

上林县澄泰乡中灵至澄太农村公路。(周健 摄)

未来,广西还将通过建设县乡联网路、特色产业路、资源路、生态路、景观路、旅游路,打造好真正的“四好农村路”,有效连接地区农业产业园、种养基地等重要节点,走出具有各地特色的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