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上海浙江湖北湖南福建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3-12-07 | 来源:浦东新区新闻办、上海发布、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上海】浦东这条450米的小路藏着这些“新科技”“新装置”,你注意到了吗?

国内首条“没有明显可见箱体的城市道路”、全国首创的“隐藏式升降充电桩”、首次“将艺术展示品延伸到道路空间”……

浦东新区新闻办介绍,经过两个月的改造提升,作为被重点打造的全要素示范道路,浦东新区上南路于国庆期间再次向市民开放,多项全国首创的亮点改造项目受到好评。上南路城市微更新项目已入选2023年《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案例库、国家住建部全国城市管理精细化典型案例。详见↓

今年8月,浦东新区建交委对上南路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新型基础设施融合性应用场景探索实践,国庆期间再次向市民开放。据悉,本次上南路整治提升范围为世博大道-国展路段,长450米(不包含轨交19号线待施工区域)。西侧为世博轴,东侧为中华艺术宫及奔驰文化中心等地标性建筑。本次整治工程彰显“人民城市”理念,体现以高标准、高品质、高效率推进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神,让上南路焕发出崭新的气象。创建后的道路定位为景观休闲道及城市综合性干道,道路风格人文荟萃、大气谦和、多元开放。

过街盲道、慢行交通……打造宜行精品

“绿灯可通行,红灯请等待。”在这段上南路沿线路口,每当红绿灯变动,就会传来语音提示。

为了服务盲人,人行道上不仅有贯通的盲道,还在路口特别设置了过街盲道,路口人行道上的禁车柱上,也贴心地写上了盲文,提醒路口注意安全。


此外,还优化了慢行交通,对道路公共区域进行精细划分,优化道路功能布局,合理划分了机动车道、停车区、非机动车道、无障碍通行区、设施带和人行道,改变之前交叉混行的状态,平衡了各类车辆与行人的通行需求。

科技赋能,地下有“玄机”

箱体、充电桩,一些在路面上司空见惯的设施,在这段上南路实现了“隐身”。

其中,通过“隐形”井盖,对上水、电力、燃气、信息、市政雨污水等133个井盖全部进行隐蔽化处理,不仅与路面保持一致的高度,提高了路面平整度,也避免盲道被井盖阻断。

而人行道上的隐藏式升降充电桩则是全国首创。只需扫码,充电桩就会从地下升起来;冲完电后,充电桩又会降下去,和地面一样平,既不占用城市空间,又提高了人行道的通勤能力。据悉,充电桩还具备在线续充、实时结算、远程停止等功能。

在整治提升实施中,新科技新方案被大量使用。如首次在上海市区使用“杆箱一体式综合杆”,实现道路综合杆及道路综合箱一次施工且功能集成;首次在上海市区使用“贴敷式太阳能综合杆”,整个道路区域路灯储能每年可节约3000度电力;采用国内首个创新性试点技术——入地式箱体,通过设置湿度监测、水浸监测和水位监测等功能,实时反馈箱体各项数据和状态,保证防水情况实时上报,通过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集成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城市综合设施的隐形化布局和智能化管理。

注入人文元素,焕新城市家具

长颈鹿、高跟鞋……漫步在人行道上,各类不同造型的座椅让人眼前一亮,引来不少人驻足休息或打卡。

据悉,新区建交委还在上南路打造了“全城热恋”(爱心公益)“先进制造”(科技时尚)“国潮文艺”(传统文化)三大主题具有故事性和文化内涵的28款54件艺术座椅,首次将艺术展示品延伸到道路空间,把艺术融入生活,力求通过高品质城市家具和特色城市家具打造时尚之都。

“云朵邮局+云朵公园”,引领低碳生活

整个改造项目还非常注重节碳赋能,如创新性地将世博大道上南路东南角原有的绿地纳入改造范围,将其打造成儿童友好的低碳教育样板园区,并在其中与中国邮政深度合作,开设了以“智慧科技+云南帮扶”为理念的主题邮局——云朵邮局。

在位于世博大道东南角的110Kv群英地下变电站上方绿地,还打造了上海首座儿童友好的双碳主题公园——云朵公园,充分考虑儿童视角,以趣味形式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并引导人们走向低碳生活。

【浙江】全国港口安责险试点宁波启动

日前,由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简称部水运院)与浙江省宁波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开发的宁波市港口安责险产品“甬港安”试点宣贯会在宁波召开,来自行业关键领域企业的120余名负责同志参加,标志着全国港口安责险试点工作在宁波正式启动。

“甬港安”产品是宁波交通落实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的重要创新举措,基于部水运院和宁波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开展的港口安责险课题研究及保险试点项目。课题组在研发“甬港安”保险产品的基础上又制定了“甬港安”试点方案和配套服务规范,将以往保险事后救济转变为“事前预防兼事后救济”,编制了全国首份港口安责险事故预防服务规范,明确了事故预防的服务内容、标准和相关要求,填补了当前我国港口领域无专业安责险和事故预防服务规范的空白。

部水运院副院长朱建华表示,该院将继续发挥部水运院科研技术优势,与宁波市交通运输局一同做好港口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建立事故预防服务“一企一档”管理模式,实现服务过程可追溯、服务效果可评估的全链条管理。

接下来,部水运院将持续跟踪做好事故预防技术服务,进一步提高宁波港口安全管理水平,为宁波港口安全发展贡献“水运国家队”的专业力量。

【湖北】中铁十一局集成创新推动大盾构隧道智慧建造

日前,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大盾构隧道智能建造实验室在中铁十一局武汉重型装备公司揭牌成立。该实验室将紧盯我国大盾构隧道智能建造技术前沿,开展精细化施工、智能建造技术与装备、新型隧站一体化建造方法研究,引领盾构行业智能建造技术发展。

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市场20多年来,中铁十一局以盾构施工为起点,依托科技创新,拓展产业链条,具备盾构、土建、铺轨等全产业链施工能力,以及土建、轨道、电务等全专业维保能力,走出了一条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之路。截至目前,中铁十一局已进入国内42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市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国家,盾构及TBM掘进总里程突破700公里,约占国内地铁开通总里程的10%,建成地下车站230余座,参与50多个地铁车辆段建设,产值规模与施工专业能力处于国内前列。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城市轨道交通施工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为不断挑战专业化施工的深度、精度与速度,中铁十一局持续加强科技攻关,在一系列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已拥有20多项世界领先的盾构技术。

2020年12月26日,华中最大的盾构机再制造基地——中铁十一局武汉重装公司挂牌成立,可提供盾构机施工、盾构机维修再制造、盾构机检测检验、技能鉴定及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先后完成100余台直径4至12米盾构机维修再制造,实现了直径10米以下盾构机再制造自主设计、自主制造。

中铁十一局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市地下空间施工快速装配支护技术”,形成了网络化拓建技术等成套安全建造技术体系,相关技术成功应用于武汉光谷综合体、广州地铁番禺广场站等项目,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

针对轨道工程建设与智能运维领域需求,中铁十一局研发了中低速磁浮轨道施工技术、城市空轨施工技术、城市单轨施工技术等城市轨道交通成套施工技术;综合利用5G融合BIM技术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研发了地铁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多种类型线路的运维和远程监控管理,在广州、上海、深圳等多条线路上得到成功应用。

经过不断探索,中铁十一局实现了在全断面硬岩、上软下硬地层、溶洞、淤泥质砂层、富水砂卵石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盾构掘进技术新突破,成功穿越珠江、京杭大运河以及铁路、地铁既有线、各类管线和密集建筑群,创造了中国盾构下穿复杂地质新纪录。

依托盾构施工能力,中铁十一局积极开拓大盾构市场,坚持“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理念,持续拓展城市轨道交通施工领域,承建长株潭西环线、武汉两湖隧道东湖段、广州东至花都天贵城际铁路、广州站至广州南站联络线等多个大盾构项目,已初步形成大盾构规模化优势。

中铁十一局所属城市轨道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先后荣获鲁班奖、詹天佑奖、国优金奖及省部级优质工程奖90多项,多次参与行业标准制定。

智慧盾构带动数字化转型

智慧建造是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传统基建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风向标。

为持续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保持领先优势,中铁十一局致力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创新,以数字化管理、智慧盾构引领地下空间施工新发展,自主研发智慧盾构系统。

据了解,智慧盾构系统包含采集、监控、管理、分析四大核心功能,实现多端同步、智能监控、协同管理、综合分析、风险预警、决策辅助等功能;具备数据采集、预处理、统计、分析等功能,通过完善自动化汇总、数据纠偏预警、资源共享等多项功能,技术管理人员和业主无须到施工现场即可掌握盾构运行状态,极大提高了盾构施工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

接下来,中铁十一局将继续拓展数字化管理范畴,落实落地智慧盾构成果,通过增加现场验工App,实现竣工资料自动生成、技术施工案例择优推送;加强对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实现盾构区间平纵断面3D立体展示及电子化隧道质量控制、盾构机无人驾驶。

【湖南】湖南力争新增更换公交车全用新能源

近日,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湖南省交通运输领域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提出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动交通运输装备清洁化发展、推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交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监管力度四大方面重点任务,强力推进交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湖南将以内河主要港口、地区重要港口的进港铁路建设为重点,实现铁水联运无缝对接,推进重要港口的重点港区与二级以上公路衔接;充分利用长沙霞凝港区、岳阳城陵矶港与公路、铁路交会聚集优势,加强道路运输与铁路、水路衔接。

《实施方案》提出,推动交通运输装备清洁化发展,鼓励和引导公交企业推广使用新能源车,力争新增或更换公交车全部为新能源车。到2025年,湖南省城市公交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99%,出租汽车应用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60%。

湖南将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省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重要县乡道沿线充电基础设施有效覆盖;积极在公路新建、改扩建、大中修项目中,推广应用温拌沥青、环保沥青、低碳水泥等减碳技术,减少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排放。

【福建】厦门港探路智慧化绿色化转型 推广智能操作系统 升级作业装备设施

近日,福建厦门港高品质邮轮码头及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提升试点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首批港口功能优化提升交通强国专项试点项目。未来3年,厦门港将投入超6亿元,在智能码头操作系统(TOS)研发应用推广、传统码头智能化改造、新能源装备更新、防尘抑尘、绿色环保等领域开展试点及应用推广,为传统港口升级改造及智慧化、绿色化转型提供厦门方案。

自主研发智能码头操作系统

在智慧港口建设方面,厦门港早已开始探索实践。2022年,厦门海润码头全智能化改造项目、厦门远海“5G+智慧港口”工程投入使用,为传统码头智能化改造探路。海润码头全智能化改造项目总投资3.38亿元,着力探索集装箱码头智能化改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并于今年5月荣膺首批“中国智慧港口”称号。远海“5G+智慧港口”工程,实现了基于5G的智慧港口全业务场景试点应用。

厦门港务控股集团自主研发的智能码头操作系统(TOS)核心软件均为国产,破解了此领域技术长期以来被国外垄断的“卡脖子”问题,该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厦门港海天、海通、石湖山、海隆等9个码头及福建省内外近10个码头。

未来,厦门港务集团将大力推进智能码头操作系统(TOS)普及和升级,预计在2025年6月前,实现集团所属的外贸集装箱码头100%应用,并在多个码头完成系统升级验收。

厦门港计划在2025年6月前,完成24台码头主要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技改,增加自动化泊位2个,港区集装箱码头主要装卸设备智能化率提升到24%以上,并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传统集装箱码头智能化升级改造方案。

岸上海上作业双清洁

在绿色港口建设方面,厦门港着力推动岸电设施建设与使用、码头作业设备及物流设备绿色化、船舶更新升级。目前,厦门港五类专业化码头泊位(集装箱、客滚、邮轮、客运和干散货)向船舶供应岸电覆盖率均超50%以上。其中,集装箱码头泊位岸电覆盖率超80%以上,岸电使用量位居全国沿海港口前列;在全港推广应用纯电动集卡106台、纯电无人集卡80余台、电动叉车100多台,码头物流作业越来越低碳。

根据全新的绿色升级计划,厦门港将持续推进岸上、海上作业双“清洁”,力争在本轮绿色升级中,形成码头扬尘管控系统研发方案,生产作业防尘抑尘设施覆盖率达100%;全面应用沿海船舶污染物联单系统,实现污染物全流程闭环管理和100%接收处置。

到2025年年底前,厦门港主要生产设备电动化率将超五成;计划投用3艘智能型新能源拖轮,打造厦门港新能源拖轮示范应用场景;全港集装箱、万吨级以上通用散货和散杂货码头岸电设施覆盖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