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火车头”,能带多长的产业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
时间:2023-11-20 | 来源:国资小新
组装一组“复兴号”动车组
需要多少个零部件?
答案是4万多个
涉及钢铁、铝材、电子电器、信息系统、
精密仪器等10多个行业
联通上下游400多家企业
集齐生产“复兴号”火车头的上万个部件
最快需要多久?
答案是“一杯咖啡的时间”
——这就是产业集群的强大优势
并且,通过共享技术、信息和资源
供应链上的任何一环
都可以及时了解需求变动
调整生产和供应计划
优化库存和运输成本
——这就是供应链协同的强劲动力
今年6月
国务院国资委与工信部
共同组织开展
中央企业融通发展共链行动
切实发挥中央企业
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聚焦中央企业的产业链间协作、
中央企业与优质中小企业之间的融通发展
搭建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交流平台
挖掘一批大中小企业“链式”合作
的典型做法
一批产业链融通发展的新生态
正在拔节生长、加快形成
10月31日
中国中车在湖南株洲举行了
轨道交通装备与清洁能源装备
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大会
跟随小新的镜头
近距离感受
“链长”如何带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高度集中和韧性十足的产业集群
如何跑出发展裂变“加速度”
建链
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化产业集群
产业链融通发展
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目前
我国已有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86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余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8万家
创新型中小企业21.5万家
如果可以串珠成链、聚链成群
就能激发出高效的产业升级之路
以中国中车为例
单单是研制一列动车组的产业链
就关联了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
国内20余个省区市的
2100余家配套企业
产业拉动效应达到1∶5
在这条产业链上
大到车身材料和牵引电机
小到轴承齿轮和玻璃配方
中国中车作为“链长”
串联起了6900余家“链企”的协同发展
▲“贴地飞行”的600公里/时高速磁浮列车
中车时代新材研发了
上千种车辆轻量化、减振化材料
株洲企业九方装备研制出
首款国产弹性车轮
中车长客联合车门、胶条等
供应链配套企业成功开发了
可在极寒天气下顺畅开合的车门系统
……
繁忙而有序的生产线上
产业融通的“列车”呼啸飞驰
通过自主创新和科研攻关
一条突破了“卡脖子”技术的
产业链越发成型
不仅可解决“缺基少核”难题
也有效拉动了各地的经济效益
比如中国中车打造的
山东青岛千亿产业集群
以3家中车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为龙头
带动260余家配套企业步入快车道
集聚了13个国字号
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研发中心
雅万高铁、时速600公里磁浮交通系统
等明星产品从这里驶出
截至目前,中国中车
全产业链供应商8.6万余家
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9800余家
其中民营企业约7300余家,占比74%
▲中老铁路“澜沧号”动车组
延链
打造新赛道,焕发新生机
延长产业链是
以丰富产业链层次为底层思维
以现有成熟技术为孵化手段
以提升区域产业构成多元化为重要抓手
的战略思想
进军风电装备产业的中国中车
就是打造产业链碳中和生态圈
的“延链先锋”
说起中国中车的风电布局
很多人也许会不解
风电装备与轨道交通装备分属不同领域
难道这是中国中车的“跨界”?
其实从技术原理上
两者的能量转化逻辑基本相同
高铁动力来源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制动时又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风电则是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
再转化到电能进行输送利用
中国中车将风电装备视为
“立起来的高铁”
推动高铁技术向风电产业平移
实现了轨道交通系统集成、牵引传动、
控制系统、车体技术等九大关键技术
在风电装备的落地应用
中车株洲电机公司与金风科技联合研制的
超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的风力发电机
已在去年成功下线并投入使用
这是当时全球功率最大的
中速永磁风力发电机
在绿色升级领域
中国中车还大力发展新能源商用车
源自轨道交通业务的
整车电控与驱动集成的“三电”技术
目前已形成纯电、混动(含增程式)
两大电驱动系统集成平台
打造了从关键器件、核心部件到
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
▲中国中车研发的新能源商用车已布局国内150多个城市。
强链
制定中国标准,带动全链成长
想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相应企业需在国际分工中
占有一定的话语权
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
中国中车率先抢占前沿高地
实施CR450动车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
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等
产业链创新引领工程
填补领域空白
带动全产业链同步升级迭代
发展之路上,确立标准
是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不变信条
在国际赛场
中国高铁作为后来者
面临的是标准的挑战
须尽早进入赛场,参与赛场建设
进而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
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
今年6月
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设计制造的
印尼雅万高铁
联调联试综合检测列车运行时速
首次达到350公里
雅万高铁全套采用
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标准建设
意味着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
在海外成功落地
▲雅万高铁动车组采用中国标准,依托中国最先进的高铁技术平台——“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技术平台设计制造。
复兴号CR400AF/BF型动车组
是完全按照中国标准研制的动车组
目的就是建立动车组的中国标准体系
根据《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暂行技术条件》
CR400AF/ BF型动车组
采用标准或技术文件134项
有101项是中国标准
占比75.4%
标准的统一意味着
只要是相同速度等级的车
不管是哪个平台出品
都能连挂运营
不同速度等级的车也能相互救援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司机驾驶界面
还是旅客体验界面
都做到完全统一
相较于国际和欧洲标准
复兴号动车组的
功能标准和配套轨道的施工标准更高
运营速度由300km/h提升到350km/h
寿命由20年提高到了30年
运行阻力相比较下降了7%
车辆外形尺寸有所增加
……
更高的标准意味着更强的兼容性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
被极寒、柳絮、风沙等情况
“淬炼”出的中国高铁技术标准能
够兼容不同国家铁路制式
复兴号动车组正是
中央企业努力建立中国标准体系
带动产业链整体走出国门
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案例之一
▲京张智能动车组(奥运版复兴号)通过居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