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广东天津浙江山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3-11-10 | 来源:中宏网、中国交通新闻网、广东港集团等
【广东】智慧港来了!广州港控股公司花都联营收购花都港外贸码头
11月10日上午,广州港花都智慧港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启动仪式上,广州港控股的花都货运联营公司与股权出让方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完成对花都港外贸码头的运营公司——广州花都巴江货运有限公司剩余50%股权收购,巴江公司成为花都货运联营公司全资子公司,广州港集团推进大湾区港口资源合作又迈出坚实一步。
花都区有关领导,市国资委、市港务局,海事、边检、海关等口岸单位,航运公司、物流企业、客户单位相关领导,广州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益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黄波,总经济师魏彤军,总经理助理冯洪德等领导出席此次活动。
此次的花都智慧港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打造湾区首个内河自动化码头,工程包括新增远控轨道龙门吊、固定吊以及同步开展的道路堆场改建等内容,是广州港集团利用智慧、绿色港口技术对传统码头进行升级改造的一次有益尝试。工程完工后,将大大提高花都港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码头通过能力以更好适应集装箱货源的快速增长。
2021年6月,广州港完成对花都港国有运营主体——广州市花都港货运联营有限公司的控股投资,以花都国际汽车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满足汽车零部件、集装箱货类运输等需求。近年来,在花都区有关领导,市国资委、市港务局,海关、边检、海事等口岸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广州港集团发挥航运物流枢纽功能,优化提升花都港联通珠江口海港的物流路径,打造经济高效运输服务网络,保障物流链产业链稳定畅通,花都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两年增长超过20%,有力支撑花都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快速发展。
本次启动仪式上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让花都港全面进入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经营、一体化发展新阶段,提升花都港整体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花都港高质量发展。
花都港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是具备集装箱、滚装等功能的多用途码头,总岸线长490米,拥有8个千吨级泊位,集装箱堆场19万平方米,年设计吞吐量20万标准箱。花都港背靠花都汽车产业城,是实现广州北部与广州港南沙港区水路运输的重要网点;外连佛山、清远、佛冈、英德、韶关等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转移的主要区域,可以承接当地陶瓷、建材、塑料化工、家具木业、纸品等特色货类,通过发达的珠江水网将出海口搬到内地企业“家门口”。
广州港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黄波表示,广州港集团将积极推广港口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依托广州港大港口、大物流、大通道优势,加快花都智慧港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提高码头服务质量,提升驳运物流的便捷性、经济性、时效性和稳定性,促进口岸一体化运作和业务高水平联动,将花都港建设成为设备设施先进、产业支撑有力、运营经济高效的现代化专业港口,持续深化港产城合作,推动广州国际航运枢纽建设与打造北部增长极协同联动,为广州持续强化中心城市门户枢纽功能,发挥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悉,广州港联合广州海关等口岸单位,打造“湾区一港通”快线服务品牌,实现花都本地报关、查验、放行,无缝对接南沙港区国际航线。利用广州港水上穿梭巴士网络,打造“花都-南沙,天天班”快线服务品牌,实现花都与南沙之间“定班、定点、定价”,助力粤北区域产业更好融入湾区、联通海外、走向世界。
出席活动的广州市东风南方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余飞表示:“花都港整合发展,打造智慧港口,配套设施升级,港口功能增加,为东风日产的商品车进出口业务、库存管理带来更多优化空间。花都港紧邻汽车产业基地,可以提供直达家门口的优质服务,是商品车运输综合物流成本最经济的选择,对未来的合作充满期望。”
【天津】天津首批“会跑”充电桩上岗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及时充电成为车主关心的问题。日前,天津经开区首批“智能移动充电桩”上岗,车主手机预约后,充电桩就“跑”到汽车身边来。
智能移动充电桩正在为新能源车充电。(受访者供图)
“智能移动充电桩”目前主要在经开区天河数字产业园内使用。天河数字产业园入驻300余家企业,企业员工数量达到3000余人,新能源车数量占比超过25%。
“智能移动充电桩”实现了从“车找桩”到“桩找车”的转变。车主手机预约下单后,充电桩可自动前往车辆所在地提供充电服务,还可以录视频,满电情况下可以满足3至4辆车的充电需求。目前“智能移动充电桩”投入一台试水,后续还将增加。
天河数字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天河数字产业园将以本次移动充电桩投用为契机提升用户体验,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产业资源,不断引进具有前瞻性的充电技术和产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与多种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浙江】甬台温改扩建台州北段灵江特大桥主墩承台完工
11月10日,随着最后一立方米混凝土浇筑完成,由浙江交通投资集团投资,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简称中交路建)承建的浙江甬台温改扩建台州北段标项目灵江特大桥主墩承台施工全部完成。至此,灵江特大桥两座大体积承台均“破水而出”,项目全面进入索塔施工的新阶段。
灵江特大桥为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主跨380米,主塔设计为钻石形结构,高135.3米,其承台呈八边形,外轮廓尺寸为34.5×25.7米,厚6米,采用C40海工耐久性混凝土浇筑,总浇筑方量达5000立方米。
面对潮汐变化大、含泥量高等难题,中交路建项目团队以创新赋能,自主研发出复合式轻量型钢吊箱,实现施工效率、质量管控“双提升”;坚持“安全第一、品质护航”理念,引进安全管理系统、混凝土智能监控系统等信息化设备,提升全生命周期安全质量管控水平,有效护航项目高质量建设。
甬台温改扩建台州北段项目起于宁波台州分界点,经三门县、临海市,终于临海南互通处,路线全长42.8公里,采用两侧加宽为双向8车道(局部10车道)的总体方案,计划于2026年年底完工。
【山东】胶州湾大桥打造“畅安舒美智”标杆路
胶州湾大桥是我国北方冰冻海域首座特大型桥梁集群工程。通车十二年来,累计安全通行车辆近2亿辆次,从青岛至黄岛、胶州、红岛累计节省约40亿公里里程。近年来,山东高速青岛发展公司始终践行“创享美好之路”企业使命,立足大桥冰冻海域跨海桥梁特色,在智慧高速建设、精准长效养护、文明服务创建等方面多向发力,持续为公众提供“畅安舒美智”高品质出行服务。
打造运营管理标杆 守护“畅安”出行
大桥作为青岛市“四城联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交通枢纽,始终将安全畅通放在首要位置,精准施策、多向发力助力公众便捷出行。一是智能化升级改造,有效提高通行效率。红岛南站扩容提升工程建成通车,匝道预交易系统投入运行,提升通行效率超30%;黄岛东站专项改造工程实现多项省内“首创”,首条双天线ETC货车入口称重检测车道、首个配备6条入口治超车道的收费站、首创双潮汐车道等项目的落地实施,通行速度由5km/h提升至15km/h,构筑西海岸新区车、客、货黄金通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二是科学精准提高应急处置水平,增强安全防护能力。推行清障作业标准化,落实“2030”快速响应机制,全方位提升路网通行效率,多项管理经验被《中国交通报》报道;建立北方长大桥梁除雪防滑体系,管理成果获中国质量协会最高奖;加强多方联动,在重大节假日等车流量大时间节点,实施“借道行驶”,解决高速拥堵缓行;利用智慧道钉加强道路感知能力,完成停车警示驱离系统建设,破解关键点位违章停车难题,公司获青岛市内部治安保卫成绩突出集体。三是践行优质服务理念,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打造“暖心服务”品牌,推行“6s”标准化管理理念,两个收费站分获全国五星级、四星级管理现场;圆满完成四届海上马拉松、海军节、上合峰会等重大活动交通保障任务,推动窗口服务提质增效。四是持续深化差异化收费政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以来,实施引车上路项目5项,增加通行费收入8262万元;2023年,公司针对特定企业需求,开展引车上路定制化服务,即将落地上合示范区引车上路项目,对于缓解地方交通压力、降低公众出行成本、助力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长效养护赋能 营造“舒美”环境
团队始终深入贯彻精准、绿色、全寿命周期养护理念,近年来获省级创新奖项6项,授权国家专利20余项,所辖高速公路优等路率100%,蹚出一条低碳、环保的“绿色之路”。一是科技创新赋能,养护质效双提升。打造养护科技协同示范路,推进十余种“四新技术”应用,实施PG88超薄磨耗层3.6万平方米,沿线设施防腐涂装3万平方米,提升路面行车舒适度的同时,有效降低养护成本;开展环氧沥青铺装层预养护技术等8项课题研究,2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多项养护创新获专利授权,在养护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参编《公路跨海桥梁养护技术规范》发布实施,填补国内技术领域空白。二是强化精细养护,路容路貌换新颜。在大桥创新采用LED护栏灯,有效解决夜间和不良天气条件可见度低的问题,降低交通事故的风险,提高公众出行的舒适性;创新“112”梯队机械化道路清扫模式,破解高速改扩建路段上行无应急车道保洁难题,路域环境提升等多项典型经验获《中国交通报》报道;打造胶州湾夜景地标,为青岛城市增添靓丽景色。2022年中秋节,大桥AR秀在《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播放量超2亿次,《落日下的胶州湾大桥》视频被时任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其个人微博转发推荐,提高企业影响力。三是发挥特色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发展。对外开放山东省内首个海上桥梁暴露试验站,创新科研公益共享机制,发挥大桥社会效益;举办胶州湾大桥养护与科研创新研讨会,打造具有典型北方冰冻海域特色的跨海大桥养护品牌,推动胶东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交通建设蹄疾步稳 助力出行品质提升
争做智慧交通先行者,持续加大科研投入,着力提升数智化水平。一是高水平创新成果落地开花,运营管理能级不断跃升。建成省内首条复式双机器人收费车道,通行效率提升70%;落地青岛市首个高速公路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提升通行效率和支付便捷性;实施“云收费”+“快速通行体系”建设方案,搭建可靠、安全的集约化收费样板,让群众出行更加智能。二是智慧平台注智赋能,争当智慧高速山高样板。建立大桥智慧综合管理平台,在桥区关键部位安装577个传感器,实时采集外部荷载、结构响应、交通状况等数据,保障公众出行安全;开展精准作业、精准养护建设试点,推进养护管理数字化。设计研发的无人机具备自主巡航桥梁检测,病害识别准确率99%,作业效率提高50%,该项目获青岛市科技惠民项目。
强化党建引领 汇聚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公司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把党建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制胜优势。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实施五大工程,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公司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21年以来,所辖收费站先后荣获 “全国青年文明号”、最美“中国路姐团队”、“山东省青年文明号”、“省属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荣誉,两项党建创新案例获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基层党建“十佳案例”。
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青岛发展公司将以“创享美好之路”为使命,着眼“十四五”规划落实落地,在打造标杆中争先进位,在加压奋进中跨越赶超,在攻坚克难中开创新局,持续为公众提供“畅安舒美智”出行服务,为加快建设 “双一流”发展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广西】河池(宜州)西过境线公路虾公山隧道左洞贯通
近日,由广西交通设计集团第三道桥设计院负责勘察设计的河池(宜州)西过境线公路虾公山隧道左洞贯通,为虾公山出口段到起点全村互通之间的通行提供了便捷通道。
该隧道是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为双洞分离式越岭长隧,左洞长2486米,右洞长2454米,进口段主要地质难题为隐伏岩溶,出口段不良地质主要为虾公山断层,且围岩主要为泥灰岩与泥岩互层的水平岩层,是项目地质最复杂的隧道。此外,局部岩层中含有煤线发育,存储有瓦斯气体。隧道进口位于宜州市德胜镇楞底村全洞屯西南约500米处,出口位于宜州市德胜镇围道村冲谷屯以西约1公里处,局部(约700米)下穿已停产的冲谷煤矿区。
由于虾公山隧道地质条件复杂,为保证施工进度,设计代表组多次前往洞内查看隧道围岩情况,及时解决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地质问题,如岩溶处置、断层带围岩及互层状水平岩层的围岩判定等。在掌子面开挖、初支施工、仰拱开挖、二衬施工等多个关键工序中,设计代表组与施工单位代表积极探讨,有效解决施工全过程遇到的各种难题,为隧道顺利贯通扫清障碍。
据了解,河池(宜州)西过境线公路主线全长45.441公里,起于德胜镇全村附近,设置全村枢纽互通式立交与G78汕昆高速及在建的融水至河池高速公路相接,路线自北向南经怀远镇、同德乡、北牙瑶族乡、北山镇,设置十字枢纽互通式立交与规划“纵8 线”罗城经宜州至上林段、“横5线”鱼峰至宜州段连接。
【湖南】湖南交通建设智慧监理平台上线
日前,湖南省交通建设智慧监理平台(简称“湘交智监”平台)在试点项目桂东至新田高速公路启动试运行。这是国内首个省级监理信息化云平台,将在湖南省5个新开工高速公路项目逐步推行。到2024年年底,湖南所有在建高速公路和重点水运项目都将应用该平台,2025年年底全省在建公路水运项目全面推广应用。
交通建设监理行业正处于劳动密集型状态,现有手段难以满足参建各方对精准管控现场质量安全的需求。在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的支持下,湖南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牵头协调平台开发建设,实现监理工作质效双升。
“湘交智监”平台重点关注监理人员、监理工作痕迹、监理行为三大方面,通过无线通信手段,记录并分析施工现场发生的情况及相关问题,实现管理智能化、信息化、规范化,达到规范监理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支撑品质工程的目标。
【江西】打造赣州革命老区交通强国建设先行区 江西交通“六大行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近日,江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与省交通运输厅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江西交通开展六大行动、加快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情况。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党委书记、厅长谢德强介绍,《交通运输服务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的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已于近日印发,紧紧围绕江西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提出的“一主一副、两翼联动、多点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明确开展“骨干通道畅通、综合枢纽提升、运输结构调整、城乡交通融合、改革创新攻坚、党建引领赋能”六大行动,提升“四通八达”交通优势。
到“十四五”末,江西省高速公路总里程将突破7000公里,八车道高速公路总里程进入全国前列;全力争取赣粤运河工程尽早实施,打通第二条水路出海通道,推动形成我国内河水运南北沟通新格局;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打造赣州革命老区交通强国建设先行区。
打造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聚焦项目带动战略,江西将实施骨干通道畅通行动。《行动方案》提出,主动服务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对外高速公路通道,主攻东进、南下通道,完善北上、西出通道,加强与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四极”及周边主要城市群的联系;着力实施干支高等级航道提升工程,加快形成“两横一纵四支”高等级航道网络;加快推进“六射四联”省域交通主骨架建设,促进省内都市圈、城市群互联互通;落实“大交通”攻坚行动部署,力争“十四五”后3年完成公路水路基础设施投资2500亿元。
围绕加快打造“一核三极多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江西将全力提升枢纽服务功能,开展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指导南昌—九江、赣州、上饶申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加快港口集疏运铁路和公路建设,打通公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用好省级协同推进铁水联运工作专班等工作机制,推行多式联运“一单制”,提升公铁、公水、陆空等一体化联运服务供给水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为推动交通物流降本增效提质,江西将加大赣江航线省级补贴政策实施力度,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实现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以上;积极推进网络货运等“互联网+”高效物流新业态发展;优化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降低高速公路通行成本;加大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领域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力度,推动交通枢纽场站、公路沿线服务区等充电设施设备建设;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等在内河船舶应用。
推进“一网通办”服务全覆盖
《行动方案》提出,全面提高客运服务水平,以客运站布局优化、规模调整、服务拓展、综合开发为重点,加快推进汽车客运站转型发展;提高城市旅客联程运输服务能力,逐步推进南昌都市圈城际公交线路开通运营,推动南昌新建高铁站换乘南昌地铁免安检;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提质升级,“十四五”后3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以上,县道三级及以上公路和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分别达70%和60%以上。
江西交通将实施改革创新攻坚行动,出台推进超限超载治理、优化物流营商环境的政策文件,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一网通办”服务能力全覆盖,持续深化政务服务“异地通办”改革;制定出台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平台三年行动方案,推进智慧高速公路、智慧航道等新基建建设。
谢德强表示,江西省交通运输系统将以交通强省建设为统领,聚焦联网补网强链,着力构建“大通道+大枢纽+大融合”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新格局,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以及乡村振兴。
【福建】绿动厦门湾三年行动启动
11月7日,福建省厦门市正式发出“绿动厦门湾”联合倡议,12家相关央地单位及企业共同签署,厦门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绿动厦门湾”三年行动正式拉开序幕。当天,全国首艘绿色应急拖轮——“厦港拖30”正式在厦门交船授牌。
“绿动厦门湾”三年行动,旨在聚力加快推动厦门湾航运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以及船舶水污染物近零碳排放,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作出有益探索和地方实践。
当日,海事、港口、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共同签订厦门湾船舶污染防治“船—港—城”一体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沟通协调、资源共享、资金保障、合作创新等,突出陆海统筹、港航共治,将在加强船舶污染防治、推动新能源动力技术应用等方面实现多领域协同发展合作。
此外,厦漳泉三地海事部门还与有关航运企业、社会团体共同签订海上溢油应急资源一体化联动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将从船舶防治污染、推动厦漳泉海上溢油防治能力建设着手,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及民间志愿者的优势与合力,实现区域应急资源共享,共同提升台湾海峡南部中远海域应急响应能力和处置水平。
据悉,“厦港拖30”轮是全国首艘“串联式”直流组网油电混合动力拖轮,可实现港区自由航行工况下零排放、无污染、低噪声运行,填补了福建省在新能源拖轮应用方面的空白。
后续,“绿动厦门湾”建设将加大多方合作联动力度,积极探索港航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力争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