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广东江苏广西山西内蒙古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3-10-10 |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太原日报、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广东】广州市港务局为新能源汽车装船出港保驾护航

10月1日,“金色之星”滚装船缓缓停靠在广州港新沙港区,小鹏G9(国际版)和小鹏P7i(国际版)两种车型总计750辆汽车在港区提前集结完毕,准备搭载该滚装船发往以色列。这是小鹏汽车的最大单次规模发运,此次成功进军以色列,标志着其车在欧洲以外的海外业务迈出了第一步。

针对小鹏汽车本次大批量出口,广州市港务局积极沟通协调,实时掌握“金色之星”的到港计划,提前部署安排在港堆存位置,落实节假日期间港口安全生产作业监管,为小鹏汽车顺利装船出港保驾护航。目前,广州市港务局通过发挥“四统一”(出海航道、引航、锚地和通讯调度)管理优势,加强统筹协调,下一步将积极协调口岸部门,优化船舶口岸联检作业流程,缩短船舶作业等待时间,为本地车企高水平走出去提供更有效率、更高质量的服务。

据介绍,广州港新沙港口岸是全国首批四大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之一,也是珠江东岸综合枢纽港乃至东南亚滚装出口基地的核心,2023年1-9月,新沙港累计出口车105848辆,同比增长50%。据统计,2023年1-9月,广州港累计完成商品汽车出口25.8万辆,同比增长56%。汽车滚装运输是广州港重点打造的核心优势之一,通过多年持续努力,目前广州港汽车滚装业务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可满足省内外众多车企的出口需求。

作为国家指定的首批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之一,广州港自2004年以来先后建设了新沙汽车泊位、南沙汽车码头、海嘉汽车码头、近洋汽车码头,形成“东岸有新沙、西岸有南沙”的汽车滚装作业格局。目前,广州港拥有12个汽车滚装专用泊位和200万平方米的汽车堆场,年作业能力超过300万辆,一次性堆存能力超过8万辆。广州港将积极统筹各类运输资源,通过搭建可通过公路、铁路、水路等多种路径以及滚装、集装箱等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整车物流集疏运网络,努力将广州港打造成为立足华南、辐射西南、中南等地区的汽车出口中心。

【江苏】苏州高铁新城:从交通枢纽到枢纽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赋予江苏“四个新”的重大任务。2022年9月,市委常委会专题调研相城,赋予相城建设“双中心”的重大光荣使命。2023年9月18日,市委常委会调研相城,要求相城要锚定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双中心”建设目标,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依托苏州北站打造立体交通网络,以会战姿态加快推进苏州高铁新城建设。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苏州高铁新城深刻把握“四个新”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紧紧聚焦“双中心”,在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领跑攀高!

交通兴则百业兴,交通畅则百业旺。自古以来,道路交通体系就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道路交通的建设沟通着山河与大地,承载着无数梦想与希望,串联着繁华热闹的人间烟火,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勇气魄力与智慧勤劳。

从早期秦朝直道、汉代丝绸之路、隋唐运河,到如今华北平原高速公路加快成网、南海之滨跨海通道建设繁忙、雪域高原川藏铁路不断延伸······波澜壮阔的道路交通发展史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繁荣与进步。

接径千里,出若云只。京沪高铁、通苏嘉甬高铁在这里交汇,条条公路、国省干线贯通城际、辐射延伸,打通了新城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高质量建成“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的发展蓝图在这里勾勒得越发清晰。

抢抓机遇,发挥“高铁枢纽”优势

2006年,随着京沪高速铁路立项,苏州又全新规划了一座高铁车站,就坐落于苏州市相城区。

五年后的2011年,京沪高铁开通,高铁苏州北站同步开门纳客。自此,高铁苏州北站作为京沪线上的一个重点站点,串联起北京与上海。

当高铁飞速穿境而过,苏州高铁新城迎来了“初生”即“腾飞”的机遇。这里沟通南北、联动东西,是苏州市域地理中心,也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三圈一带”联动发展的交汇点,从这里出发,往京津冀、珠三角甚至中西部,都具有距离最短、成本最优、效率最高的比较优势。

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基础”。突出的区位优势为苏州高铁新城乃至苏州带来越来越多的人才、科技资源,带动辖区产业创新、城市功能、营商环境、人才吸纳、多元文化等方方面面发展提速升级。

交通枢纽不仅成为资源“引进来”的通道,也成为苏州高铁新城企业“走出去”的跳板。近年来,辖区企业图达通成功完成第50000台图像级超远距激光雷达的下线,标志着企业量产能力的又一新跃进;清车智行(苏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获得2万套商用车L2级智能转向电控功率组件生产订单……“引进来”和“走出去”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也推动了苏州高铁新城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逐浪前行,融入“开放合作”大局

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从此翻开了新的时代篇章。苏州高铁新城作为苏州“一核四城”的北部核心板块,被定位为“苏州新门户”,充分发挥“沟通南北、联动东西”的独特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奋力扛起市委赋予的“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助力相城区打造“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的重要使命,主动在区域发展格局中扬长优势、贡献长板,打造流量聚合的交通枢纽、资源融通的创新枢纽、服务全局的功能枢纽。

2020年是长三角一体化提速的一年,为更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浪潮当中,近年来,苏州高铁北站频频升级,一个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图景正逐渐清晰起来。

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2020年5月16日,“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建设指挥部”正式挂牌,标志着全新的“枢纽级”苏州北站,即将实质启动建设。高起点设计规划、高质量实施建设。“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将打造成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沪苏一体化复合枢纽,成为空铁联运、站城融合、无缝换乘的现代化、综合性、智能型国家级综合枢纽。

2022年11月,通苏嘉甬高铁江苏段正式开工。作为换乘站之一的苏州高铁北站,也将在通苏嘉甬高铁建成后,成为长三角区域愈发重要的铁路枢纽。

苏州高铁北站还将是苏锡常城际铁路与如通苏湖城际铁路的交汇点,加密苏州与上海、无锡、常州、南通、湖州等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的城际联动,进一步实现苏州与虹桥枢纽、浦东枢纽、苏南硕放机场、禄口机场、萧山机场以及规划南通机场一小时快速交通联系。苏州北站作为苏南能级最高的枢纽,将加密苏州与上海、浙江及江苏长江以北地区的联系,成为推动上海大都市圈南北深度融合、东西协同发展的关键支点。

建成后,从这里出发更加四通八达,国家“八纵八横”大动脉京沪线和通苏嘉甬在这里交汇,四线并行加速发展形成令人艳羡的“黄金双十字”。今年4月1日起,上海虹桥至香港西九龙G99次列车恢复开行,4月2日起,香港西九龙至上海虹桥G100次列车恢复开行,苏州市民可以乘坐高铁到达上海虹桥站后,直接换乘该列车。除了到香港外,未来从苏州高铁新城出发,贯穿南北到长三角任何一个经济发达城市,通勤时间均在1小时内。

时间进入2022年,一个全新的城市战略与枢纽基因遥相呼应,“双中心”的蓝图浮出水面。同年9月,苏州市委常委会专题调研相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苏州高铁新城建设,打造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要推进相城区高质量发展,建设成为继苏州工业园区之后又一个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今年9月,市委常委会调研相城,要求相城要锚定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现代化高科技中心城区“双中心”建设目标,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依托苏州北站打造立体交通网络,以会战姿态加快推进苏州高铁新城建设。

先天的区位优势和超前的布局,赋予了苏州高铁新城融入长三角的特殊使命,更多的国际与城际干线、更密集的市域轨交站点、更便捷的交通快速路网。

苏州北站已成为相城对接“大上海”的一张“王牌”,一辆辆飞驰的“和谐号”“复兴号”,为区域引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推动相城后发崛起、苏州向北扩进,引领苏州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引擎。

苏州高铁新城乘势而上,凝聚起建设“双中心”的强大合力,大步迈向长三角“枢纽之城”。

以点带面,加速“枢纽中心”建设

从纽约的哈德逊城市广场到香港的西九龙,纵观全球每一座城市的城际铁路、高铁和轨道交通,都依靠着“TOD”的城市开发模式而快速发展。毫无疑问,TOD正在成为全球卓越城市所必备的关键因素与时代的发展趋势。而今,苏州高铁新城以国际化的眼光、世界级的标准,大步朝着TOD时代迈入。

苏州高铁新城按照“产城融合、站城融合、环境融合、文旅融合、人城融合”的理念,将苏州北站周边打造为TOD综合开发一体化的“升级版”,将新城塑造为“站产城融合”的国际典范。

根据规划,未来苏州北站的建筑规模将达到近20万平方米,推动建成集车站集疏运体系、城市快速路网、轨道交通、主次干道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规模将由现在的2台6线扩大至远期的12台28线。目前,正同步推进集疏运体系,轨交7、10号线(苏虞张段)和2、7号延伸线加快建设中。建成后与上海虹桥协同,共同打造复合型国际开放枢纽,在服务构建长三角一体化新发展格局中作出更大贡献。

一切改良,以交通改良最有实效。随着苏州北站综合枢纽建设的加快推进,依高铁而建、因高铁而生,以产业兴城的苏州高铁新城,正加速崛起。

铁路方面,苏州北站将设置高铁动车所,极大提升苏州枢纽势能和战略地位,承担部分始发终到功能,成为长三角区域的又一大“超级枢纽”。

轨道交通方面,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高速铁路和苏州北站国际铁路枢纽建设。除了已建成的轨道交通2号线外,7号线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更加方便市内联系;刚开工不久的10号线则将经过常熟连通张家港,进一步提升苏州北站的辐射面。

公路方面,南天成路不仅是“智驾大道”的中轴、“数字金融城”的核心,更是成为了数字经济产业集聚的新热土。一路向东,可经由苏州高铁新城立交南接中环、北上常熟。随着智能网联道路改造的不断推进,将有完善的车站集疏运体系和有全国领先的智能驾驶路网。将更好的升级发展辐射周边,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S17、G312、G524等智能网联道路改造,预计将在2023年内完成建设并投用。其中,绕城高速S17是国内首条满足车路协同式自动驾驶等级的全息感知智慧高速公路。

高铁临沪的优越“地利”,发展战略叠加“天时”,“新高铁北站”的规划建设,大幅缩短了苏州与长三角地区、全国甚至全球各地的时空距离,引导产业、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向苏州集聚,带动产业快速发展,助力苏州加快融入长三角,实现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

围绕打造长三角国家级高铁枢纽的目标,苏州高铁新城率先在全市发布场景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高速、高架、省道、国道、城市区间道路“路测场景全覆盖”,实现全市首个自动驾驶公交纳规试运营。引进苏州高铁新城·高通中国·中科创达联合创新中心、锐思华创等头部项目,通过加快新基建智能交通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汽车产业增量零部件生产基地,持续擦亮“智驾大道”品牌。在城市蝶变进程中,不断延展的交通网络,让苏州高铁新城融入通达八方的梦想照进现实,智慧的车、聪明的路、灵活的网,也让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慕名而来、扎根奋斗。

以高铁苏州北站为核心,打造长三角区域枢纽中心。苏州高铁北站,积极抢抓融合发展新机遇,让交通枢纽集聚流量,创新枢纽汇聚资源,功能枢纽服务全局的战略构想,让“双中心”的壮阔蓝图,加快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广西】广西高速首个超级充电站投入运营

广西高速公路首个超级充电站“北投驿家超级充电站”近日在国道75线兰海高速钦州西服务区正式投入运营,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充电服务。

该超级充电站由广西新发展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充电桩每秒可以充大约1公里的续航里程,意味着每充电5分钟,约续航200公里。相较于传统充电站,超级充电站能在短时间内为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有效缓解用户在高速公路上因为充电耗时过长而带来的“里程焦虑”。

“钦州西服务区上下线的2个超级充电站有14个充电桩,每台充电桩平均每天可充240辆车,一天下来可以充2880多辆车。”超级充电站运维负责人介绍。

电动汽车用户杨先生在现场体验后说:“超级充电站非常便捷,扫码即充,充电快速。我这辆车平时充满电需要大约1个小时,现在只用不到半个小时。在车辆充电期间,我还可以在服务区里喝杯咖啡、逛逛综合楼里的店铺,休闲、充电两不误。”

未来,全区高速公路范围内将布局更多超级充电站,逐步形成覆盖全区的高速公路超充网络。

【山西】全省规模最大、最先进!太原邮件处理中心即将启用


金秋太原,位于小店区的太原邮件处理中心,主体大楼拔地而起。该中心拥有全省邮政系统内最大规模作业场地、最先进的流水线,预计10月15日试运行,“双11”前正式投用,为太原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落下重重一笔。


太原邮件处理中心配备了国内最先进的自动化邮件分拣设备,生产楼一楼层高12米,主要功能为邮件分拣;二楼层高6米,主要功能为特快邮件分拣和仓配。一楼设180个垛口,邮件从卸车垛口接卸后,进入矩阵分拣线,总体设计卸车效率为52500袋件/小时、矩阵系统效率为45000袋件/小时,支持灵活调配卸车位,应对业务变化。

目前,正在安装分拣机设备,离地4.6米的夹钢层平台,上面是双层小件分拣机,下面是窄带分拣机,工人们正有序施工。

“4台不同规格型号的分拣机应对不同种类的邮件,双层小件分拣机主要分拣进出口快包小件,分拣效率达46300件/小时;翻盘分拣机解决分拣难度大的异形件,分拣效率为6500件/小时;窄带分拣机专门处理大的异形件,分拣效率为5000件/小时;这台特快混合分拣机,主要对进出口特快小件进行分拣,整体分拣机效率能达到14300件/小时。”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分公司基建办副主任周爱生介绍。

运输方式也不断优化。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充分利用,上线了“中国邮政指挥调度系统”“车辆运营管控平台”,升级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并加装视频监控。邮路运输实时采集信息,司机、车辆、邮件、调度、场院及运费等全方位感知,全过程可视化、信息化、智能化。

“目前400多台车担负着山西邮政一、二级干线邮路、区内邮路,以及机场等盘驳邮路的邮件运输任务,日均行驶里程约11.7万公里。同时,利用社会运能缩短邮件传递时限,邮件妥投时间提快16小时,由次日递提前至当日递。”太原邮区中心副总安志刚表示。


项目建成后

邮件处理能力由日均80万件提升至150万件以上,满足传统邮件处理需要的同时,具备电商仓储一体化配送、大规格邮件直投及航空邮件直发等功能,将打造成为集国内、国际邮件处理、存储、分拨、转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物流快递中心,为太原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内蒙古】通辽市303国道公路养护工程黑色路面全线贯通

10月5日,303国道K484+461至K569+825段公路沥青路面最后一车料摊铺完成,标志着该项目黑色路面全线贯通。

该项目是2023年通辽市6条国省干线养护工程项目之一,总投资1.21亿元,起点位于通辽市蒙吉省界,终点止于科尔沁区孔家村,路线总长85.364公里,公路技术等级为二级,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路基宽为12.0米,路面宽为11.2米。

项目开工以来,各参建单位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困难,抢进度、抓质量,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加快工程进度,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仅仅10天时间就完成了道路封闭、合同签订、质量监督等手续申报等工作,并督促施工单位及时进行驻地、工地试验室和黑白料场拌站建设及路面备料等前期工作,实现“开门红、开门稳”;施工单位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向时间要效率,向速度要成果,高峰期两标段共创下了面层日摊铺进度达4.0km、基层日摊铺进度达2.5km的高记录,真正跑出项目建设的“加速度”。为确保工程质量,项目管理过程实行执行和监管两级管理模式,层层压实责任,层层把控安全与质量,贯彻文明施工、“零弃方”理念,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实现了场站、试验室和施工建设标准化。

303国道是自治区“三横、九纵、十二出口”的十二出口和通辽市交通公路网规划的“三横、四纵、五出口、一绕城”中的五出口之一,是通辽市畅通内外循环的重要枢纽和“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经济主干线,更是连接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重要对外通道。目前,项目已全线完成沥青混凝土面层摊铺,正在加快推进各项附属工程建设,预计10月底实现通车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