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山西陕西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3-09-14 | 来源:山西交通、陕西日报、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广东】老码头黑科技激发新活力

在百舸争流,忙碌繁荣的珠江东岸,有一个建设于1970年代的码头。新港,是响应周恩来总理“三年改变港口落后面貌”而建成投产的码头,是当时全国先进的粮食、煤炭散杂货专业码头。现在新港人再次发扬创业精神,运用数字技术、科技手段,响应绿色号召,继续挖掘潜力,勠力同心朝着高质量发展寻求新的突破,使传统港口激发新的活力,老码头焕发新生机。

污水高效循环 绿色成为港区底色

走进新港公司的维修车间,一栋蓝色的建筑映入眼帘,建筑上点缀的白云、绿水青山与背后的蓝天相映成趣,这里就是新港含油污水循环利用处理中心。技术队长阿龙指着排列整齐的机械车辆说到:“新港是一个综合性散杂货码头,为满足各种不同货类的装卸需求,港口设备多种类杂。一般的维修保养都在港口里面进行。”接着他带着小编来到处理中心前,继续介绍到:“维修会产生含油的污水,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对周边环境产生污染。你看,这个污水处理装置会把维修产生的含油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可以再次用到车辆和车间的清洗,循环利用。”

新港公司积极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秉承“低碳环保 绿色港口”的理念,提出了“零排放”的构想,参照先进制造业已有的成功经验,结合码头生产特点,经过周密考察,将污水处理中心建设选址定在机械洗车池旁。通过采用沉淀、化学去油和生物降解的工艺,实现污水净化。含油污水循环利用处理中心同时配套建设有固体废物集中存储区域,将污水处理产生的固体废物集中存储,配备专人管理,同步接入省固体废物环境监管信息平台,做到出入有台帐有记录,有效做到污染零外泄。运用绿色发展理论引领带动码头高质量发展再出新成效。

老码头“黑科技”

新港2501门座式起重机正不停地抓料、放料,将停泊在码头的货轮上的粮食卸下来。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台门机的司机室内空无一人,而远在百米外的控制室,只有一名操作人员正通过显示屏监控着门机的自动运行。

操作员面前的屏幕上,由3D扫描建立的船舶、码头、港池、仓内货物的数字模型不停显示作业动态变化,作业监控的实时画面让操作员能及时掌握作业状态。控制远控系统可实现远程手动操作、半自动和全自动操作,这也是操作员能够坐在控制室里操作门机的“秘诀”。“以往要上门机才能进行装卸作业,现在在系统准备就绪后,输入几个关键参数,控制系统通过智能算法规划货物抓取路线,门机就可以自动装卸。”操作员阿宝说到。“坐在控制室里面,好像打电动游戏一样就可以把活干了,轻松多了。”

据悉,散货码头门座式起重机智能化应用处于起步期,新港公司率先开展了2501门座式起重机智能化操控系统的改造和应用。系统在改造时注重与码头漏斗自动装车系统、粮食自动采样系统等相互联动,形成门机卸船、装车、采样全流程自动化。系统能实现抓斗自适应超载控制,同时加入高点识别优先抓取功能,使船舱卸货更为均衡,作业更智能。系统把作业安全放在首位,具备视觉识别指挥手能力,同时在机脚采取视频划定人员、车辆警示区域,配备多方位监控和喇叭呼叫设备;系统安装有巡检打卡设备,巡检打卡之后才能启动操作,保证了门机作业前机构和周围安全。系统装上去,司机走下来,科技赋能,数字孪生,港口模式再次迭代赋新。

“小升级大改造”,港口气息更清新

新港公司非常重视煤炭装卸堆场的粉尘防控工作,将绿色高质量发展作为公司的一项核心竞争能力。当前水路运输已成为煤炭主要的疏运方式,为进一步提升煤炭水路疏运的环保管理效能,主动提高港区环保水平,促进港口可持续发展,新港人提出开展西基码头装船系统环保改造,项目投资额近7500万元。据了解,该环保改造是在原有装船系统基础上,通过改造加大皮带机带宽,改善及增加环保设施设备,提升作业能力,同时增设干雾、防尘罩等抑尘、降尘、防尘设施,改善环境,提升环保水平。同时,新港公司还升级了闸口系统,具备人脸识别功能,司机只要提前录入信息,就可以快速通过,加快汽车进港效率。

【浙江】浙江交通“赛马建功”奋进争先

9月7日,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要求持之以恒深学细悟、真信笃行,全面总结做法经验、巩固成果成效、建立长效机制,为全省奋力推进“两个先行”当好开路先锋。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蔡洪表示,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厅系统注重凝心铸魂、筑牢根本,构建了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面覆盖的学习体系,突出“循迹溯源”、领导“领学”、专题“引学”、必读“导学”、办班“辅学”,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入行;深入开展“十百千万”调研走访,在精准选题、强化统筹、提升质效、高效转化上下功夫,有力推动调查研究破新题解难题。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组织实施“3+1”赛马建功活动,深入实施“创新深化”争先、“改革攻坚”争先、“开放提升”争先、“担使命、建新功”赛马等行动,有力推动交通发展开新局建新功。

浙江交通聚焦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统筹布局和推进智慧高速公路、智慧港口、智慧机场等建设,重点谋划攻坚项目;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全力攻克一批深层次障碍、推出一批变革性举措;聚焦“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全力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总规修订,鱼腥脑航道建成通航,成为联通嘉兴港与宁波舟山港最便捷的海上通道,宁波舟山港实现跨行政区域港口引航一体调度服务。

下一步,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将认真总结主题教育有效做法和经验启示,建立常态长效机制,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全力落实三个“一号工程”,全面推进重大战略实施,谋划建设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深入践行“千万工程”“浦江经验”,继续开展“十百千万”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纵深推进党建品牌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湖南】3分25秒!中车电动新能源公交车获央视点赞!

9月9日晚,央视CCTV-13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新闻《小事情 大民生·公交适老化 湖南长沙:以细致功夫促进出行适老化》,点赞湖南长沙公交加快适老化改造,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出行服务,也让绿色出行成为市民首选出行方式。中车电动系列公交车的这些优点受到央视认可!

为了给乘客提供更好的乘车环境,很多地方的城市公交车进行了人性化的改造升级,像爱心座椅、屏幕到站提醒、车站协同系统等等,为乘客带来出行便利。在湖南,城市公交从老年乘客常见的需求着手,在“硬设施”和“软服务”等方面提供适老化服务,同时,推广电动等新能源公交车,在节能减排的同时,改进更加舒适的乘车环境。

在湖南长沙,6条公交线路前不久完成了“敬老爱老专线”改造工作,投入运营。不少老年乘客注意到公交车的变化。

“原来车子要一步一步踏个两三步,现在在马路边上一脚就上车了。”老年乘客李峻寅满意地说道。

设立“敬老爱老专线”的想法是长沙公交集团通过大数据分析得来的。在整理乘客的服务需求中,老年乘客反馈比例最高,而反馈的问题中,登车高度是反映最多的问题。

为了降低老年人上车的隐患,长沙公交集团将相关意见反馈给了车辆生产厂商,专门为老年乘客定制了一批低入口的车型。

而这批低入口的车型,正是来自中车电动!

据悉,长沙市有6000余辆中车电动新能源客车上线运行,以C10纯电动客车为主,还有C08、C12等多款车型,除了分布在长沙市各大主、支干线上外,还覆盖了城际公交、园区公交、市民办事专线、旅游专线、假日公交、社区巴士等一批特色公交线路,成为长沙市民绿色出行的首选。

C10造型时尚前卫,与长沙国际化的城市形象相得益彰。整车三电达到高铁级水准,在轻量化、动力匹配、整备质量、百公里电耗等方面行业领先。车辆搭载的智能安全技术,使车辆实现全副武装,极大提高了驾乘安全性,让公交出行无后顾之忧。

中车电动C10等车型受到长沙市民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誉。一位热心市民表示:“如今的公交车绿色环保、乘坐舒适,抬脚上公交、出门坐地铁成了我们日常出行的标配。”

中车电动将“公交便民”理念外化于行,针对老年市场以及“低地板、低入口”平台车型领域,先后向市场推出了微循环小巴V5、地铁巴士C11,以及C10、C12、K18、X12等车型,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并远销法国、白俄罗斯、匈牙利等海外市场。

其中,得益于低地板设计,2018年和2020年中车电动相继交付上海和广州的K18订单,载客能力高达160人次,加之车厢离地小于340mm的设计,乘客上下车更加自如。

随着全国各地积极推进更宜居和更通达的“适老化”暖心城市建设,公交客车低地板、低入口已成为趋势。中车电动将勇担责任,助推“适老化”交通出行,进一步推动公共交通朝着更高品质的台阶迈进。

【湖北】十巫北高速汉江特大桥主塔封顶

9月12日,由中交路建承建的湖北十巫北高速公路汉江特大桥主塔封顶。

汉江特大桥主桥为主跨370米双塔双索面钢混组合梁斜拉桥,全长694米,钻石型索塔,北塔高125.8米,南塔高153.7米。大桥横跨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中线起点——丹江口水库上游汉江河道,环保要求极高。

面对难题,中交路建团队精心组织,提前分析汉江汛期规律,完善防汛应急预案,抢抓黄金施工时间完成淹没区南塔承台施工;创新采取永临结合的高边坡挡墙半挖半填方式扩大北塔承台施工场地,引入先进设备全天候不间断施工,提前2个月完成主塔封顶;不断加强现场环保管理,在施工现场实行垃圾分类管理,设置雨污分流系统并对裸土区域进行全方位覆土绿化,以实际行动践行“守护汉江、呵护水源”的承诺。

十巫北高速公路是湖北省规划的“九纵五横三环”高速公路网中的“纵八”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34.8公里,计划于2025年建成通车。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优化鄂豫陕边区高速路网结构,改善秦巴山片区交通条件、带动沿线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对推动鄂西北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抢抓秋季“黄金期”!公路大修改造、养护施工等工作全面展开……

G207线外环路段大修改造工程预计10月底完工

近年来,作为运煤车辆出省主要通道,受路龄长、车流量大等综合作用影响,长治潞城境内G207线外环路段公路病害频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过往车辆及行人安全通行。为有效改善路况通行水平,全力保障国道安全畅通,今年8月份以来,长治公路分局潞城段对该路段开展了大修改造。

该路段在保障国道交通物流运输畅通的同时,还承载着潞城区城市车辆分流功能。为此,在本次大修改造工程中,长治公路分局潞城段对该路段路基、路面以及沿线附属设施等统筹进行提档升级,从而在有效保障物流大道畅、安、洁、美的基础上,更好发挥其城市车辆分流功能,高效助推潞城地方经济发展。截至目前,该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三分之一,预计10月底完工并恢复通车。(樊学亮)

省道长平线壶关段路面养护工程进入铺装阶段


近日,随着4cm细粒式沥青上面层首件工程试铺的成功,省道长平线壶关段路面养护工程正式进入铺装阶段。长治公路分局壶关段与施工单位将在铺装过程中,紧紧围绕既定标准和数据,各尽其责、抓紧施工,保障工程进度,确保如期完工。

据悉,此段施工道路为通往5A景区太行山大峡谷景区的重要通道,养护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路况水平,也为过往游客和司乘人员提供了良好的通行环境。

【陕西】陕西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速形成

9月12日,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贯彻二十大精神、深化‘三个年’活动、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发布会第十九场。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卫华介绍陕西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党的二十大以来,陕西牢记嘱托、勇立潮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与陕西区位优势相适应、服务新发展格局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陕西“两环三纵六辐射七横”高速公路网不断完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6000公里;城镇过境公路、能源运输通道、红色旅游公路等普通国道省道项目遍地开花,全省公路通连网络日益畅达,26个出省通道连通省外;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车、通邮深入推进,支撑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米”字形高铁网络建设提速,市市通高铁时代即将到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现代化国际一流航空枢纽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深入推进。省际快速通达、城际立体互通、城乡便捷连通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快速形成,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今年以来,陕西交通运输行业深入推进“三个年”活动。支撑、完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高质量项目建设提质增效。据统计,1月至8月,全省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525亿元,同比增长6.9%。

高铁建设方面,西延、西康、西十(陕西段)、康渝(陕西段)4条在建高铁项目提速推进,截至8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63.1亿元。延榆高铁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项目计划年内开工。

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全省高速公路在建规模达763.7公里,截至8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61.5亿元。其中,京昆线蒲城至涝峪段改扩建、丹凤至山阳2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分别于9月底和10月底具备通车条件;岚皋至陕渝界、麟游至法门寺、眉县至太白3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按计划加快推进;包茂线曲江至太乙宫段改扩建等5个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控制性工程已经全面开工。

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方面,以“通道提等升级、城镇过境改建、原级改造整治”为重点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在建项目有77个,计划开工项目9个。

民航机场建设方面,“平安机场、绿色机场、智慧机场、人文机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累计开通383条航线、执飞235个航点,国内通达性排名全国第一;被纳入交通运输部“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按计划加快推进;在中国—中亚峰会前夕,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在国内率先实现中亚五国六城客运航线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