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甘肃云南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3-09-13 | 来源:上海交通、兰州市交通运输委、大众日报等

【上海】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能级!昨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透露了哪些与您有关的“干货”?

昨天举行的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介绍了今年论坛总体安排和上海航运业绿色智慧转型进展情况,交通运输部水运局二级巡视员高海云介绍了我国航运业发展有关情况。上海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虹口区副区长陈帅、上港集团副总裁张欣、上海机场集团党委副书记张永东出席新闻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虹口区在推进高端航运服务功能核心承载区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新成就?洋山四期全自动码头的运行情况如何?上海两大机场的客货运情况如何?……来看问答。

——热点问答——

断提升区内海事法律服务的影响力,推进建立北外滩海事海商争议解决专家委员

Q.澎湃新闻:请问虹口区在推进高端航运服务功能核心承载区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新成就?

A.陈帅: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处在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的关键时间节点。虹口正全力建设高端航运服务功能核心承载区,助力企业和机构深度融入国际航运治理体系,增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今年的新突破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全力推动上届论坛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去年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共发布了10项发布,与虹口区相关的就有3项,今天向大家汇报一下这3项的完成情况。位于虹口区的上海船员评估示范中心已正式建成;国际航运公会(ICS)上海代表处已完成注册登记并落户北外滩;北外滩航海公园在今年7月11日的航海日建成启用。这些项目的落地更好地助力上海航运服务业能级提升。

二、加快培育北外滩航运发展新动能。一是不断提升区内海事法律服务的影响力,引入上海国际仲裁学院、上海国际仲裁会客厅,推进建立北外滩海事海商争议解决专家委员会,加强与海事法院、行政部门、专业院校的协作,推动海事海商争议解决“一站式”平台建设,将北外滩打造成为国际航运争议解决优选地。

二是积极推动航运业数智化、低碳化发展。尤其在推动航运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支持区内企业参与市级创新项目评选,并对获奖企业给予区级相应配套扶持,这方面政策得到很多企业的好评。同时,我们也持续关注和支持船舶新型替代燃料,推动了电动集装箱船项目落户北外滩。通过举办沙龙、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企业、机构共享前沿科技,共建合作机制,共谋产业新发展。坚持创新驱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新空间。

三是支持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国内首个航运指数期货产品,该产品弥补了我国航运衍生品市场的空白,也为虹口航运服务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三、深入推进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邮轮经济”暖风频吹,虹口抢抓邮轮复苏机遇,6月发布了虹口区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配套专项政策支持。北外滩将以高端邮轮枢纽港建设来带动产业链发展,吸引邮轮高端要素集聚,构建现代化邮轮产业服务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邮轮总部基地和邮轮经济中心,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有序实施现有传统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改造,提升上海港集装箱自动化作业比重

Q.界面财联社:请问现在洋山四期全自动码头的运行情况如何?后续是否有进一步提升自动化能级的计划?

A.张欣: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从2017年12月开港,通过不断系统迭代以及功能完善,整个洋山四期码头已经进入成熟运作阶段。

2022年,整个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已经突破了该码头设计的630万产能,全年完成了集装箱吞吐量635万标准箱。同时,集团还在将成熟的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解决方案在非母港外的新建项目当中进行了一系列推广,比如在以色列的海法新港以及在江苏的沪通集装箱码头。

后续集团港口自动化方面的规划和实施计划当中,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新建项目当中,我们还将继续扩大自动化码头建设规模,比如在改造中的罗泾一期码头,以及洋山北侧码头都将按照自动化码头设计建造,进一步扩大自动化码头规模。

另一方面,我们还将有序实施现有传统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改造,进一步提升整个上海港集装箱自动化作业的比重。

积极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能级,吸引国内外航司在上海开辟新的国际通航点

Q.新民晚报:请问上海机场集团,目前上海两大机场的客货运情况如何?对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服务能级有哪些计划?

A.张永东:今年以来,上海航空运输市场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1至8月,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共完成航班起降44.8万架次,旅客吞吐量6128.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39.3万吨,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6%、75%和93%。

上海航空市场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航空客货运输恢复逐月向好,特别是7月份进入暑运后,运量加速恢复。暑运期间,两场日均航班起降量和日均旅客吞吐量环比6月份分别增长了7%和10%。

二是境内客运市场恢复好于出入境市场。8月境内航班起降量和旅客吞吐量分别恢复至2019年118%和108%,都超过了2019年同期水平。8月上海机场出入境航班量恢复至2019年的69%,明显好于年初水平。

在快速恢复境内外航线航班的同时,我们把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能级摆在重要位置,在市委市政府和民航局的大力支持下,与联检单位、航空公司等共同努力,采取多方面措施,取得明显效果:

一是快速恢复两个机场出入境航班保障能力。年初,我们快速恢复了虹桥机场的出入境功能,浦东机场入境航班恢复了分楼运作,两场出入境流程恢复常态。

二是快速恢复浦东机场国际中转功能,为航空公司开展国际通程联运奠定了基础。比如,东航在全面恢复浦东机场的中转流程后,积极与天合联盟多个合作伙伴开展通程联运业务。

三是积极将上海机场的航空服务延伸至长三角主要城市。今年3月28日正式投运了上海机场与东航物流、昆山综合保税区共同建设的国际空港昆山货站;5月19日启用了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同建设的上海机场苏州城市航站楼。长三角城航楼和货站的建设,为所在地区航空旅客出行和货物运输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四是积极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能级。近年来,上海机场持续加大投入,地面保障资源得到改善。经过容量评估,今年6月份民航局批准上海两场航班高峰小时容量标准提升,这意味着上海机场可以飞比2019年更多的航线航班。此外,我们还积极吸引国内外航司在上海开辟新的国际通航点,增强枢纽网络的通达性。

上海港将逐步形成多种新能源船舶加注服务业务体系

Q.新闻晨报:近年来,绿色港口发展进一步加速,请问在港口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上海港有何考虑?

A.张欣:近年来,上港集团通过不断完善低碳设施布局,拓展港口新能源应用。港机设备更新改造,基本已经完成了油改电、油改气等工作,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量达到了5.3兆瓦,港口清洁能源使用程度逐步提升。集装箱码头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都实现了逐年下降。

另外一个方面,在航运新能源加注方面,2022年,上港集团开始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保税LNG同步加注服务。目前,已累计加注53艘次,加注保税LNG 29.4万立方米。

2023年3月,上港集团与中远海运集团、法国达飞集团共同签署了《关于开展港口船用绿色甲醇供应合作的备忘录》。2024年,上海港具备为国际航行船舶提供绿色甲醇燃料加注服务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多种新能源船舶加注服务业务体系。

【江苏】“桩”点美好,为满意出行充电续航

22个充电桩、36杆充电枪……近日,江苏高速规模最大、桩位最多的新能源车充电站在京沪高速新建宝应服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满足了社会公众安全、便捷、绿色、美好出行。

“我们要大幅提高服务区充电桩的数量,切实缓解‘续航焦虑’,让电动汽车‘出得了门、上得了路、回得了家’,让更多的电动车主能够放心出发、远途出行。”在宝应服务区新建之初,建设者们就明确了这样的目标。

建设光伏车棚是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有益尝试,也是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新能源车主长途出行充电需求的有效途径。在服务区建设光伏车棚,不仅能为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同时还能为司乘人员提供遮阴避雨、观赏景观等作用,提高停车棚空间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绿色能源应用、优质停车环境、景观美化有机融合。

“我们的光伏车棚单侧已建设充电桩11台桩,共18杆充电枪,可同时为18辆新能源汽车提供充电服务。充电桩单桩峰值可提供180KW充电量,充电效率高,车辆等候时间短,使用起来也很方便。”2023年9月11日,宝应服务区新建光伏车棚正式投入使用。同时,服务区单侧还预留18个备用充电车位。目前,京沪公司已与蔚来、理想等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后期将在服务区单侧各增加8个充电桩,建成后,宝应服务区两侧充电车位将达到52个,“一桩难求”的现象也将得到有效的缓解。

“以前出远门,总是担心车子电量不足,每到一个服务区,我最先关注的就是充电站,希望能找到一个空位安安心心地充上电。现在好了,这里有这么多充电桩,快充慢充齐全,不用排队了,以后走高速再也不会担心充不上电了。”经常往返京沪高速的新能源车主马先生看到宝应服务区的变化后,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此外,为积极践行“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宝应服务区建设光伏边坡、光伏幕墙和储能系统,利用光伏发电提供清洁电力,使清洁能源成为服务区能源供应主体。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生态调蓄模块、雨水回用等一系列海绵技术的应用,打造会“呼吸”的服务区。依托物联网技术,结合中央空调智能管控系统、低碳照明系统、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建设服务区综合感知体系,为服务区经营提供精准的数据分析……

未来,京沪公司将进一步加大与国家电网、江苏高能、云杉清能等企业的合作力度,不断推进充电桩服务和应用场景功能提升,切实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充电服务,护航公众绿色出行。

【山东】山东首次!智能化无人摊压机群正式商用

近日,山东高速路桥股份与三一路机合作研发的智能化无人摊压机群成功在S246临邹线聊城绕城段改建工程大外环张炉集段应用,这是智能化设备在我省公路建设领域的第一次正式商用。

本次应用的智能化无人摊压机群由两台SSP90C-8摊铺机、三台STR130C-8双钢轮压路机、两台SPR300C-8轮胎压路机等组成。这些设备搭载多种单机智能模块,机群自身具备自主规划、多重安全保障、在线检测等功能;单机智能模块具备摊铺机辅助驾驶、360环视、智能压实、融合贴边等功能。在这些智能设备的加持下,施工机械稳步前进,实现沥青混合料的均匀摊铺和有序碾压,形成均匀密实的沥青面层。

本次摊铺首先进行了300米试铺,在贴边方面采用视觉激光融合技术,经检验,平整度和压实度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且实现路沿石0贴边。随后,进行了900米的施工应用,平均时效达到每小时180米,路面压实度、平整度等试验指标均优于传统作业的各项指标,稳定性、安全性得到了大大提高。这次连续作业实践,在人机对话、实际作业、安全环保等方面充分证明智能化路面施工作业技术可行、效果理想。

目前我国公路路面施工还是以传统施工作业为主,一般路面机械需配备10到12名操作手。施工作业时,沥青摊铺机操作手面临高温酷暑、沥青烟气熏染、高振动、高噪音等不利工作环境,在连续高强度作业时容易造成人员疲劳,且传统施工作业存在施工质量不稳定、人为因素影响、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智能化作业成功解决了这些难题,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浙江】浙江这条重要高速,即将改扩建!

近日,从浙江省宁波市交通运输局获悉,宁波大通公司中标甬台温高速宁波姜山至西坞段改扩建工程项目,这标志着G15沈海高速宁波段全线改扩建取得实质进展。一起来看看吧↓

甬台温高速宁波段是国家高速公路网11条北南纵线之一的G15沈海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江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九纵九横五环五通道多连”高速公路网中“一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扩建工程被列入浙江省“十四五”重大千亿工程。

其中宁波姜山至西坞段改扩建工程全长14.089公里,起自G15沈海高速公路宁波鄞州区姜山北枢纽互通立交,接G15沈海高速宁波西枢纽至姜山北枢纽互通段、G1504宁波绕城高速东段和S1甬台温高速宁波东枢纽至姜山北枢纽互通段,主要采用既有高速公路两侧新建高架桥方案,经姜山镇,止于奉化区西坞街道,接同步改扩建的G15沈海高速西坞至麻岙岭段。项目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估算总投资64.003亿元,施工期暂定4年。

项目的建设将有效缓解甬台温高速公路交通流量饱和压力,进一步优化国家沿海综合运输大通道。未来,它将与甬莞高速一起,组成宁波南下台州、温州及深入福建地区的重要交通大动脉,对于进一步提升宁波与东部沿海经济带联系、进一步发挥宁波高速公路网规模效益具有重大的意义。

【甘肃】什川隧道左线顺利贯通

近日,G30连霍高速公路兰州清水驿至忠和段扩容改造工程LHQZ-ZB1-3施工总承包项目什川隧道左线顺利贯通。

什川隧道是G30连霍高速兰州北绕城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重要控制性工程,隧址穿行于黄河左岸山体,穿越基岩山地区,全长1529米。项目建设中,兰州市交通运输委秉持“品质工程、平安工程、绿色工程”理念,督促各参建单位优化完善施工计划和各项应急预案,保障项目建设施工安全。各参建单位对关键工序进行实时管控,严格按照“早进晚出,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衬砌紧跟”的技术措施展开隧道掘进施工,针对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等情况,详细进行现场调查,结合设计图纸,研究制定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标准化施工,强化施工现场有效管控,有力保障了项目正常推进。

【云南】瑞孟高速又一特长隧道贯通!

9月11日,由云南省交投集团牵头投资建设的瑞孟高速永不落5号特长隧道左幅顺利贯通。

永不落5号特长隧道是瑞孟高速控制性工程之一,位于西盟县中课镇永不落村,左幅全长4387米,右幅全长4420米,最大埋深348米。该隧道地貌沟壑纵横、植被发育,围岩复杂多变,穿越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节理密集带等不良地质,施工安全风险高、难度大。

自2021年5月进洞施工以来,施工单位始终坚持“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制定科学严谨的专项施工方案,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历经800多个日夜奋战,实现了永不落5号特长隧道左幅顺利贯通。

截至目前,瑞孟高速交投承建段84座隧道(单幅)已完成接近127.6公里,占全长141.6公里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