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河北福建山西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3-09-05 | 来源:江苏交通、大众日报、惠州发布、山西日报等
【广东】双向八车道!惠河高速改扩建开启路面施工
堵车的时候
大家是不是和小编一样
总想着这车道要是能多几条该多好
这不就给大家安排上了😎
惠河高速改扩建
由双向4车道扩展为双向8车道
正式开启路面施工
日前,惠河高速改扩建项目顺利完成首个路面垫层试验段摊铺,正式拉开路面施工序幕。
垫层是路面和路基间的承接结构层,主要由碎石混合料组成,具有排水、隔热等功能,保证路面和路基的强度及稳定性。
据介绍,惠河高速改扩建项目路面垫层试验段位于惠州西服务区T9标段,垫层长度500米、宽度约10.5米,采用两台摊铺机梯队式连续摊铺施工,共计摊铺混合料约2300吨。
为确保路面试验段顺利施工,项目团队提前谋划,严把原材料进场关,施工前对作业班组进行安全和技术交底。现场工程人员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要求,严格把控混合料运输、摊铺机速度、松铺厚度等各个环节。
摊铺结束后,经质量管理员检测,试铺段压实度、平整度等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可为后续大面积的路面施工提供技术参照。
惠河高速改扩建项目是广东省“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全长约116.6公里,起于河源市东源县,终于惠州市惠阳区,采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改扩建。
项目建成后
将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
与江西省等中部地区联系
推进深莞惠都市核心区与河源等地连接
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江苏】开工!打造“零碳隧道”!
9月1日,海太长江隧道清洁能源供电工程正式开工。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发来贺信。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东升、总经理顾德军,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局长蒋振雄,南通市副市长童剑,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金东、陈仲扬等出席开工启动会。
海太长江隧道是世界最长、中国断面最大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项目推进中将深入探索绿色施工技术和智慧管理手段,全面系统构建“零碳隧道”智慧绿色生态链。
海太长江隧道清洁能源供电工程将以陆上风机、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风光储系统)等设施为主体,将分布式风电机组和分布式光伏电站配合地下储能系统组成一个整体,利用地下储能系统的双向功率特性以及灵活调节特性,对风、光混合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进行平滑调度,实现输出功率平稳过渡,使得混合发电系统比单一形式发电更加稳定、可靠、有效。
隧道清洁能源供电工程创新交通能源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建成后将为隧道提供绿色、低成本的施工和运营用电,助力海太长江隧道打造全国首座高速公路“零碳隧道”。
【浙江】嘉兴港开通64标箱海河联运集装箱航线
8月30日,伴随着嘹亮的开航汽笛声,两艘满载64个集装箱的货船缓缓驶离浙江嘉兴港乍浦港区二期内河港池,分别前往安徽芜湖、浙江桐乡。这是浙江首次开通64标箱海河联运集装箱航线,标志着64标箱集装箱船舶在浙北及长三角区域实现海河联运、互联互通。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浙北拥有发达的内河航道网络,具备海河一体的先天优势,是长三角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是构建全省海河联运大格局的核心通道。
近年来,浙江聚焦海河联运关键堵点,绘制通航卡点“一张图”,对于妨碍航行的桥梁予以加快拆除改造,建成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打通乍浦塘海河联运“最后一公里”,实现航道扩能增效、腹地延伸拓展。鱼腥脑航道工程今年6月通航后,万吨级以上船舶来往宁波舟山港与嘉兴港距离缩短约130公里,预计每年为航运企业节约运输成本约2.6亿元。
“随着这两条海河联运集装箱航线的开通,嘉兴港集装箱运输效能提高78%,进一步发挥海河联运枢纽作用。”嘉兴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说,年内还将开通省内3条64标箱精品航线,投入运营29艘64标箱集装箱船舶。
浙江海港嘉兴港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荣荣介绍,据测算,64标箱船型比36标箱船型单航次运能提升七成以上、单箱运输成本下降至少两成。此次开通的新航线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嘉兴港在海河联运上的专业优势、品牌优势,为船舶大型化发展、港口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和内河运输新经济增长创造有利契机。
目前,嘉兴共有定级航道224条,航道总里程1978公里,浙北集装箱运输通道、嘉兴港外海进港航道等19个重大水运项目正在加速推进中。嘉兴港发挥“前海后河”独特优势,加快构建高能级集疏运体系,今年1至7月完成海河联运量2018.4万吨、海河联运集装箱吞吐量56.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2%和35.7%。
【山东】山东出台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三年行动计划,突出解决好5个关键问题
9月4日下午,省政府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山东省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记者从吹风会上获悉,我省将突出解决好5个关键问题,破解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瓶颈。
山东是汽车生产大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形成一定优势。“在此基础上,部署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三年行动计划,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协同发力,既是扩内需、稳增长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化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更好满足广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使用需求。”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胡薄说,《行动计划》聚焦如何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如何通过新能源汽车下乡拉动产业发展、如何挖掘释放农村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如何提升农村路网承载能力、如何完善服务管理体系等新能源汽车下乡的5个方面关键问题,提出实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突破、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消费扩容、农村路网建设提档升级、市场服务和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等5个专项行动,细化提出18条重点举措。
《行动计划》提出“扩总量、优结构、补短板”的总体思路。公共区域重点提速国省道沿线、大型停车场等典型场景布局建设,明确充电基础设施车位的比例要求;居住区按新建、既有居住区和老旧小区等分类加快建设,推动可装尽装、应建尽建。到2025年,全省公共、居民充电基础设施分别达到18万台和90万台以上。以城乡道路交通网络为依托,以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为重点,在企事业单位、商业圈、交通枢纽、公共停车场等场所建设或改造直流快充桩,到2025年,城区公共快充桩比例达到70%以上,打造形成“十分钟快充圈”。重点针对农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优先在人口集聚度高、车流量大、电网路网配套好的城乡接合部、乡镇驻地、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美乡村等区域开展试点,三年择优筛选10个左右县、100个左右乡镇给予激励,到2025年,实现公共充电站“乡乡全覆盖”。
聚焦增强供给能力,集中打造济南、青岛两大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提速建设烟台、日照、德州新能源乘用车产业集群和淄博、聊城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集群,塑优“两基地、五集群”发展格局,力争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00万辆左右。
聚焦开拓农村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加大促销力度,制订全省新能源汽车促消费工作方案,围绕促销展销、下乡车型推荐等细化一批务实举措,到2025年农村户籍人口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加快应用推广,针对县乡党政机关、重点公共领域,明确提出新增或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要求,引领带动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
结合新能源汽车下乡,组织实施“四好农村路”扩面提标三年行动,加快农村单车道公路拓宽改造升级,到2025年,新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对不具备拓宽条件的单车道公路,每公里设置错车道不宜少于3处,全省具备改造条件的农村公路实现应改尽改,拓宽改造或设错车道的行政村占比达到85%以上。
推动新能源汽车销售服务体系向县乡下沉,扩大县乡销售网点布局,通过“线上+线下”“直营+经销”等形式,设立体验店、4S店等;优化维修、保养、应急救援等全链条服务,缓解用户购买使用顾虑,让乡村居民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此外,《行动计划》还制定了财税补贴、分时电价、用地保障等12条政策,从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宣传推广、实施评估4个方面明确具体保障措施,推动《行动计划》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辽宁】大连出台18条举措振兴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各有关区市县人民政府、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大连市促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全面振兴新突破的若干政策》业经大连市第十七届人民政府第五十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8月31日
大连市促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
国际物流中心全面振兴新突破的若干政策
为促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实现新一轮振兴和发展,提升港口联通性,提升要素集聚能力,培育产业发展生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取得突破性建设发展成果,特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1.鼓励新增远洋海运航线。对新开空白航区的国际集装箱远洋干线并稳定运营,首年在我市港口挂靠不少于40航次的,给予1000万元/航线的资金奖励;次年及第三年在我市港口挂靠不少于45航次的,每年给予1000万元/航线的稳定航线运营补贴。对新增面向RCEP协定中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区域的远洋次干线并稳定运营,首年在我市港口挂靠不少于40航次的,给予500万元/航线的资金奖励;次年及第三年在我市港口挂靠不少于45航次的,每年给予500万元/航线的稳定航线运营补贴。(牵头单位:市政府口岸办,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
2.鼓励新增南北内贸航线及外贸内支线。对新增面向国内的南北内贸航线以及符合大连大窑湾港启运港退税政策的外贸内支线并稳定运营,首年在我市港口挂靠不少于50航次,给予50万元/航线的资金奖励;次年及第三年在我市港口挂靠不少于50航次,每年给予50万元/航线的稳定航线运营补贴。(牵头单位:市政府口岸办,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
3.支持发展集装箱水水中转业务。对以大连港为中转港,开展环渤海集装箱水水中转业务的承运人,以每年环渤海支线实际完成量为基数,分3个年度给予资金补贴,补贴标准为首年90元/标准箱、次年70元/标准箱、第3年60元/标准箱。(牵头单位:市政府口岸办,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
4.鼓励船舶运输企业落户和扩大运力规模。吸引船舶运输企业来连发展,对在大连开业总运力达到2万-5万载重吨、5万以上-10万载重吨、10万以上-30万载重吨、30万以上载重吨的船舶运输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8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一次性资金奖励。鼓励本市船舶运输企业新增运力,对新增0.5万载重吨以上的自有营运船舶,船龄10年及以内的给予每载重吨100元的一次性补助,船龄10-18年(含18年)的给予每载重吨50元的一次性补助;从市外以光租方式租入并经营的船舶奖励标准按照50%执行。(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大连海事局、市财政局)
5.支持船舶运输企业扩大运输生产。对在我市注册且连续经营2年以上的年度水路运输周转量达到10亿吨公里的船舶运输企业,按年度水路运输周转量增长幅度,同比增长达到5%-10%的,给予30万元奖励;同比增长达到10%以上-20%的,给予120万元奖励;同比增长达到20%以上的,给予200万元奖励;对在我市注册且年度水路运输周转量达到10亿吨公里的船舶运输企业,水路运输周转量连续三年同比增长幅度达到10%以上的,再给予100万元奖励。(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
6.支持航运服务企业落户和发展。对新落户的船舶融资租赁、船舶技术服务(不含船舶修造)、船舶保税供应等航运服务企业,年度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且地方直接经济贡献100万元以上的,在直接经济贡献范围内给予资金奖励。新落户企业达到大连市总部企业认定标准的,根据实缴注册资本分档给予800万元-1600万元落户奖励。鼓励国内外知名航运研究院所、交易服务机构、资格认证机构等航运功能性机构来连发展。对具体负责招揽引荐船舶运输企业、航运服务企业及航运功能性机构来连的招商引资平台,连续3年给予招引来连企业的直接经济贡献3%的资金奖励。(责任单位:中山区政府,高新区、金普新区管委会)
7.支持港航物流企业盘活闲置资产。对港航物流企业利用闲置的土地、房屋、设备等闲置资产促进港航经济发展的项目,按实际投入的3%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补助,并采取调整规划用途、商业配套比例、延长土地使用期等方式推动资产盘活项目启动。(责任单位:中山区政府,高新区、金普新区管委会)
8.支持航空运输发展。继续执行《大连市航空运输业发展专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恢复、新增、加密客货运航线,旅客中转航线等给予资金补贴。(牵头单位:市政府口岸办,配合单位:市财政局)
9.鼓励造船企业研发建造绿色能源船舶。对我市造船企业建造并在我市投入运营的氢能船舶的,给予总造价15%最高不超过l00万元资金补助。(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10.支持发展海铁联运。对普通海铁联运年重箱量超过一定规模的多式联运经营人,给予200元/标准箱的奖励。对年重箱量超过一定规模的冷藏班列经营人,在普通海铁联运补贴基础上给予1000元/标准箱的奖励。支持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建设,对入选辽宁省“一单制”试点项目并验收成功的试点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
11.鼓励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对于新入选全国物流50强、全国民营物流50强的企业,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获评国家5A、4A、3A级的物流企业和国家五星、四星、三星级的冷链物流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一次性奖励;等级提升企业给予补差奖励。(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财政局)
12.鼓励大型电子商务中心仓储项目落户。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在连注册设置辐射东北亚地区中心仓,中心仓季度销售达8万单的,对从大连市发往省外各地(国内)的包裹,按季度给予5元/单的物流费用补贴。每家中心仓企业每季度物流费用补贴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邮政管理局、市财政局)
13.鼓励航运保险快速发展。落实航运保险补贴政策,对注册在大连经营航运保险业务并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保险机构,且航运保险产品经过银行保险监管部门备案的,以2020年度航运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基准,对补贴年度超出基准的增量保费进行补贴,补贴标准为增量保费的3%。(牵头单位:市金融发展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大连监管局)
14.加大航运融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合规审慎前提下,根据航运物流和船舶租售的资金周转特点,优化业务流程,创新金融产品,大力发展特色航运金融业务,为航运相关企业提供更多更优的融资服务。(牵头单位:市金融发展局,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人民银行大连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大连监管局)
15.培育和支持航运物流企业上市。对我市拟在境内首发上市的航运物流企业,按照完成改制、辅导验收、正式申报、发行上市四个环节分别给予补贴60万元、60万元、180万元和100万元,最高补助400万元;在“新三板”挂牌的,完成挂牌后一次性给予补贴140万元;境外主板或创业板上市,并实现融资1000万美元以上(含首发和非首发)的,一次性给予补贴400万元。(牵头单位:市金融发展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大连证监局)
16.支持建立航运发展基金。在我市政府引导母基金框架下,鼓励社会资本出资组建相关子基金,重点投向我市航运、现代物流、航运服务等产业项目。(牵头单位: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国有资本管理运营有限公司、市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运营有限公司)
17.进一步强化市校合作。支持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研究院做大做强,鼓励大连海事大学在智慧航运、现代港航物流供应链、高端航运服务业等方面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大连海事大学)
18.重大事项“一事一议”。对大连航运和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企业、机构、协会和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支持,由市政府研究确定。
本政策有效期为3年,相关实施细则另行制定。政策有效期内如遇法律、法规或有关政策调整变化的,从其规定。本政策奖补资金由市财政、企业注册地所在区(市)财政按现行财政体制负担,另有规定的除外。符合本政策规定的同一项目、同一事项同时符合其他扶持政策规定的,按照就高不重复的原则予以支持,另有规定的除外。
【河北】河北定州:大交通格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337国道定州绕城改线项目主线工程全线贯通,城市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改造提升45条(段)农村公路,城乡交通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定州国际陆港等综合性物流枢纽发展势头迅猛,现代化物流体系加快构建……近年来,河北省定州市在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方面成就亮眼,成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市的有效助力。
积极推进路网连接
337国道是贯穿定州市区的3条国道之一,不久后,该路段将成为定州市区新的北外环,将对快速疏导过境交通流以及城市扩容提质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337国道定州绕城改线项目主线工程已实现全线贯通,正在进行标识标牌和护栏等交通安全附属工程建设。”该项目负责人牛栋介绍,该项目总投资9.8亿元,自2020年5月启动建设以来,各项任务进展顺利。
107国道定州绕城改线、515国道绕城拓宽工程的前期工作也加速推进,力争2024年全面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构建起定州市区新的外环线,城区面积将由现在的46平方公里扩大到240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空间将得到有效拓展。
此外,定州积极推进市区与相邻中心城市的高速公路连接,市区与邻县(市)行政中心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市区与各乡镇三级及以上公路连接,谋划建设定州西绕城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定州西互通等项目,构建布局完善、规模合理、衔接高效、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形成大交通发展格局。
路产融合惠及21个乡镇
“公司门口的‘翻浆路’修好了,我们接订单的底气也足了。”繁忙的定州市旺雪面业有限公司包装车间内,公司经理刘雄杰说。该公司紧邻农村公路安承线,以前道路坑洼不平,8公里多的路程,运送面粉的货车常常需要半个多小时才能通过。
如今,刘雄杰再也不用担心面粉运输问题了。从该公司门口一路向东,改造提升后的安承线东留春乡路段道路平整宽阔。“这条路是我们的产业路、致富路,带动了周边面粉加工、中药材加工、木件制作等400多家小微企业的发展。”东留春乡党委书记白晨静说,2022年,这条农村公路被评为河北省美丽农村精品示范路。
2020年以来,定州市大力实施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集中整治“翻浆路”,推进“农村公路+产业”融合发展。目前,该市已投资2.1亿元,改造提升45条(段)农村公路,打造了一批产业路、旅游路,惠及21个乡镇38万人。
在不断优化农村路网建设的同时,定州市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构建“主城区—乡镇—村”三级城乡公交网络。“105路车直接开到村里,一天有十几趟,单程票价6元,进城方便又实惠。”子位镇子位三村村民田福祥说。
目前,定州市城乡客运已经实现公交化运行,共开通运行线路26条,运行率达到100%,运行总里程达828公里,覆盖25个乡(镇、街道)470个建制村。根据定州市规划,到2025年,全市所有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将达到60%,2000人以上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达到90%,城乡道路客运车辆公交化运行率达到100%。
建设综合性物流枢纽
近日,一列满载货物的列车缓缓驶入定州国际陆港。“这趟列车上有我们96台发动机。”云南省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派驻定州工作的资志祥在这里等待接货。
“自从我们与定州国际陆港合作后,从昆明总部发到定州的发动机就采用铁路运输。相比之前用公路运输,运输成本降低了10%至15%。”资志祥介绍,定州国际陆港还为其免费提供仓储服务,并负责定州域内的配送业务。
“定州位于‘京津冀一小时都市圈’,是华北重要的物流枢纽节点城市,也是国铁集团划定的国家二级铁路物流枢纽。”定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赵威说。近年来,定州紧抓地缘优势,强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定州国际陆港、京津冀多式联运交易中心、华北地区通航货运集散中心等综合性物流枢纽项目。功能完备、业态融合的物流模式吸引了长安汽车零部件华北集散中心等项目落户于此。根据规划,到2025年定州力争实现货运量1700万吨,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
“自2020年12月开始运营以来,定州国际陆港按照边建设、边运营的工作思路稳步发展,去年吞吐量实现100万吨。”定州国际陆港总经理赵保恩介绍,今年他们将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实施改扩建铁路货场项目,延长货场作业区内铁路线,开通集装箱运输业务,预计到今年年底吞吐量可达150万吨。
【福建】世界航海装备大会10月福州举办
记者从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由福建省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主办,福州市政府等单位承办的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简称大会)将于今年10月12日至15日在福州举办。大会将举办开幕式暨主论坛、6场专题论坛、1个成果展和多场同期活动,聚焦绿色、智能等热点话题,展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发展的最新成就,搭建装备技术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我国与全球产业交流、交往、交融。
据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郭宁宁介绍,本次大会以“承载人类梦想驶向星辰大海”为主题,突出国家战略和福建省优势,围绕航海装备热点领域,聚焦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人才交流、经贸对接、成果转化,邀请海洋领域国际组织、世界航海装备强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推动航海装备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创新发展。
在6场专题论坛中,3场为技术文化基础设施领域的综合性论坛,3场为重要应用领域的专业论坛。成果展将集中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航海装备领域获得权威奖项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以及国内各地区、各领域在航海装备发展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本次大会还将同期举办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等活动,组织项目签约和对接洽谈工作。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大会的举办地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核心区,在发展海洋经济、壮大航海装备产业上具有突出优势。2022年,福建工业增加值总量居全国第五位,先进装备制造营收突破万亿元,闽江口、三都澳、湄洲湾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形成规模,马尾造船研制的深海采矿船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空白;厦船重工交付的7500车位LNG双燃料汽车滚装船,各项技术世界领先。福建还在全国率先开展船舶绿色智能发展试点。
交通运输部国际合作司二级巡视员王宏伟表示,福建港口资源丰富,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居全国前列,已形成以福州港、厦门港等为主要港口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格局,正努力建设“安全便捷、智慧绿色、经济高效、支撑有力、世界先进”的一流港口。
当前,福建有万吨级以上泊位近200个,已开通中欧班列的城市达到6个,实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陆海联动、东西互济。2022年,全省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7亿吨、居全国第六位。
【山西】山西日报:加快推进数字交通发展 让山西交通运输更智慧
我省加快推进数字交通发展
数字交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景和增长极。近年来,围绕数字交通建设,我省大力推进行业信息化智能化进程,以“部省共建”工程为抓手,注重集约整合、融合创新,鼓励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交通运输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探索应用V-ETC(车牌识别无感支付)技术,今年初试运营的长治市国道环线公路自由流收费目前已正式进入运行阶段。作为国内首条采用自由流收费技术的普通干线收费公路,这条环线公路成为我省大力推进数字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
围绕加快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我省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处处长张俊生介绍——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数字化采集及信息化应用进程正在加快:目前已完成公路基础数据库系统平台建设和全省国省公路桥梁、隧道基础数据采集、录入工作,正在进行路线、路基、路面等基础数据采集工作;有序推进“在役干线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与安全应急数字化”部级试点项目,利用自动化路面监测设备,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完成了G5祁临高速3次路面病害试点检测分析、公路路面养护数据分析。
在行业管理业务方面,数字交通应用已基本覆盖工程建设、行政审批、执法监管、安全应急等业务,交通政务和监督管理能力稳步增强。省交通运输厅行政审批和监察平台实现与山西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的全面对接联通,审批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太原西北二环高速、昔榆高速、青银二广高速公路联络线等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开展“智慧工地”建设,实现了施工现场人员、机械、材料等全要素信息的智能化采集分析。利用治超联网管理信息平台和高速公路出入口、治超站的检测设施,我省实现了对19条高速公路、115条国省干线公路,日均36万辆的货车检测数据采集。建成了“两客一危”车辆全覆盖的动态运行监测体系,全省19551辆“两客一危”车辆纳入重点监管车辆动态定位跟踪。
在服务公众出行方面,通过客运联网售票、电子客票、公交一卡通、掌上出行App等系统建设和推广应用,全省客运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众出行用户体验有所改善。在“互联网+”物流运输方面,全省物流快速发展,物流运输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让山西交通运输更智慧
近日,山西交控集团智慧交通山西省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在太原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政清,与多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共同出席了本次会议。
学术委员会现场考察了智慧交通山西省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听取了关于体制机制、建设进展、三年规划、设备购置计划、制度体系建设、行业数据中心建设等方面的汇报。委员们建议,实验室应围绕“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凝练重大课题和任务目标,突出地域特色和基础研究,积极培育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加强合作创新,聚力攻克原创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智慧交通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2022年8月,智慧交通山西省实验室通过省长办公会审议,成为我省首个正式获批建设的省实验室。实验室在学术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成果转化、开放交流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据智慧交通山西省实验室
主任张军博士介绍——
获批建设一年来,实验室持续推动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国家级科技试点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立项2项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揭榜挂帅”项目,项目总经费达1.57亿元。
目前,智慧交通山西省实验室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件、软件著作权30项,编制国际标准1部、国家标准1部以及地方、团体标准7部;自主研发了三维激光移动测量系统、高速公路结构层厚度及病害探测系统、隧道智能PLC控制柜、智能电控柜、智能运维机箱等科研仪器设备5台(套),形成核心技术成果4项,“六新”收入达1.71亿元。
智慧交通山西省实验室以“智慧”为主题,深耕数字资产、智慧出行、智慧减灾、智慧降碳等细分场景——
建成运行了全国首个重载货运智能网联车路协同科研实验路段
研制落地了全国首台(套)ETC智能检测系统
全国首次提出公路地质灾害“北斗+”监测预警技术
全国首次实现省级桥梁数据库、桥梁病害库与大件运输通行安全评估系统互联互通
全国首次应用危化品车辆过隧道跟踪辨识和警示系统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AI稽核大数据分析平台多项指标位列全国第一
形成了一系列领先全国的标志性成果。
公路不锈钢护栏是实验室近期研发成功的又一项科研成果。按照推进交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的部署要求,针对传统热浸镀锌钢护栏生产过程污染性大、后期维修养护和再利用难度大等共性问题,实验室攻克重重技术难题,成功研发出我国公路行业全新一代护栏产品。6月16日,山西交控集团在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举行了公路不锈钢护栏全球首发仪式。与同等级传统碳钢护栏相比,本次发布的公路不锈钢护栏产品可节约钢材20%左右,减少碳排放30%以上,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40%以上,在环保、安全、全生命周期成本等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优势。
目前,公路不锈钢护栏已完成全系列、全车型实车足尺碰撞试验,发布了《公路不锈钢护栏应用技术规程》山西省地方标准,建设了公路不锈钢护栏板全自动生产线,实现了山西“特钢材料产业链”链上项目在交通运输行业的首次成功落地转化,产品将在黎霍高速、大同西北环高速、汾石高速、临浮高速等项目中规模化推广应用,并与广西、广东、江苏等省份相关单位积极开展商务合作交流,市场前景广阔。
此外,智慧交通山西省实验室对标“打造国有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标杆”的目标,在人才引进和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创新。截至目前,“候鸟制”柔性引进交通运输部高层次人才1名、市场化选聘高级管理人员1名、深入高校“掐尖式”招聘优秀硕博士80名,并通过在西安试点建立异地研发机构探索了人才异地引进的新模式;同时,建立了经费投入“多元化”、重大项目“揭榜制”、科研经费“包干制”、协同创新“特战队”、成果转化“授权制”、薪酬激励“市场化”等科技创新机制,形成了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智慧交通实验室获批建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术委员会的悉心指导下,在各共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坚持聚焦‘智慧’主题,取得了一系列领先的创新成果。”山西交控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温全贵表示,实验室正朝着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的目标积极迈进,将为我国交通运输实现更可持续、更高质量发展提效能、增动能、聚势能。
8月24日,李德仁院士出席了第四届晋阳湖·数字经济发展峰会数字交通发展论坛,并进行了《数字孪生的智能交通》的特邀报告。作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对于智慧交通山西省实验室的发展,李院士建议,实验室要坚持以解决交通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数字交通发展趋势,确保实验室技术研发与行业需求有效衔接且深度融合,突出强化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工程应用转化价值,借助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引育平台,在人才引用育留等方面形成更多创新机制和工作成效,推动建成治理能力现代化、设施装备智能化、出行服务管家化的数字交通体系,为打造智慧交通原创技术策源地做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