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启动2021、2022年度配额发放和履约工作

时间:2023-08-30 | 来源:新华社、广州日报

配额缺口大的企业可预支2023年度的部分配额用于当前的清缴。

中国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28日在北京表示,近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了2021、2022年度的配额发放和履约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配额发放,清缴履约工作已全面展开。

刘友宾说,近期,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了2021、2022年度的配额发放和履约工作,共纳入发电企业2200多家,两年度分别履约、配额清缴时间均截至2023年底,每家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销年度应清缴配额量的5%。

刘友宾表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做好企业纾困工作,生态环境部特别研究制定了柔性履约政策,配额缺口大的企业可预支2023年度的部分配额用于当前的清缴,但此政策仅限于2021和2022年度,以后不再实施。目前,已基本完成配额发放,清缴履约工作已全面展开。

刘友宾说,为进一步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完善市场功能,在夯实碳排放数据质量的基础上,生态环境部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组织编制下一个履约周期配额分配方案,研究扩大行业覆盖范围路线图,力争今年年内尽早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

延伸阅读

广东将有序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

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

近日,《广东省碳交易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下称《方案》)由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实施。《方案》提出,有序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组织开展纺织、陶瓷、数据中心、交通、建筑等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并将其逐步纳入广东碳市场。与此同时,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同时加强广东碳市场与国际碳交易机制间的政策协调。

《方案》提出,力争到2030年,碳市场运行实现成熟化专业化,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匹配的碳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定价基本反映减碳成本,纳入碳交易的企业碳排放占全省能源碳排放比例达到75%。粤港澳三地市场化减碳机制合作加速融合,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际碳定价机制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逐步形成“国际+国内”“强制+自愿”开放有序的碳市场体系,有力支持广东实现碳达峰目标,为广东2060年实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有序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结合省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组织开展纺织、陶瓷、数据中心、交通、建筑等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并将其逐步纳入广东碳市场。研究开展欧盟碳关税机制应对,将欧盟碳关税覆盖行业纳入广东碳市场管理。研究降低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纳入广东碳市场的准入门槛,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

《方案》同时提出,做好与全国碳市场有序衔接。进一步提升广东省电力企业等在碳排放数据监测、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碳配额分配、交易登记结算、市场风险控制及碳配额清缴履约的能力,严把碳排放数据质量关,建立数据质量常态化监管制度,实施定期核实和随机抽查的工作机制,全力配合做好我省电力企业等在全国碳市场各履约周期的工作。

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在生态环境部指导下,与香港、澳门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协同机制,推动常态化沟通。探索基于广东碳市场现有基础,链接港澳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企业,研究大湾区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碳排放核算、数据报告指南、核查指引等标准和制度体系,开展能力建设活动,适时开展碳配额分配方案研究。搭建联通三地的数据报送、注册登记等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发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等相关机构的平台功能,依托其搭建大湾区碳交易等环境权益交易与金融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