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北京广东吉林江西四川贵州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3-08-10 | 来源:广东交通、江西交通、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北京】全国首个氢能碳减排交易项目落地大兴

近日,“碳惠氢能-北京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项目启动发布会”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召开,全国首个氢能碳减排交易项目落地大兴。

据了解,该项目依托京津冀氢能产业全链条大数据和碳监测计量技术,项目主体中和新兴能源研究院与16家氢能企业合作完成项目开发,将通过“碳普惠”的方式完成碳核算和碳交易。按照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该项目在京预计年碳减排量2.4万吨。


今年4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正式发布了《北京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方法学》,该方法学由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和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联合起草,是我国首个面向氢能领域的碳市场方法学。7月,作为全国首个可进入碳市场交易的氢能碳减排项目,北京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项目成功立项,成为交通领域碳减排的典型案例,是氢能产业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一次实践。


近年来,大兴区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在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和融合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此次氢能碳减排项目落地大兴,为氢能产业碳价值落地提供了有效路径,进一步推进氢能领域碳减排交易,真正实现了氢碳双向赋能。

【广东】公铁水融合!广东交通造价品牌再添新“亮点”!

经过十多年的精心打磨,“广东交通造价”已成为全国交通造价创新品牌,多项先行先试的管理经验在全国同行得到复制推广。

为系统总结新时代十年广东交通造价发展历程,促进交通造价管理为保障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质量和持续稳定发挥更大作用,8月8日,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在广州召开全省交通造价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锚定“广东交通造价管理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总目标,全力推进“依法管价、科学计价、合理定价、阳光造价”,在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造价管控助力交通建设提质增效

“十二五”以来,广东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1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1.2万公里,规模和数量均居全国前列;铁路网快速发展,“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合理定价、有效管价,实现行业降本节约、提质增效,努力为人民美好交通提供造价要素保障。

广东以“交通造价管理”为重要抓手,建立基建与造价联动管理机制,“抓设计、管过程、控水平”,通过系统的管理制度、科学的计价标准、有效的信用评价办法,刚性约束建设、设计、施工等市场主体的造价行为。“十三五”以来,在全国率先形成公铁水综合交通造价管理局面,省交通运输厅通过加强造价管理,实现省管交通建设工程造价年平均降低超200亿元。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项目基本杜绝“三超”现象,省管铁路造价管控成效初显,总体管控水平在全国同行中持续领先。广东交通造价管理的韧性持续显现,为扩大交通投资量和形成更大实物工作量提供持续动力。

“广东标准”贡献交通造价管理经验

近十几年来,广东共开展20多项交通造价专项课题研究,编制完成标准、规范、指南、指导意见70多项,广东以先行先试的实践探索、引领创新为交通建设市场营造一个全面重视造价管理的良好氛围,形成在全国有示范意义的“广东交通造价”品牌,广东已逐步形成的一套从项目前期立项、设计到交竣工验收全过程交通造价管理的制度和标准体系,得到交通运输部的充分肯定,全过程造价管理理念已融入到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造价管理暂行办法》中,其造价标准化管理成果已纳入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建设项目造价文件管理导则》中,正在逐步向全国应用推广,对全国交通行业造价治理具有重要引导和参考作用。

△港珠澳大桥

改革创新引领交通造价发展未来

广东结合实际,依托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快推进交通造价管理标准化信息化便利化,进而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过程造价管理。

聚焦先进制造、智慧基建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广东在全国率先发布《沿海桥梁、沉管隧道、人工岛工程预算定额》,为科学确定港珠澳大桥、深中跨江通道等超级工程的造价发挥重要作用。全国首创发布《广东省农村公路养护预算编制办法》等,为规范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申报、确保资金合理投入、促进养护市场化改革等方面提供支撑。系统总结近十年造价标准化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发布首部公路造价标准化管理的集成标准《广东省公路工程造价标准化管理指南》。

2020年,围绕进一步“放管服”,广东将企业投资交通建设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审批改为程序性审查,将省管公路施工图预算与招标清单预算的分别编审调整为“合并编审”,将对省管公路水路建设项目造价行为的信用评价纳入公路水运建设市场信用评价体系。

2022年,围绕承接省管铁路建设工程行业监管新职责,出台《铁路工程造价管理办法》,加强铁路工程造价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和建设管理水平;围绕进一步提高公路重点环节管理效率,先后印发《公路建设项目过程结算工作指导意见》《公路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实行备案制管理的通知》。这是在坚定全过程管理的基础上,引领行业未来的又一批重大改革。

△深中通道

接下来,广东将继续坚持交通造价的公共公益定位和保障服务功能,持续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强化制度约束和监督力度,切实增强交通造价管理的能力自信和行动自信,推进全过程造价管理往纵深发展;以领先行业的管控水平,覆盖全面的管控力量,实现“公铁水”融合造价管理,在交通建设工程科学计价、合理定价上形成更多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广东方案”和“广东经验”。

【吉林】力保救灾车辆通行 组织专业人员踏勘 吉林省先抢通后修复谋重建

抓紧抢通阻断路段,组织专业人员核查退水路面和桥隧损毁情况,督促各地交通运输部门会同公安交警加强阻断及水毁路段交通管控,制定水毁重建方案……强降雨给吉林省交通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连日来,当地交通运输行业干部职工众志成城、昼夜鏖战,组织抢通阻断公路,全面核查舒兰、榆树等地已退水路面和桥隧损毁情况,争取尽快恢复正常通行。

已抢通144处阻断路段

据统计,截至8月8日16时,吉林全省发生公路水毁2079处,其中公路阻断154处、已抢通144处,尚有8处水毁较重路段和2座桥梁正在抢通,现场已进行交通管控并设置绕行路线。

针对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出现的水毁,特别是公路阻断问题,吉林省交通运输厅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和设备开展抢修工作,累计投入水毁抢险人员6835工日、机械2180台班、编织袋1.5万个、石料14.9万立方米;督导当地交通运输部门,对长岭县14个乡镇、舒兰市6个乡镇、榆树市3个乡镇的过水路面加强看守。

高速公路方面,8月7日,京哈高速公路1135公里处洪水漫至北京往哈尔滨方向车道。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迅速调集20余台机械设备,组织300余人的应急抢险队伍,在涉水路段紧张抢险,全力确保高速公路安全畅通。

信息化调度处置路面突发状况

本轮强降雨以来,吉林省高速公路、普通公路运营管理单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全力降低路产损失,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各区域分公司与当地气象部门紧密联络,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大路面巡查力度,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严防死守重点路段和交通节点;成立应急队伍随时待命,应急设备、物资准备充足,确保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处置;客服中心畅通信息报送渠道,保证紧急情况下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有效性。

吉林省公路管理局综合应用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督促各级公路管理部门对灾害易发路段、长大下坡、高边坡等高风险部位和路段开展全面排查;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时了解各地降雨、路面积水、道路拥堵等情况,调度处置路面突发状况。同时,实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重大汛情险情第一时间上报;干线公路收费站对过往运送防汛物资、参与救灾、疏散群众等的车辆及时放行,必要时加开车道。

截至目前,全省普通公路共组织11支公路抢险救援队伍,调集951台(套)装备,储备砂石料7231立方米,储备编织袋、麻袋、沙袋等41.33万个,按照“先抢通,后修复”原则,组织人员机械连续开展抢险作业。

【江西】中化学交建集团江西大广高速遂川江大桥旧桥左幅首片梁板拆除

近日,中化学交建集团江西大广高速遂川江大桥旧桥左幅首片梁板成功拆除,标志着该标改扩建项目最长一座旧桥拆除重建进入“快车道”,为项目完成年度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遂川江大桥桥梁全长600米,旧桥左幅需拆除15跨、梁板105片,该桥拆除是本项目施工的重要工序和关键节点。为确保遂川江大桥梁板拆除能够按预期顺利完成,项目部精心谋划、严格管控,科学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及专项应急预案,对施工工艺、交通组织、安全管理等进行周密部署,采用噪声小、工期短且对周边影响较小的“吊机+静力切割”新工艺施工工艺;通过作业人员一点三员、领导带班、跟班作业的连续作战方式,克服工期紧、天气热、拆除新建工作量大、危险性高、交叉作业繁杂等困难,以“零误差”保证了“零缺陷”,比计划左幅首片梁板拆除时间提前完成。

此次首片梁板拆除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后续拆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施工经验和技术支撑,同时保证后续施工作业面。下一步,中化学交建集团将一如既往围绕目标任务,以只争朝夕的拼劲和百折不挠的韧劲,持续发力,攻坚克难,紧盯关键节点,抢抓施工进度,确保圆满完成任务。

【四川】九绵高速梅家沟隧道双幅顺利贯通

7月20日,G8513九寨沟至绵阳高速公路项目控制性工程梅家沟隧道实现双幅贯通,标志着九绵高速公路全线地质最复杂、施工风险最大的软岩隧道群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向着全线建成通车目标稳步迈进。项目由蜀道集团川高公司投资。梅家沟隧道位于绵阳市平武县白马乡祥述家寨东侧,全长2425米,该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全隧均为V级软弱围岩,施工难度大风险高。九绵高速是四川省唯一一条全国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项目,路线全长244公里,批复概算总投资409.98亿元。项目目前已建成通车89公里,今年年底将再建成通车117公里,2024年底全线建成通车后,成都至九寨沟的路程将由原来的8个小时缩短至4个小时,对推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现沿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贵州】升级硬件 增加站点 优化路线 遵义地面公交便利群众生活

8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办实事 解民忧·关注城市地面公交”系列报道③《升级硬件 增加站点 优化路线》,聚焦贵州遵义多措并举提升地面公交系统服务质量,便利群众生活。

核心阅读

增加站点数量满足沿线需求、在热门景点设立专线摆渡车缓解拥堵、改造乡镇闲置客运站为居民收发快递……贵州遵义多措并举提升地面公交系统服务质量,便利群众生活。

天刚蒙蒙亮,贵州省遵义市301路公交车司机王丹勋便开车驶出停车场,5点半准时到达播州区客运站公交站点,不少乘客已经在此等候。

太阳落山时,遵义市凤冈县进化镇农村客运车驾驶员孟波送完最后一名乘客,带着车里的最后一袋快递回到家。他家开的小卖部是村级服务点,可为村民收发包裹。

在城市,公交车稳定运行,满足着市民的日常出行需求。截至今年7月,遵义市四城区共有71条公交线路,总长度达1197公里。在农村,客运车辆“兼职”快递车辆,截至今年7月,遵义市共开通客车捎带快件线路59条,交邮融合打通快递进村的“最后一公里”。

增设站点保障需求

车辆升级改善条件

王丹勋驾驶的301路是遵义市最早的公交线路之一,开通于1973年,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301路连接中心城区和播州区,全长27.5公里,往返共有102个站点,平均每个站点间隔约500米。

过去,301路是连接遵义县南白镇和遵义市区的专线。“线路途经公园、集市、火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是镇里居民出行的主要线路。”王丹勋还记得,那时常常有农民背着一大背篓蔬菜乘早班车去往沿途的集市,到了下午又背着空背篓坐301路回家。

王丹勋从2013年开始驾驶301路公交车,谈起这些年的变化,他很感慨:“这条路跑了这么多年,眼见过去的一片片空地变成了高楼大厦。”2016年,遵义县撤销,设立了播州区。随着建设步伐加快,301路所途经的城乡接合部也与中心城区无异。为满足沿线居民的出行需求,当地推进公交服务均等化,301路从过去的90多个站点增加到了如今的102个。

站点多了,公交车也好开了。“过去发动机就在驾驶室右侧,又大又重,靠近大腿,夏天能热出痱子。”回忆当初的情形,王丹勋直摇头。2011年,遵义公交车逐步更换为天然气公交车,发动机改到后部。2015年起,遵义公交车又开始升级为纯电动车。“自动挡,空调足,加装司机安全门,条件越来越好了。”王丹勋说。目前,遵义市区新能源公交车数量达773辆,电动化率达60.53%。

遵义市没有地铁,公交车是市民出行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之一。“目前乘坐公交车的大多是老人、学生和上班族。”遵义公交集团党委副书记潘静介绍,遵义市各城区公交覆盖面达88.12%。今年1至7月,遵义公交运营载客里程为2820.06万公里,日均载客量达38.84万人次。

摆渡车辆连接景点

导乘大队服务市民

在遵义市红花岗区洗马路上,一辆墨绿色的公交车格外显眼。顺着车流,车辆开进遵义会议纪念馆摆渡车停车区,司机曾宇踩下刹车,回头向乘客说:“下车往后走,过个马路就是纪念馆。”

这种墨绿色的公交车是遵义市游客集散中心到遵义会议纪念馆的摆渡车。“纪念馆在市中心老城区,既是游客集中地,又是市民聚集地,人多、车多,有时候能堵一两公里。”摆渡车调度员黎义波说。

2016年,遵义市开通了游客集散中心到遵义会议纪念馆的摆渡专线,并在纪念馆附近的公交站划了专门的停车区。黎义波成了专职的摆渡车调度员,负责在停车区引导和调度车辆。旅游大巴则停在游客集散中心,由摆渡车统一接送游客,很大程度缓解了老城区的拥堵。

今年5月,遵义会议纪念馆将参观时间延长到晚上9点,摆渡车的运营时间也随之延长。“现在每天平均发车100至120趟,我们晚上九十点才下班。”黎义波说。

既要服务好游客,又要服务好市民。在离遵义会议纪念馆不远的红花岗站,导乘员邹兴琴头戴小红帽,手持小红旗,引导乘客有序排队乘车。红花岗站共有4个站台12条线路,是主要的公交枢纽站。除了引导车辆和乘客,邹兴琴还会搀扶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的乘客上下公交车。邹兴琴熟悉公交线路,在导乘间隙不时回答路人的询问。

2012年,遵义市取消了公交车人工售票。遵义公交集团对公交监票员进行统一培训,组建了公交导乘大队,在市区公交主干线32个站点维护秩序。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市民认可,市民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小红帽”。

在乘坐公交车过程中,市民的体验也很好。比如,遇到斑马线,公交车司机通常提前20米踩刹车,保证公交车稳稳停住。姜涛是301路公交车的常客,“师傅开得又快又稳,我出门很愿意坐公交车。”

2020年至2022年,遵义公交乘客满意度连续三年超过80%,2022年更是达到了95.53%。“我们将待遇向一线司机和工作人员倾斜,通过激励机制促进司乘人员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潘静说。

快递收发村内完成

交邮融合促进增收

下午两点半,孟波开着农村客运车进入进化镇交邮融合综合服务站,趁着充电的间隙,他去附近餐馆吃了饭。还有一个小时,快递包裹就将在服务站分拣完成,孟波会把包裹放进后备箱运送到各村。

进化镇交邮融合综合服务站原是镇里的客运站,随着人们出行选择更加多元,传统农村班线客流量逐渐减少。2022年起,以进化镇为试点,凤冈县对乡镇闲置客运站进行升级改造,引入快递企业,配置充电装备,开设百货商超,建成交邮融合镇级综合服务站。同时在各个村利用小卖部打造村级服务点,为村民收发包裹。

孟波所驾驶的9座新能源车也是在此番改造升级过程中添置的。“车辆以优惠价承包给个人,在镇内灵活经营,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每天要将镇里的包裹送到各个村级服务点。”凤冈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兰科辉介绍,“对农村客运车辆捎带小件快件每件补助3毛钱,对负责代收存放快递的服务站点每件补助2毛钱,既增加农村客运车辆的收入,又激活末端服务站点的消费潜力。”

出发送快递前,孟波接到两个电话,有5名乘客要到大堰村和熊坪村。“快递要进村,人也要回家,这一趟下来一天的充电费用就有了。”孟波自己家里的小卖部也是一个村级服务点,“每天收车回家,顺便就将包裹带回,省事儿又方便。”孟波说。

在临江村交邮融合综合服务点,村民陶静来取包裹。“在第二格。”站点负责人周仁晋指向货架。陶静是村里的网购达人,有了服务点以后,她网购的次数明显增多,“家门口就能取件退货,再也不用跑镇里了。”陶静说。对于周仁晋来说,收发快递业务为小卖部带来了客源,增加了收入。

临江大米是临江村的特色产品,米粒油润透亮,畅销省内外。再过一个月,村里收获的大米就要上市,服务点发快递的业务将会增多。“过去的散单需要去镇里发快递,现在村里就可以寄,大大节约了销售成本。”进化镇党委副书记李翀介绍。

“通过交邮融合畅通农村物流‘毛细血管’,为快递企业节约成本,群众也享受到了‘抬脚就上车,村里收快递’的优质服务。”兰科辉说。目前,凤冈县共开通“交邮融合”示范线8条,镇级服务站月均增收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