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湖北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3-04-17 | 来源:人民网、北京日报等

【北京】北京地铁不再强制乘客戴口罩!未佩戴也可进站乘车——

近期,多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反映,北京地铁站内佩戴口罩的提示标语被工作人员撕除。

记者从北京地铁了解到,目前地铁针对进站乘客已经没有佩戴口罩的强制性要求,但仍旧建议乘客在搭乘地铁过程中佩戴口罩,做好自身防护。

在相关措施调整之后,地铁安检也已经取消了对乘客佩戴口罩的检查,即使乘客进站时未佩戴口罩,也能进站乘车。不过绝大多数乘客仍旧选择佩戴好口罩。同时,车站的工作人员仍在按照相关要求,在岗时保持佩戴口罩。

记者注意到,在相关防疫提示标语被撤下的同时,地铁站内和车厢内的广播词也同步进行了更改。在地铁8号线列车内,列车在报站结束之后仍会播放防疫提示广播。不过,广播词已从此前“请您全程佩戴好口罩”,更改为“建议您全程佩戴好口罩”。

【天津】国家项目!在天津港启动

日前,国家科技部项目“拖轮自主伴航智能技术及测试验证研究”在天津港正式启动。该项目将以探索拖轮自主伴航智能技术实船示范应用为突破口,进一步提高拖轮辅助作业准确性与安全性,实现拖轮对货船的高效引导,同步建立智能船舶测试验证行业产学研用检一体化发展范式,在助力我国港口运转效率提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为我国智能船舶行业发展持续性输出尖端技术与产业人才,赢得智能船舶国际标准话语权。

该项目是中国、芬兰双方自签订《中国—芬兰智能船舶与智能港口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框架以来,实施的第一个研究合作项目,受到了国家交通运输部、芬兰驻华大使馆等相关方的高度关注。项目将由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芬兰国家商务促进局、天津港集团、中国船级社、瓦锡兰集团等项目成员单位以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团队,按照“统筹规划、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整体要求,共同推动合作项目落实落地。

当前,拖轮的伴航作业安全性完全依赖于拖轮驾驶员个人的作业经验、船艺水平和心理状况,作业安全性尚无法完全受控。项目取得突破后,将会实现拖轮全天候尤其是低能见度下的作业辅助与物标识别,提升其在风浪和船间效应下伴航操纵的航行安全及控制能力。研发、测试和验证以及标准指南制定后,也将有效提升拖轮整体安全性和生产效率,助力解决下一代船舶和港口使用数字化和绿色技术的实际问题,对我国港口安全、进出港作业效率以及拖轮领域的智能化发展,均产生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作为项目的主要参研单位,天津港集团将坚定贯彻科技强国战略,与合作伙伴共同研究设计智能拖轮技术方案,以“挂图作战”的方式,在全新拖轮上实施项目应用与技术攻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提供港口领域的示范性支撑,为拖轮行业智能化发展,打造中芬双方友谊及科技创新合作标杆,实现产、学、研、用、检一体化发展的行业典范奠定基石。

【上海】祝贺!2022年度“上海交通工匠”名单出炉

为切实加强新时代上海交通行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助推上海交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海交通工会组织开展首届“上海交通工匠”培育选树工作,经过基层推荐、专家评审、综合评审等程序,选树出10名“上海交通工匠”。在各自的岗位上,他们无不专心致志,身怀绝技,他们用坚守诠释责任担当,为上海交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2年

“上海交通工匠”候选人名单


(10人 排名不分先后)

朱建明  

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建明    

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潜水救生员

胡辉刚    

上海汽车博物馆有限公司藏车管理经理

滕  丽(女)

上海城建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尹富秋    

上海城投公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事业部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总经理

郭  斌    

上海中远海运工程物流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陈  展    

上海浦东新区南汇公共交通有限公司驾驶员

颜韵飞    

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通号分公司运维支持部道岔工作组班组长

高占雄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工务段轨道车司机

黄  庭    

中移(上海)信息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2022年

“上海交通工匠提名奖”候选人名单

(10人 排名不分先后)

凌宇峰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越江项管部总经理

刘经熠    

上海公路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姚鸿儒    

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分公司总工程师

蔡汛轩    

中交通信大数据(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经理

周雷青    

上海浦东新区东宝市政实业有限公司供应部经理

李  敏

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线路检修工

翟昌骏    

中国铁路上海工程局集团城轨分公司项目总工程师

李  刚  

上海交运起申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技术总负责人

姜  琛    

上海巴士第五公共交通有限公司驾驶员

蒋海青  

上海小昆山机动车驾驶技术学校培训队队长

【江苏】鹰潭港中童综合码头正式开港

4月15日,中童码头开港仪式在鹰潭港余江港区举行。鹰潭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子建出席并宣布鹰潭港中童综合码头正式开港。

据介绍,鹰潭港余江港区中童作业区是江西省港口集团在鹰潭市建设的第一个投入运营的港口码头。中童码头总投资2.8亿元,由省港口集团全额投资。码头位于信江左岸鹰潭市余江区中童镇,占地面积131亩,岸线长200米,建有2个1000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量70万吨,含件杂货40万吨、集装箱3万TEU(30万吨),件杂货堆场11261㎡,集装箱堆场9601㎡。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丁光明在致辞中表示,鹰潭中童综合码头建成投运,将进一步把“两横一纵”高等级航道网串珠成链、上下联动,完善信江港口功能布局,推动全省水运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运输结构,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全面建成交通强省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中童码头开港运营不仅开启了鹰潭市港口水运发展的新纪元,也为鹰潭市发展多式联运,补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短板提供了新动能。”鹰潭市副市长李小平说。

另悉,中童码头于2023年2月17日对试航船舶进行了成功的试作业,并于2023年3月1日成功举办了“信江水运物流供需主体见面会”。

【湖北】人民日报 | 湖北交投集团总经理付明贵:打造绿色低碳交通“湖北样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加快形成。

作为湖北省政府全资的交通投融资企业,湖北交通投资集团与百姓的出行息息相关。自成立以来,湖北交投始终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到交通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养护和运营管理整个生命周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进一步提高能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成了湖北首条“智慧高速”,并创新打造了“交通+”项目,探索绿色产业新业态,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打造了绿色低碳交通“湖北样本”。

人民日报文创

交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领域,请问湖北交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是如何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付明贵

绿色低碳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发展方式。湖北交投一直坚持将“绿色低碳”贯穿所实施的项目始终。例如,我们创新性地实施“BOT+EPC+回购”项目投资模式,推行“大标段”建设、“项目群”管理、“标准化”施工,实施主材集中采供,有效提升了项目建设管理水平与资源的节约利用。累计投资约3.2亿,改造136处附属区(服务区、停车区、收费站)污水处理工程,每年处理约547.5万多吨污水。

同时,我们坚持“路修到哪,美带到哪”的理念,投资建设了古昭公路、宜巴高速等一批生态景观路,宜巴高速公路还被国际道路联盟评为全球道路成就奖。

▲宜巴高速

人民日报文创

高速公路服务区用电量大、能耗较高,湖北交投在服务区节能方面有哪些举措?

付明贵

湖北交投积极服务“双碳”战略,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项目,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充电设施在我们所辖的高速公路上已实现了100%全覆盖;在汉宜高速仙桃服务区探索了“光储充”一体化新模式;更换鄂西、鄂西北山区的6条高速公路,162条隧道内11万余盏LED照明设施,年节省标准煤超32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8000吨,节约电费3600余万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进行了很多“交通+”绿色新业态的探索。例如,我们充分利用沿线服务区、收费所屋顶和隧道出入口中央隔离带等空地,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截止去年底,已投资建成并运营光伏发电站187个,总装机容量达到23兆瓦,发电量1844万千瓦时,全年可替代标准煤5600余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5万吨。

▲恩来高速鄂西管理所的太阳能屋顶发电装置

人民日报文创

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慧升级是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也是降碳减排的重要手段,请问湖北交投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付明贵

自成立以来,我们始终牢记“科技自立自强,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培育了13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企业入选国务院“科改示范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承担科技创新项目200余项,取得各类科研成果80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40余项,发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专著25个。

去年,我们建成湖北首条智慧高速——鄂州花湖机场智慧高速,实现全时全域全天候车道级“车路一张图”,实时获取全域车辆/车流信息;同步监测路面、路基、桥梁等重要基础设施健康状况,为车路协同提供多源重要信息;安装简单方便,是国内性价比较高、后期运维成本较低的智慧高速,推动交投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变革、效率变革。

▲楚天公司研发实施的高速公路视频AI系统

人民日报文创

湖北交投下一步在项目投资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还有哪些进步空间?

付明贵

湖北交投在推进项目建设绿色低碳化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有很多工作可做。过往我们更多聚焦在高速公路,未来我们将站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绿色低碳发展这个维度推动项目建设。通过立足大交通,发展大物流,“以交通促流通”助推全社会降本增效减碳。

围绕高速公路建设当主力,让九省通衢“通”得更畅。新增投资建设项目35个,总规模3876亿元,确保五年内全面建成1293公里,助推武汉、襄阳、宜荆荆“三大都市圈”交通结构由“Y”型升级为“△”型。围绕乡村振兴,系统谋划高速公路“开口子”便捷通工程,每年有序新增10个左右高速公路出入口,逐步实现沿线产业园区、工矿企业、旅游景区、重点乡镇“15分钟上高速”。

围绕物流枢纽建设当主力,让多式联运“联”得更紧。聚焦航空客货“双枢纽”、中欧班列“长江号”始发站、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等枢纽,打通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助推多式联运“联”得更畅,交通枢纽“扭”得更紧,打造“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围绕供应链体系建设当主力,让产业集群“集”得更强。推动物流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一盘棋布局、一体化发展,布局“高速路港”,最大限度地激活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属性。依托旗下5A物流企业,打造千亿级供应链“链主”,吸引更多货源从湖北“好进快出”,助力关键物资保供稳价,加快构建现代产业集群。

▲智能检测公司在服务区应用污水处理系统

人民日报文创

前面您提到,湖北交投在推进服务区节能减排的同时,探索“交通+”绿色产业新业态,请问湖北交投之后如何继续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付明贵

结合湖北汽车产业优势与“中碳登”落户湖北区位优势,湖北交投将致力于推动高速公路能源结构调整,构建传统能源、新能源融合发展网络,提升湖北交投产业含“绿”量,打造绿色交通产业高地。

其一是完善充电设施,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产业园区等场景实施充电桩“补全”“加密”“拓展”三大工程,同步打造智慧运营平台,力争到2025年,力争完成总投资4.6亿元,建成充电桩1475个,新增充电车位2867个。

其二是发力光伏产业,努力打造成为国内交通领域光伏应用示范企业,开发路内路外“光伏+”,力争到2025年,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站460个、集中式光伏发电站6个,装机总量达到200MW,年发电总量达到2亿度,年发电收入突破1亿元。

其三是探索氢能布局,依托自身交通产业链优势,积极融入氢能产业链,选取汉十高速孝感服务区、汉宜高速荆州东服务区,建设2座“试点加氢站”,发挥带头示范效应,实现“油气电氢”等多种能源的综合补给。

人民日报文创

湖北交投下一步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付明贵

创新的本质是要将发明创造实现产业化。从这个角度讲,企业不单单是科技项目的组织者、实施者、投入者,也是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合理配置资源,加大科技创新,也是湖北交投挖掘挖掘增长新动能的重要措施,总结起来有以下3点:

打造产学研用“新范式”。依托湖北科教大省的资源优势,更好发挥省智慧交通研究院作用,构建企业牵头、高校支撑、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新型联合体,推进“钱变纸”“纸变钱”双向转换,让“实验室”成果转变为企业“生产力”。聚焦交通建设、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和数字经济等五个领域15个方向,开展系列重大研究。

瞄准基建市场“新方向”。依托基础设施老基建布局新基建,通过新基建建设赋能老基建,实现新老基建良性互动。依托高速公路管道资源,实施通信干线网(OTN)改造升级,打造全国首个省域量子保密通信网,形成“路上车流量、路下信息流”的“两张高速网”。聚焦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慧梁场,水下机器人、爬索机器人、无人摊铺和养护机器人,提升交通运输智慧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推广车路协同“新技术”。围绕湖北汽车大省资源优势,紧跟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快“路上、路下、路侧”感知系统布局,推广全省首条智慧高速——鄂州机场高速的成功经验,完善全路段“触觉+视觉+探测”多重感知功能,让“智慧车”开上“聪明路”,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