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北京山东大连四川贵州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3-03-17 | 来源: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北京】打造“1小时交通圈” 首条跨京冀地铁线路平谷线全面开工

央视网消息:首条横跨北京和河北两省市的区域快线、北京地铁22号线——平谷线已全面开工。

在平谷线管庄站建设工地地基已经挖完,正在进行车站主体的结构施工。管庄站是目前平谷线在北京段内最深的车站,正常的地下地铁车站一般是站厅层加站台层总共两层,而这里是三层,一层站厅层,两层站台层。

京投轨道所属快轨公司安全生产一部部长 姜瑞军:平谷线工程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全线20个土建标段的施工招标已经完成,14个标段实现了实质性开工。今年,平谷线计划车站主体结构累计完成38%。

22号平谷线西起北京东大桥,东至平谷中心城,途经河北省廊坊市。线路全长约81.82km。线路共设置21座车站,设计速度为地面及高架段160公里每小时,地下段120公里每小时。平谷线通车后,河北廊坊的三河市、北京的平谷区至北京中心城区的最短时间分别达到32分钟和55分钟,进入“1小时交通圈”。

【山东】山东又一高速公路项目开工建设!

3月16日,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沈海高速公路两城至汾水段改扩建工程开工仪式顺利举行,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沈海高速公路两城至汾水段改扩建工程是国家高速公路网“纵二”线的组成部分,也是山东省“九纵五横一环七射多连”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起自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北的沈海高速,止于岚山区仁家村西南的鲁苏界,路线全长61.7公里,由双向四车道扩建为双向八车道,设计速度为120公里/小时,概算总投资83.5亿元。

沈海高速公路两城至汾水段于2003年建成通车,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交通量持续快速增长,大型车辆比重增加,道路通行能力受到较大影响,亟需通过改扩建提升通行能力。为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山东高速集团提前筹备成立项目公司,组建工作专班,制定节点计划、明确责任分工,主动盯紧靠上,发扬钉钉子精神,全力压茬推进规划选址、项目核准、初步设计等各项重点工作,保证了项目顺利开工。

作为山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山东高速集团今年承担着“4条路通车、9条路实质性开工、不低于832亿元投资”的重点工程建设任务,截至目前已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5.4亿元,是当期投资计划的113.8%。济潍、济南大西环等4个年内计划通车项目正加速推进建设;拟实质性开工项目中,沈海高速两城至汾水段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其余项目正压茬推进前期工作,确保按期开工。下一步,山东高速集团将继续履行好国有企业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加大要素资源投入力度,抢抓施工黄金期,抓重点、克难点、保节点,推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为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连】今天,大连地铁5号线开通运营!

2023年3月17日

东北首条海下地铁线路

大连市首条采用PPP模式

建设的轨道交通线路

大连地铁5号线正式开通运营

标志着大连正式开启地铁网络化运营时代

上午10时

开通运营仪式在5号线大连站举行

大连地铁5号线作为大连建成运营的第6条地铁线路,是中心城区“四纵两横”轨道交通线网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连市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的首条建设线路。

开通运营后,大连市运营里程达到237.07公里,国内运营里程排名提升至14位,位居东北首位。地铁5号线串联起青泥洼桥商圈、梭鱼湾商务区两大城市功能核心区域,服务大连火车站、大连新机场两座对外交通枢纽,打破海湾对青泥洼桥商圈、梭鱼湾商务区乃至老甘井子的阻隔,改变过去出行单一的通道,为大连市提供了新的出行路径, 构建了“一湾两岸”的城市新格局。

大连地铁5号线工程南起虎滩新区站,北至后关站,2017年3月30日开工建设,全长24.484公里,共设车站18座(劳动公园站暂不开通),其中换乘站3座,总投资约为202.54亿元。

大连地铁5号线是东北首条海下地铁线路,海底隧道段全长2882米,其中海域段全长2310米,是世界首例海域岩溶地层大直径盾构隧道。隧道采用直径12.26米泥水平衡盾构机进行穿海施工,具有“长、大、高、险”四大特点,被业内专家定性为史无前例的“世界性难题”。

“长”

在高强度硬岩地层中掘进距离长,盾构需连续穿越2882米硬岩地层;

“大”

环境风险大,大盾构下穿航道、码头等重要建构筑物及交通设施,有风化槽、断裂带、软硬不均地层,遍布灰岩、辉绿岩及钙质板岩,岩石抗压强度高,最大抗压强度118兆帕,安全风险大;

“高”

隧道埋深大、水压高,最大水头压力0.5 兆帕,相当于在一个鸡蛋大小的面积上站立3个人所承受的压力;

“险”

隧道穿越1538米岩溶强烈发育区,勘探发现大小溶洞1000余个,最大洞高29.8米,溶洞探测、处理难上加险,盾构掘进要像“排雷”一样小心翼翼。

2019年1月18日,大直径泥水盾构机“海宏号”始发。施工中,中国中铁的建设者们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助力盾构掘进。“量身定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宏号”,开发BIM+GIS三维动态模拟管理平台,做到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指导岩溶地层处理及盾构掘进施工。

2021年1月10日,这项“超级穿海”工程顺利贯通,比预定工期提前240多天,创造了海域岩溶地层隧道掘进的国内新纪录,标志着中国成功攻克大盾构下穿海域岩溶地质这一“世界性难题”,获得2021年国际上隧道行业最高奖项——ITA隧道奖。

为保障大连地铁5号线项目建设顺利推进,6年来,项目团队组织精兵强将,克服动迁、疫情等诸多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夜以继日、攻坚克难,狠抓关键和细节,不断的创新和探索,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保质保量完成一个个节点工期任务。2022年6月20日,大连地铁5号线全线“洞通”;同年9月,全线18座车站全部封顶;10月8日,全线“轨通”;11月28日,全线通过综合验收;12月1日,大连地铁5号线空载试运行……2023年3月17日,大连地铁5号线正式开通运营。

五大特点:

高效、节约、创新、智慧、人文

“高效”

高效:全程出行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40分钟

开启大连地铁运营“网路时代”。沿线经过老虎滩风景区、桃源和泉水等高密度住宅区、青泥洼桥商业区、大连站交通枢纽,连接梭鱼湾商务区、新机场商务区等活力区块,在后盐站、大连站与3号线,青泥洼桥站与2号线实现了换乘互通。

地铁5号线的开通,大幅优化路网结构,提升城市品质,拉进沿线景区、商圈、高密度住宅区、交通枢纽的时空距离,使全程近2个小时的出行时间缩短为40分钟,极大方便了市民出行。

“节约”

节约:绿色地铁理念贯穿全过程 实现六大提升

打造绿色环保精品线路样板。“绿色地铁”理念贯穿于地铁勘察、设计、建设全过程,“节水、节地、节材、节能”无处不在。线路采用国内首列不锈钢B型标准地铁客车,对车体全方位结构优化设计,实现了“安全性、舒适性、操作性、智能性、维护性、节能性”的六大提升。

在建设阶段,本着“不移一棵树、尽量不占路”的原则开发建设,制定出台了“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管控制度,为大连市持续增长的蓝天优良指数贡献了力量。

在运营阶段,运用“智慧地铁”技术,通过牵引变电所设置再生能馈系统、国内首个取消站外冷源的多联式地铁站空调系统、车站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智能节水系统等环保举措,持续向“双碳”目标发力。

“创新”

创新:攻克10余项技术难题 形成20余项科研创新成果

科技创新赋能未来轨道交通发展。项目先后投入2.21亿元,开展了大直径盾构机研制、施工技术研究、智慧车站建设、绿色建筑及BIM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取得了国际专利1项、国内专利62项、QC成果20项、软件著作权10项,参与了15项标准的编制。取得了国际国内奖项共计30项。

投入3000余万元,建立安全质量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涵盖风险管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盾构监控、轨行区调度监控、视频监控五大功能,实现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

成立了以全国劳动模范梁西军、巨晓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大力开展导师带徒、技术攻关活动,形成合理化建议120余条,五小创新成果40余项,攻克了海域大盾构穿越岩溶发育区等10余项技术难题,形成了刚性接触网预配等20余项科研创新成果。

“智慧”

智慧:升级设施设备 方便市民一体化换乘

智能化设施提升市民出行体验。列车上设置了智慧信息屏,不仅显示了到站、下一站等基本信息,还增加了本车站步梯、扶梯、卫生间、母婴室及出站口等信息,正向引导乘客,节省出站时间。屏幕标注各出站口周边主要建筑物信息,各公交站点位置、线路、车辆到站信息,为乘客换乘公交提供便利。

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在每个车站非付费区设置了 2-3 间便民用房,在重点车站内设置智能机器人,在全线卫生间增设热水、洗手液、纸巾等物品,设置智慧公厕系统平台,为乘客查找空闲厕所厕位提供便利。

“人文”

人文:一站一故事 6座主题车站各具风格

打造人文特色地铁站。地铁5号线车站的装修风格除了延续大连地铁既有线路简洁明快的装修风格外,还在6座车站设计了独特风格的人文主题车站,分别是虎滩公园站的“滨海魅影”、青云街站的“廉洁主题”、劳动公园站的“都市园林”、青泥洼桥站的“炫彩商路”、大连站的“见证百年”、梭鱼湾站的“滨海之窗”。

5号线车隔以及票价信息

地铁5号线列车每天后关5:30~22:00发车,虎滩新区6:00~22:30发车,早高峰最小间隔4.5分钟,晚高峰最小间隔7.5分钟,平峰10分钟,单程40分钟左右。

票价采用按里程分段计价方式,6公里以内(含6公里)2元/人次。以1元为票价增加单位,以“6、6、8、8、10、10、15、15……”为晋级里程,即0-6公里2元、6-12公里3元、12-18公里4元、18-26公里5元、26-34公里6元,34-44公里7元,44-54公里8元,54公里以上部分,票价每增加1元可乘坐里程15公里。

【四川】四川全部171座铁索桥年内升级公路桥

近日,随着第一片箱梁缓缓吊装,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镇西河村铁索桥改公路桥进入上部施工。这座全长127米的公路桥是当地跨度最长、规模最大的铁索桥改公路桥,预计5月底前全面完工。届时,北川4座铁索桥改公路桥将全面完成,10余个建制村、万余名群众将告别“摇摇晃晃”摸索过河的历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四川不少临河乡村自发修建铁索桥,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已经难以保障出行安全。2021年以来,四川累计投入5.26亿元,计划将全省171座农村铁索桥“升级”为公路桥,今年将全部完成改造任务。截至去年年底,已完成了100座桥梁建设。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农建处处长任启东介绍,针对剩余71个改造项目,交通运输部门将依托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平台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并成立协调服务工作组,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不仅是铁索桥改公路桥,今年四川最后一批建设难度较大的渡口改公路桥也将全部完工,其中泸州白沙长江大桥正在收尾,广元最大的渡改桥项目——摆宴坝嘉陵江大桥等也在加速合龙。此外,四川年内还将新建1万公里农村公路以及1000公里产业路、旅游路,全面服务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贵州】贵州:万桥飞架高速出平原

眼下,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大桥两座主塔耸立在峡谷两岸,施工电梯贴着桥塔缓缓上升,工人们有序配合,施工进度稳步推进。该桥是六(枝)安(龙)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之一,主桥为跨径1420米的钢桁梁悬索桥,桥面距水面625米,建成后将超越杭瑞高速公路北盘江大桥,成为世界第一高桥。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隧道锚施工。一条轨道能同时满足出渣车和挖机、湿喷、孔钻等机械设备安全进出要求,有效缩短隧道建设工期。”贵州公路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六安七标项目负责人王朝国介绍,虽然花江峡谷大桥的隧道锚设计是目前山区同类型桥梁中施工难度最大的,但桥梁建设技术的创新让项目施工不断提速。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交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桥梁建设刷新世界纪录的速度,反映出贵州交通高质量发展成色的亮度。目前,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8300公里,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西南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形成;桥梁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全省拥有各类桥梁3万余座,实现了从“地无三里平”到“高速平原”的历史性转变。

技术攻关提高建设效率

黔路通畅,离不开桥连山谷。2016年12月,横跨云贵两省的杭瑞高速公路北盘江大桥建成通车。巍巍青山间,橙色的桥面格外壮美,曾有国外网友在观看大桥视频后留言:“中国用超级工程证明自己。”

北盘江两岸地势陡峭、气象灾害频发,加之峡谷地形狭窄,大桥设计、施工难度可想而知。“两岸索塔坐落于悬崖边,主梁架设成为最大难点。”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杭瑞高速公路北盘江大桥设计团队负责人彭运动说。

关键时刻,团队创造性地提出边跨钢桁梁顶推与索塔同步施工、边跨钢梁就位后主跨采用桥面吊机拼装的方法。该施工方法在斜拉桥建设中首次应用,不仅能够降低施工风险、有效缩短工期,而且对桥下水域无污染、对岸坡稳定性无影响。

除了技术攻关提高效率,施工建设更是争分夺秒。2021年3月通车的兴义环城高速公路峰林大桥,是我国山区第一座大跨径钢混叠合梁悬索桥。大桥地形地质复杂,施工技术难度大。“当时大桥正处于上构主缆施工的关键期,建设团队春节是在工地度过的。”2020年春节的坚守画面,让曾担任峰林大桥项目副经理的杨旭记忆犹新。

路桥连网画出经济圈

连接毕节黔西市与织金县的六冲河大桥搭建起了便捷的通道,两地行车距离由108公里缩减至35公里。站在桥上眺望,不远处就是著名的织金洞风景名胜区,便利的交通让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在贵阳清镇市与毕节黔西市交界处,贵黔高速公路鸭池河大桥高耸云端。2016年大桥通车后,贵阳至黔西的车程从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50分钟。大桥之下,乌江百里画廊倒影沉碧,桥与山水相融,引来众多游客打卡。来自乌蒙山区的农特产品也顺着发展快车道驶向更广阔的市场。

北盘江上,世界高桥不止一座。桥为点、路为线,画出一个个潜力无限的经济圈,不仅让天堑变通途,更铺就了当地群众的致富路。如今,贵州薏芝坊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薏仁米“坐”上物流公司的货车发往全国,产值也从千万元跃升上亿元。

路桥连网,人行畅通,货行天下。六盘水抵母河特大桥上,车流不断。贵州安润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货物经过该桥顺畅驶入杭瑞高速公路运至四川、重庆等地。“以前,从峡谷这边到另一边,差不多要半天时间。2015年12月大桥建成后,不到1分钟就可以驶过峡谷。”该公司总经理张泽勇说。

今天的贵州,一马平川,大道向前。一座座桥梁加快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多的地区进入“高速时代”。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点,助力当地融入更广大的经济圈,加速发展、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