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上海天津山东云南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3-03-13 | 来源:天津港集团、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上海】上海市海区桥梁助航标志“换新装”

正如陆地上的交通信号灯一样,海上交通也需要特殊的标志,如单向或双向通航标志、通航桥孔左侧或右侧标志指引船舶安全通过水上大桥,这些标志就是桥上的助航标志。近日,上海市海区桥梁桥梁助航标志全部完成了更新改造和效能验收,涉及东海大桥、G40长江大桥、杨浦大桥、南浦大桥、卢浦大桥、徐浦大桥、闵浦大桥、闵浦二桥、闵浦三桥共9座桥梁。

此次更新所依据的《中国海区可航行水域桥梁助航标志》(GB24418-2020)于2020年修订并发布,是目前最新的桥梁助航标志标准,这也是上海市首次依照该标准实施更新。

9座大桥桥梁助航标志使用年限较长,其中现有版本最旧的东海大桥的助航标志距今时长已达15年,存在与最新国家标准不统一、夜间灯光不清晰等问题,可能导致船舶错误理解或混淆标志。这将导致船舶通过桥梁时偏离航道,进而可能导致其碰撞桥墩,或因水深不足而搁浅。为解决上述问题,在中交上航局勘察设研公司作为新国标的修订单位之一,承接此次桥梁助航标志升级改造的设计任务。

为把好工程质量关,踏勘团队采用水陆并进、全域覆盖的方式,分批次对各工程桥梁的助航标志的结构、标位、显形、发光等情况进行现场查勘,调研各工程现有的桥梁助航标志和日常维护情况,包括现有标志的尺寸、螺丝钉数量和位置、锈蚀情况等。团队根据所获数据,对每座桥梁展开针对性设计工作,以不同的标志版式、尺寸、灯器适配不同的桥梁结构、通航条件。

项目团队更新了76个桥梁助航标志,使之符合最新国家标准和现有通航情况,为船舶通过桥区水域时提供更加明显有效的导助航引导。

项目负责人、中交上航局勘察设研公司信息工程所导助航团队分管副所长李维运说:“我们将此次航标更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了可推广的桥梁助航标志更新工作模式,并将持续关注IALA标准动态,持续助力推进我国桥梁助航标志更新,使其与国际标准统一,为全国可通航海区桥梁的船舶通行保驾护航。”

【天津】天津这样打造世界级港口城市

春潮涌动,万象更新。渤海湾畔,千帆竞发。三月的阳光洒向大海,天津港码头巨轮缓缓靠泊,数十台智能水平运输车来往穿梭,这座百年大港正在经历蝶变新生,天津这座因港而长兴的城市也正在进行着一场港口与城市的融合之变。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天津如何把港口战略资源和“硬核”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关键之举是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这其中,港口做大做强是基础,港口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关键,浓厚的港口城市文化环境是支撑。

树立“大港口、大开放、大循环”理念,推动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相互支撑、整体发展,打造世界级港口城市,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豪情满怀间、踔厉奋发中,一个个新气象新变化扑面而来。

以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推动港产城融合

走进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眼前的全自动四绳轮胎吊场桥、电动集卡和远程操控岸桥密切配合,将集装箱安全快速运至码头前沿吊装到船舶上,满载货物巨轮将出海驶往大洋彼岸。与几年前相比,这里的智能化水平和装卸效率大幅提升,创下了多条国际远洋班轮航线作业效率新纪录。

头实现了一个泊位自动化作业,今年计划再改造13台岸桥、40台场桥,估计明年上半年就能实现整个码头从传统人工向全自动升级。”正在码头边指导岸桥自动化升级改造的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副总经理李强对记者说。

码头另一边,3台总装机容量15兆瓦的分散式风电机组正在架设着。设备投用后,这里将成为天津港又一“零碳码头”。

与此同时,在天津港北支航道另一侧,一台台七彩涂装的自动化轨道桥和岸桥巍然耸立。在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全流程无人自动化作业场区内,76台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往来穿梭,两座巨大的风力发电机组能够满足整个码头的清洁能源利用。

“2022年以来,随着5G、北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和现场作业加速融合应用,天津港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平均单桥效率提升20%以上,单日最高作业线开线量已达满线12条,不断释放作业能力。”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企业负责人杨荣说。

今年1月份,天津港实现首月生产“开门红”,完成货物吞吐量3996.78万吨,同比增长1.7%;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73.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2%。

正在参加今年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对记者说,“近年来,天津港还大力推进津冀港口协同发展,与环渤海12家港口共同发布联合服务倡议,强化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的经贸联系互动和生产要素流通,天津港将持续深化港区与‘津城’‘滨城’城区协同融合发展,促进港产城功能的有机融合,形成业态丰富、产业适配、要素集聚的港产城格局。”

全力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是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基点。在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上做出的探索,往往能催生技术的革新、业态的丰富、产业的适配。

对此,天津财经大学教授丛屹认为:“天津港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的建成使用,除了提升自身作业效率、减少排放之外,还为风电、光伏、新一代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等技术提供了应用场景。港口向智慧化、绿色化纵深方向发展,对相关技术的应用、新业态的产生,以及产业升级都具有示范性、引领性作用,有利于把港口优势进一步转化为高端制造、高端服务产业在国际上的领先优势,形成高端产业集群,提升天津的区域竞争力。”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提出这样的建议:“应进一步支持滨海新区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推动建立津冀组合港管理机构,优化区域集装箱、大宗散货物流运输布局,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并在举办航运类国际博览会等方面予以支持。”

同时,聚焦数字航道建设,全国政协委员、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秦斌表示,数字航道建设,作为水路交通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沿海港口的数字航道建设尚处于发展初期,与内河数字航道相比差距较大。对海港数字建设的规划,能够真正降低水运物流成本,提高效率。”秦斌说,“希望通过天津港的数字化升级,提高聚集效应,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吸引更多京企落户,来带动整个区域发展。”

港产叠加赋能 驱动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港”是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石,“产”是港口和城市发展的支撑。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35个国际化大都市中,有31个是以港兴市发展起来的。港口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聚焦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天津正于探索中按下“快进键”。

在天津经开区,经过多年建设,以南港石化产业为代表的临港产业已成集群化发展趋势。大港港区已建成码头泊位21个,2021年实现吞吐量超1300万吨,目前大港港区10万吨级主航道可实现全天通航,LNG船舶空载夜航也即将实现。

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前不久,中心渔港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成为我市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基地现已建成冷库库容93.8万立方米,聚集了中农批、优合、骏和实业、中渔置业、海世盛通等13家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涉及冷冻储藏、食品加工、国际贸易、分拨配送等多个领域;

由港而生,依产而兴,经过31年快速发展的天津港保税区也已形成“三区两港”的空间布局,管理空港、临港、海港三个片区,坐拥天津港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海空两港口岸资源。形成了“4+2+3”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和以现代服务业和贸易业为主要支撑的高端服务业聚集区。

在东疆综保区,依托港口优势和产业先发优势,2022年,这里实现中欧班列常态化高质量发展,累计发运58列。全国首个自贸区内综保区外保税维修项目、全市首单保税艺术品展示拍卖以及矿产品保税展示交易业务落地,中储陆通分类监管、兴东进境粮食和植物种苗监管场地等资质顺利获批,智慧综保区启动建设,东疆连续两年荣列全国“双A”综保区。

东疆综合保税区第2000架融资租赁飞机

为实现区港联动、高效协同,东疆与天津港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发布“支持天津港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三年行动计划”。2月17日,河北区与天津港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天津市首个“港产城融合政务服务专窗”落户河北区政务服务中心。  

专窗的设立让河北区以及京冀企业更加便捷地使用天津港的服务资源,实现市区企业港口业务“就近办”。同时,也为天津港拓展业务开辟了新的通道,助力天津港由“通道经济”向“港口经济”转变,有效强化港产城合作联动。

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群芳争春”。港产城融合发展积蓄的合力,正如利刃破竹般释放出“聚变效应”,让港、产、城多层次融合发展。促进港产城功能有机融合、相互赋能、良性互动的要素已“万事俱备”。

“未来,滨海新区还将针对优化完善港口设施平台、港口产业支撑、港城空间布局、港口营商环境等方面,部署重点任务,重点推进石油化工、海工装备、保税维修、跨境电商、邮轮旅游、融资租赁、冷链物流、品牌会展等港口产业发展,建设港口兴旺、经济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滨海新区发改委副主任王光军说。

宜居宜业 打造深度融合世界级港口城市

1月中旬,“滨城”核心区“于响”片区开展高质量推介,发展方向之一便是打造航运服务聚集区,形成产业邻里,支持设立特色航运金融机构。几天后,天津港保税区海港城市更新项目获全国推广,盘活海港区域6.5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存量资产,推动老旧项目更新迭代。

在轨道交通B1线金临道站施工现场,记者看到车站整个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指着线路图,滨海新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副主任张照宾说:“根据已批复建设规划,滨海新区范围内建设B1、Z4、Z2三条线路,其中Z4线2024年通车,B1、Z2线2025年通车。至‘十四五’末,三条线路将与地铁9号线初步形成以‘两横两纵’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公共交通体系,成为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动脉。”

在天津港周边,集疏港交通关键节点也在逐一打通。津石高速滨海新区段、塘承高速滨海新区段等去年通车,优化了“南进南出、北进北出”疏港体系。“目前,天津港集疏运货运专用通道、西中环跨海河桥等工程正加紧建设,年内启动汉南路改建工程,并谋划储备一批集疏港交通关键节点打通项目。”滨海新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乔柏林说。

聚集“城”的要素,补齐“城”的短板,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提速,“津城”“滨城”交通将更加便利,双城间的产业协作将更加密切。

王光军说,为与天津市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方案做好衔接,滨海新区提炼出港口核心功能、支撑产业、外延环境3个港口经济发展层次,重点推进港航基础产业等9个链条、海工装备等4个临港共生产业和全域旅游等3个依存产业发展,形成前港、中产、后城的产业集聚发展及职住平衡空间布局。

依港口聚资源,依资源兴产业,依产业兴城市。在天津这片充满激情与希望的热土上,百里港湾风景如画,产业集聚“群贤毕至”,幸福城市温润人心。港产城融合发展赋予了天津更加丰富、深厚的内涵。

站在新起点,整装再出发。一座港产城融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初露峥嵘,一幅令人憧憬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山东】山东省首部《游艇码头工程质量检验规程》通过专家终审

3月9日,山东省游艇码头建设领域首个地方标准《游艇码头工程质量检验规程》顺利通过专家评审。会议邀请海防工程设计研究院、青岛港(集团)港务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等部门9位专家参与评审。

经过为期一天的讨论和质询,专家组认为,《游艇码头工程质量检验规程》植根于青岛市游艇码头工程建设实际,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了游艇码头工程质量安全检验方面的标准,脉络清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方法科学,为全面加快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建设,推进游艇码头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指导,一致同意通过验收评审。

《游艇码头工程质量检验规程》的制定出台将有效填补山东省游艇码头工程质量检验方面地方标准的空白,为破解游艇码头项目“交工难、验收难”的痛点堵点问题提供有力支撑。下一步,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建设中心将根据专家意见,加快推进规程的编制完善,争取早发布、早实施、早见效。

【云南】交旅融合,“绘”出流动的风景线

打卡滇西旅游第一站、驰骋卡丁车赛场、观看漂移表演,品尝特色小吃、逛摩登市集、体验非遗手作,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歌舞表演、聆听滇西抗战故事……2023年3月9日至10日,第六届中国旅游交通大会在昆明举办,百余位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各省(市)交通主管单位、企业负责人等与会代表深入云南交投集团读书铺服务区,沉浸式感受云南交投集团全面落实交通强国建设,推进交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成效。

近年来,云南交投集团围绕绿美交通建设,持续探索交旅融合发展,打造了思小高速、大丽高速、怒江美丽公路等一批绿色交通示范项目,打造了读书铺、潞江坝、小沙坝等一批旅游主题服务区,用高速公路将景区串珠成链,建设景区化、特色化、数字化、智慧化的服务区,开发个性化、多样化的交旅融合新业态新产品,促进交通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交旅融合“绘”出的流动风景线逐步释放出了辐射带动发展的乘数效应。

通起来 高速激活景区发展

交通是交旅融合发展的基础。从1996年云南第一条高速公路通车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总里程已经达到10300公里,跃居全国第2位。云南交投集团累计建成高速公路6180公里,覆盖全省“七出省、五出境”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是云南全域旅游发展的大动脉,基本串联起了全省各地精品旅游资源,为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禄丰世界恐龙谷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恐龙化石最丰富、最完整、最古老、最原始的地区之一,是中国恐龙的原乡。景区地处昆楚高速公路旁,若从昆明出发,车程仅需1小时,快速直达“世界恐龙谷”景区。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是北回归线上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态景观和生物资源宝库,以奇特景观和珍贵动植物每年吸引千万游客。思小高速公路从公园边缘经过并设有出口,方便游客实现“快进慢游”体验。那柯里古镇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有着保存较为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昆磨高速那柯里停车区紧邻古镇,采用栈道连通,让游客能够从上下行两边的停车区步行进入古镇,不但解决了景区的交通通达和宣传推广问题,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和村民脱贫致富。像这样经高速公路就能直通的景区还有很多,例如昆明石林风景区、文山普者黑、西双版纳野象谷,大理高速连接大理、丽江两个世界风景名胜地,穿梭在洱海之滨。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云南交投集团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云南省开展大滇西环线交旅融合发展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持续推进“旅游+”和“+旅游”创新发展,持续推动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和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致力于构建全域旅游交通体系,实施绿美交通三年行动,发挥交通先行作用,促进绿美相融,路景相融,完善“快进慢游”交通服务体系,主动适应旅游市场消费需求升级趋势。通过融入沿线城镇化发展、研究解决高速公路“开口子”问题,逐步试点城市周边服务站点的半开放式经营模式,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与地方服务设施融合发展,以城市形象、政府形象、企业形象为标准进行改造升级,突出地方文化旅游展览、特色产品展示、招商引资服务等功能,赋予服务区城市窗口功能,打造高速路上的城市会客厅。以全域旅游规划为引领,在各地州景区对应的高速公路出口附近服务区设置游客服务中心,提供旅游咨询、旅游购物、自驾营地、信息发布、交旅衔接、旅游出行规划等服务,方便行业主管部门、旅行社、景区的旅游接待工作,为自驾游客的房车停泊和路上生活提供保障,打造高速路上的游客接待中心。随着景区与服务区合作联动不断加强,不仅在景观设计上尽量协调统一,有些地方还实现了二者间互通互联,并在服务区里还增设旅游咨询、门票销售、游客接驳等服务设施,成为旅游景区的前端接待区。畅通的高速激活了景区的发展,交通运输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多样化。

美起来 道路本身就是风景

“按照安全、生态、舒适、宜人、特色的要求,聚焦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四化同步’,业态、神态、形态、生态‘四态兼具’,颜值、品质、特质、价值‘四质融合’的目标,科学统筹经营范围内绿美高速公路建设,引领打造生物多样、季相明显、功能完善的绿美廊道,形成畅通、安全、舒适、绿色、美丽的绿美高速公路,助推云南省交旅融合深度发展。”云南交投集团总经理潘正军在第六届中国旅游交通大会主旨发言时如是说。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也是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云南交投集团始终把绿色作为发展的底色、把生态作为最大的潜力和优势,把“在规划设计阶段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在施工建设阶段最小程度地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运营管理阶段最大限度地恢复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交通建设理念落地执行,用心用情用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全力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通过打造绿色公路、建设美丽公路、建设路域生物多样性科普示范园等一系列措施,融合生态旅游发展,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擦亮发展底色。小磨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被交通运输部列入首批“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麻昭高速公路被交通运输部列入全国首批“绿色公路建设试点项目”“绿色低碳公路主题性试点项目”;武易高速公路被交通运输部列入“绿色公路建设第二批典型示范工程项目”;小沙坝服务区被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潞江坝被评定为AAA级旅游景区、思小高速公路被评定为AA级景区。

2019年底,长达288公里的怒江美丽公路建成通车,从泸水市六库镇到贡山县丙中洛镇的路段焕然一新,曾经险象环生的沿江公路摇身一变,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以小沙坝服务区为起点,沿着绿道,或漫步或骑行,可尽享怒江“美丽公路”带来的便利交通和全新服务。绿道慢行骑行系统融入住宿、自行车租赁、快慢线转换停车场、探险支线指引系统、沙滩栈道等内容,联动周边景区景点、遗址遗迹、传统村落,为游客提供多种体验方式。近年来,云南交投集团还聚焦资源加速绿美交通设施建设,完成了昆大丽、昆磨1075公里美丽公路示范路建设,在两条示范路沿线重点打造了306个绿化景观带,完成了12个苗圃基地建设。对沿线64个服务区进行改造提升和怒江美丽公路服务区建设,并以突出“特色、主题”为主,植入“服务区+景区”“服务区+营地”模式,全面提升服务区景观及设施。积极在高速公路沿线设置观景台、民族文化雕塑、文化景观、文化展馆等基础设施,进一步规范旅游标志标牌,充分体现云南人文特征及旅游特色。云南交投集团正在用实际行动让人们体验到“不是只有景点才叫风景, 路本身就是最美的风景”。

亮起来 服务区也能当网红

云南交投集团成功打造“云南有个景区叫服务区”品牌,读书铺、小沙坝、恐龙山、拉市海、母鸡山等众多服务区陆续成为网红打卡地。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不仅大理、丽江、西双版纳人气爆棚,高速公路服务区里也是人山人海。节日期间进高速公路服务区车辆达到245.4万辆次。安楚高速上的恐龙山服务区,恐龙主题特色鲜明,购物场景新奇有趣,让人仿佛置身侏罗纪公园一般,成为了高速公路上的娱乐购物“天堂”。

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云南交投集团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地域风情、民族元素,强调场地功能、空间层次、色彩搭配和旅客舒适度,构建四季有景、四季有花、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结合充电站、LNG、分布式光伏电站等绿色能源的布局和应用,弘扬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美价值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服务区经营发展的绿色主基调。结合所在地特有的历史、民俗等文化要素,通过景观和活动营造特色文化氛围,增强网红打卡吸引力,如体现恐龙遗迹历史文化的恐龙山服务区、展示云南公路文化和滇西抗战历史的潞江坝服务区等。结合不同地域的建筑特点,设计建造体现地方民俗文化特征的建筑外形和结构,形成一个服务区一个特色,如拉市海服务区在建筑与景观上融合了丽江东巴文化元素,芒市服务区、景洪服务区融合了傣族特色元素等。在旅游设施和服务方面,根据不同定位和主题,设置多样化的“吃、住、行、游、购、娱、学”服务产品,引入具有地方特色或符合区域资源特征的商业业态,打造一系列具备交通保障、文化体验、休闲度假、购物消费等旅游综合功能的服务区,在大滇西旅游环线上打造出一批新兴网红服务区。

链起来 深入挖掘服务区价值

新楚大高速上的牟定服务区是一个集彝族特色、文旅风格、网红潮玩、时尚餐饮、商业购物为一体的创新型服务区。结合服务区文旅功能和楚雄民俗商贸特色,发展出了火把广场、童享乐园、临空栈道、房车露营、果树园林、商业购物中心等多个特色区域。商业购物中心特设网红打卡直播区、彝州八县两市特产专区等新业态,并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当地居民表演地方特色活动“左脚舞”,烘托民族节日气氛和商业氛围。近年来,云南交投集团以高质量文旅业态深挖通道经济商业价值,牟定服务区、云南驿服务区、小沙坝服务区等一批“样板”,就是以“服务区+”模式为引擎,推进旅游商业发展。构建由旅游接待、景区互通、自驾营地、半山酒店、文创产品、精准扶贫、美食体验、民族文化、休闲娱乐、绿美生态等多种服务功能构成的旅游商业体系,发展交旅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新零售,让游客在高速上就能够游遍云南、吃遍云南、玩遍云南。

近年来,云南交投集团持续深入推进技术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创新、价值创新,深挖服务区潜在价值,持续优化产业投入。如今,服务区智慧情报板、智慧停车诱导、无感加油、扫码充电、扫码淋浴、自助购物、刷脸入住服务区酒店、全天自动巡游招手即停的无人售货车等服务逐一实现,现代科技为旅客带来了无尽的快捷和愉悦。云南交投集团还聚焦市场需求,充分应用互联网、数字化前沿技术,为旅客打造方便快捷、体验一流的智慧服务区,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并培育各类交易“窗口”功能,加大路域信息资源和智慧媒体开发。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云南高速通等APP及各大互联网平台,展示服务区位置、服务项目、运行状态、视频直播等信息,通过手机订购相关服务。不断探索会员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融媒+节点+会员+企业+主体”模式创新发展,推动数字化交互营销网络建设,积极拓展城市窗口、网红IP、品牌联名、新媒体产品矩阵等数字化业务,在线下与线上业态融合的过程中发展会员经济。

聚起来 绿美通道经济激发新动能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云南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也是云南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重要平台。面对新机遇,尤需抢抓奋进。云南交投集团立足自身、关注区域、放眼全局,在全国首次提出了绿美通道经济概念,把培育和发展绿美通道经济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交投集团的重要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以绿美通道经济激发交旅融合新动能。

绿美通道经济,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以集团“四化同步、四态兼具、四质融合”绿美价值理念为引领,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绿美云南建设为依托,以大通道为纽带,以强化通道资源高效高质转化及系统构建“通道+”经济模式为核心,把通道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与全省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等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也是促进交旅融合发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云南交投集团将重点打造绿美路域经济、绿美路衍经济、跨境走廊经济、数实融合经济、绿美品牌经济等五种经济形态。

打造串点成线的绿美路域经济。依托已经建成运营的高速公路等绿美通道设施,最大限度挖掘自身的资源潜在价值,提升资源利用率、提高资源收益。重点在提升绿美通道形象、做优存量通道资源、做强增量通道资源、做实通道物流物贸产业上下功夫。比如提高沿线可利用土地的使用效率,积极谋划服务区等区域形成“城市客厅”“服务区+”等新业态,打造多业态商业综合体,有序布局光伏、氢能及储能等绿色能源项目等等。

打造串线成面的绿美路衍经济。通过综合交通投资建设主业联结通道内外,云南交投集团将拓展交旅融合、通道物流、能源材料、服务区+、智慧交通、乡村振兴产业等经济发展空间,进行平台化、协同化集聚和供需匹配,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最大化。比如围绕读书铺服务区、小沙坝服务区、恐龙山服务区、丽江观光小火车等标志性经营项目,进一步挖掘带动更多标志性经营项目,系统布局特色路衍经济。

打造畅通内外的跨境走廊经济。云南拥有4000多公里边境线,是中国最美丽、最多彩的省份之一,与同样文化多元、旅游资源丰富的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云南交投集团将以沿边城市、口岸、园区、物流等为依托,通过跨境、跨地区融合集聚产业、资源、信息、客货流等要素开展合作。比如在昆曼国际大通道关键节点导入通道产业的基础上,争取国家支持植入展示两国文化旅游经贸交流的有关平台等,逐步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推动境外文旅业态与国内园区合作,打造跨境合作廊道。

打造开放共享的数实融合经济。未来,云南交投集团将大力推动“数字+实体”“数智+通道”融合发展,加快交通、文旅与数字融合发展,构建一批数字化高速公路、智慧服务区等。加大路域信息资源和智慧媒体开发,积极拓展城市窗口型、IP 网红特色、品牌合作、“交易+新媒体”等融媒业务。

打造形神兼备的绿美品牌经济。南交投集团将汇集发展要素,培育项目集群,塑造“四化同步、四态兼具、四质融合”品牌形象,打造自己的品牌经济。以数实融合新业态为抓手,依托服务区等各类经营实体,联合金融、保险等机构,联合新能源车主会员等其他会员体系,在线下与线上业态融合的过程中发展会员经济,不断形成新的盈利模式。

交旅融合发展,路景比翼齐飞。近年来,云南交投集团在交旅融合方面探索实践不断,并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面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形势,集团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3815”战略发展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壮大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的战略部署,以集团“十四五”及中长期战略规划和“11222”工作体系为发展思路,做强做大做优绿美通道经济,持续推进交旅融合发展,实现交通强国,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