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江苏山东河北四川新疆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3-03-02 |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江苏】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在江苏南京组织召开重点省市物流提质增效降本现场会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降低物流成本的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张江波副司长2月24日在江苏南京主持召开重点省市物流提质增效降本现场会,河北、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以及有关行业专家共40余人参加会议。在座谈交流环节,相关省市发展改革委系统介绍了本地区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工作进展情况,交流分享了有关经验做法,并围绕物流用地难、信息共享难等突出问题提出措施建议。有关行业专家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对深入推动物流提质增效降本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重点任务等提出意见建议。在现场调研环节,参会同志赴南京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南京汇通达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福佑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国邮政国际货邮综合核心口岸、江苏益丰医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实地了解物流提质增效降本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会议认为,党的二十大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对降低物流成本作出明确部署,既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物流降成本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对深入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成本水平总体保持稳步下降,但受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影响,物流降成本工作仍任重道远。一些已出台的物流减税降费政策效果正在逐渐减退,降成本空间已相对有限,对此迫切需要各有关方面通力合作,巩固物流减税降费成果,并将提高现代物流发展质量、增进物流运行效率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更高程度、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推动制度性、结构性、管理性、技术性降成本,打造物流降成本升级版。
会议强调,各地要合理学习借鉴其他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取长补短、互学互鉴。同时,对标《“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的物流降成本目标,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产业结构特点、优势基础条件等,突出重点、开拓思路、创新举措,推出一批重大政策,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开展一批重大行动,扎实推动本地区物流降成本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按照2023年一季度经济形势调研有关工作安排,现场会前,张江波副司长带队在苏州、常州、南京等地开展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和物流保通保畅专题调研,实地赴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斯坦德机器人(昆山)有限公司、天众物流中心、常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奔牛港务集团等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并组织专题座谈会,听取省内15家物流、供应链企业意见建议。
【山东】山东全国率先出台“两高”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办法
【2023年是碳达峰碳中和从规划到落地实施的第一年,然而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路径无论是低碳技术升级还是高碳产业改造,最终都需要钱来解决问题。钱从哪来?一方面需要通过政府政策资金支持,一方面需要市场的正向反馈,都是需要金融工具来实现。碳金融就是帮助企业实现降碳增效的金融支持工具,是企业在降碳增效过程中的正向收益,可帮助企业在降碳增效过程中减少成本和扩大收益。只有更早布局更早应用碳金融的企业,才能在碳中和时代站稳自己的位置,得到更大的回报收益。】
3月1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管言明介绍,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两高”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办法,目前省生态环境厅已完成9个“两高”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方案审核,替代源落实后可减少碳排放量212.27万吨。以上消息是记者从当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管言明在发言中表示,目前山东省是全国唯一出台“两高”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办法的省份。山东省实行碳排放指标收储调剂,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2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指标收储调剂管理办法(试行)》,对通过产能转移、企业关停转产、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核电替代化石能源等途径减少的“两高”建设项目碳排放量进行收储和调剂,明确了收储比例、使用范围、调剂程序等相关要求。通过实行碳排放指标收储调剂,解决了部分重大项目碳排放替代指标存在缺口,产能跨市整合转移造成项目转出地与转入地碳排放指标供需不平衡、难匹配等问题。
同时,山东省将积极构建碳普惠体系,建立低碳行为正向引导机制。加快转变公众生活方式,引导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碳普惠体系建设,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节能减排。
推动大型活动规范、有序开展碳中和。山东省明确了大型活动碳中和的总体要求、实施范围、实施流程和保障措施等内容。大型活动组织方可通过购买碳配额、碳信用,或省内新建林业、海洋项目产生的碳汇量等方式抵消大型活动实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下一步工作中,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将强化碳排放管控,倒逼“两高”企业转型升级,动员全民参与节能减排降碳。
在“两高”企业层面上,严把新上项目碳排放关。严格落实“两高”项目碳排放减量替代工作要求,实行碳排放指标收储调剂,盘活存量碳排放指标,推动国家和省布局重大项目顺利落地,确保“两高”行业碳排放总量只减不增。
在社会公众层面上,加快推进省级碳普惠平台建设。建立个人碳账户,构建制度标准和方法学体系,鼓励碳普惠项目开发,拓宽碳普惠减排量消纳渠道,确保低碳行为量化转换,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减排的积极性。
【河北】雄安自动驾驶智能网联巴士将纳入城市公交系统
图为航拍智能网联巴士
2月28日能够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巴士正在河北雄安新区容东片区进行道路测试,即将纳入该片区的城市公交系统。
近日,在雄安的智能网联巴士901线始发站定安公交站,中新网记者登上智能网联巴士001号车,开始了一趟“智能”之旅。
智能网联巴士在外观上与普通公交车差别并不大,只是红灰相间的车身更具“科技感”。
在智能网联巴士内部,车内电子显示屏不仅能显示公交线路信息,还可播放视频供乘客休闲娱乐
走进巴士内部,一个个小细节显得尤为贴心。商务软包的座椅,提升了乘客的舒适度;车内电子显示屏不仅能显示公交线路信息,还能播放视频供乘客休闲娱乐;应用了调光膜技术的车窗,则会根据乘客需求调节透光性。此外,车内还配备了小型冰箱、共享雨伞等便民设施。
智能网联巴士讲解员谢颖称,该巴士配备了6个激光雷达、5个毫米波雷达、16个超声波雷达,同时,车身周围设置了12个高清摄像头、1个组合导航,可实现车辆周边240米范围内的环境感知,这些设备共同组成了车辆的“眼睛”。
“由这些设备收集的周边路况信息会传输到车辆的计算单元,也就是车辆的‘大脑’中,车辆会依据这些信息进行自动驾驶。”谢颖说。
据介绍,未来,智能网联巴士的运行将和容东片区的数字道路结合,利用数字道路设置的感知设备把路况信息传输给车辆,相当于让车辆拥有“上帝视角”,方圆几公里的道路交通信息均可“一目了然”。
当日,智能网联巴士从定安公交站启动,沿着容东片区内的公路行驶,行驶速度约每小时25公里,不但能识别红绿灯、道路提示牌和车道标线,更能自动做出跟车、超车、停车、变道等动作。
能够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巴士正在河北雄安新区容东片区进行道路测试
“悦享雄安”智能网联巴士项目品牌宣传负责人寇天昊称,智能网联巴士遇行人和障碍物会自动提前20米减速,并能在障碍物突然闯入时实现2米内紧急刹车。进出公交站也是和传统公交一样,车辆依次进站。当站内车辆较多时,会自动在离公交站最近的安全位置停下,让乘客下车。
据寇天昊介绍,目前的道路测试旨在为智能网联巴士正式纳入容东片区城市公交系统做准备。按照计划,近期将有3条智能网联公交示范线路投入运营,与传统公交车一起为市民提供出行服务。
寇天昊说,悦享雄安科技有限公司已经进驻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并即将落地首批研发制造产线,未来更多的智能车辆将应用到雄安的各个智能场景中。
河北雄安新区数字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李煜表示,在雄安,除了智能网联巴士,无人零售车、无人物流车、无人清扫车、无人巡逻车等多种无人车将驶进雄安新区社区,涉及各个民生领域,让市民切身体会到数字城市建设成果。
【四川】蜀道·高德行业版应用产品发布 人工智能与公路交通联合攻关
本报讯2月24日,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公路交通系统全息感知与数字孪生技术及应用示范”启动仪式暨蜀道·高德行业版App产品发布仪式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该项目由交通运输部推荐,蜀道投资集团牵头,联合四川数字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等10家单位共同申报,是四川省属企业承担的首个科技部重大课题,也是“人工智能+公路交通”首次跨界联合攻关,研发周期3年。
全局协调所有交通要素
蜀道智慧交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勇介绍,此次发布的蜀道·高德行业版App是全息感知与数字孪生技术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智慧的路服务普通的车首次落地实践,是国内首个将智慧高速公路数据与车机导航融合的应用,也是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实践成果的初步展现。
此前,蜀道投资集团打造的国内第一条全线覆盖车路协同智慧高速公路——成宜高速公路,可对异常停车、大雾天气等交通异常事件进行识别和智能决策,并通过情报板、路侧雾灯等精准发布路况信息,实现全量、全天候、全程的精准感知,有力支撑了交通强国建设试点。
“近年来,自动驾驶的发展引起了新一轮的智慧交通产业革命。不同于国外主导的单车智能,车路协同是在单车智能的基础上,融合了我国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优势,让车、路、云实现互联互通,全局协调所有交通要素,是更具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阿里云副总裁、交通物流行业线总经理张磊表示。
享受超视距感知服务
蜀道·高德行业版App的发布,意味着经过成宜高速公路充分验证的车路协同技术已具备规模化应用落地的条件,未来将向全国公路推广复制。“与一般的导航相比,蜀道·高德行业版App可充分调用‘路端智能’,把更清晰的路面状况投射到导航界面上。面对雨雪雾等恶劣天气以及驾车视线受到遮挡等情况,用户通过手机即可享受到车路协同提供的超视距感知服务,显著提升行车安全性。”周勇介绍。
结合智慧高速公路的感知能力、北斗卫星的高精度定位信号、高德SDK高精导航核心能力,蜀道·高德行业版App可为通行车辆提供自身传感器无法实现的视角。
“蜀道·高德行业版App能让司乘人员更精准地感知周边车辆运行情况,提前驶入最优车道,并提供更安全的超视距和车道级预警信息。”蜀道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勇表示,将积极推动交通网、通信网、能源网、运输网、服务网创新融合,促进产业链、生态链、服务链高效闭环,深入研究挖掘“交通+”和“+交通”相关延伸产业,面向公众提供精准的高速公路驾乘服务,打造安全、安心、高效、绿色的数智化高速公路。
【新疆】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 多式联运壮大外贸信业态
日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多式联运中心集货库区,随处可见整齐码放的集装箱。一台正面吊运起重机伸出“巨手”,将集装箱轻放到货车上。出口处,拉运集装箱的货车排队等待出区。
新疆联汇通达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阚剑华介绍,借助多式联运中心平台强大的集拼集运组织功能,3年来公司业务每年增长20%至30%。“疆内、国内货物在多式联运中心能一站式完成‘公对空’‘公对公’‘公转铁’等多种运输方式转换,效率高、成本低、辐射面广,公司业务拓展很快。”阚剑华说。
得益于多式联运中心软硬件项目建设的推进,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运输组织持续优化、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助力联汇通达等一批企业快速发展。2022年,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累计开行中欧(中亚)班列1165列,较上年增长16.5%,公路出口货物量创5年新高。
“今年,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将进一步优化物流服务,发挥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示范作用,重点打造辐射中亚、欧洲及跨‘两海’的班列线路,加快推进中吉乌公铁联运建设。”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吴晓娇介绍。
此外,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还将与海关、铁路等单位协同探索适合陆港区发展的便利化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壮大外贸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实现外贸持续增长释放动能。新疆国际陆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重点推进功能性基础设施及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基础配套、信息化改造提升等项目建设,初步计划投资项目9个,年度投资约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