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江苏广东湖北云南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3-02-14 | 来源:云南日报、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江苏】江苏力争2030年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达峰

近日,经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同意,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江苏省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力争2030年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达峰。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交通运输需求的持续增长,交通运输领域实现碳达峰面临着巨大挑战。《方案》提出,到2025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2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5%左右;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营运交通工具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

为实现阶段性目标,《方案》确定了六项重点任务,包含19项具体举措。针对江苏高度城镇化的发展特点,《方案》对绿色出行作出了详细的规划部署,提出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能力,发展慢行交通和共享交通,到2025年,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全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不含S线)约1000公里。

《方案》提出,积极创建一批近零碳交通示范项目,力争在2025年前完成3个近零碳港口、3个近零碳服务区和8个近零碳枢纽场站的创建工作。

【广东】深圳道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首条海底隧道今年贯通

新年伊始,深圳滨河大道车流不息,地底30多米深处,一座约6层楼高的盾构机正开动刀盘,掘进超3.6公里的地底隧道,目前进度已超70%,这里正打造一座深圳东西部的双层通道——春风隧道。深圳湾畔,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综合改造工程现场有序推进,深圳在此探索全省首个地下城市交通综合体,地下布局规划五线六站超总枢纽。

从春天出发,一刻也不能耽误!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紧紧围绕深圳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与全市各部门各区协同,按照完工一批、新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前期一批“四个一批”计划,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投产、保续建、促新开、增固投,为深圳高质量发展作出交通贡献。

“南环”路网新速度:春风隧道掘进超70%

走进春风隧道深处,轰鸣声越加响亮,这是“春风号”泥水平衡盾构机在地底岩层掘进的声音。

这台国内直径最大盾构机推力2.4万吨,相当于长征五号的24倍;总装机功率达1.1万千瓦时,相当于复兴号高铁。“春风号”平均每天掘进4米,最快时一天掘进12米,目前掘进里程超2532米,工程完成进度超70%。“这是深圳首条’单洞双层’的盾构法机动车隧道,对丰富和完善先行示范区地下工程建设技术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春风隧道项目负责人说。

畅通湾区、城市宜居,向地下要空间和效率,地底掘进拓出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一路春风”。项目建成后,罗湖春风路段交通通行能力能够提升一倍左右。同时,春风隧道与滨海大道、滨河大道、上步路高架、春风路高架、沿河南路构成“南环”快速路系统,对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深圳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助老城区“换新颜”,同样位于罗湖的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正在推进,这条地下互通立交西起布心路,在深圳水库下游穿越东湖公园,在塘排山下与东部过境高速公路主线隧道相接。其中,莲塘分岔隧道是亚洲最大跨度隧道。目前项目沿河北路和爱国路地面改造已通车,8.12千米隧道全部贯通。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加强罗湖东部区域与深圳东部区域路网联系。

滨海复合新空间:超总基地打造“立体交通会客厅”

深圳南山,滨海大道超级总部基地吊塔林立,未来大批创新企业入驻,片区预计平均每日汇聚150万人次客流。前瞻规划下,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综合改造工程在此有序推进,探索全省首个地下城市交通综合体。布局规划五线六站超总枢纽,穗莞深城际超级总部站、地下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和市政隧道汇聚。一个世界级滨海复合新空间即将诞生,地上滨海大道变成中央绿轴,成为城市、交通、景观环境深度融合的绿色前沿探索,为超大城市新片区发展新模式先行探路。

前沿技术深度应用于深圳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钢筋配送中心,基于工业4.0理念,实现钢筋加工配送管理优化、节约材料、质量追溯,保障工程高质量建设。在前海片区,妈湾跨海通道建设现场,海底掘进正在进行,未来它连接起前海与宝安,面向世界的窗口,连海兴湾。

这是深圳首条跨海交通工程,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海底盾构工程。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的盾构段单洞长超过2000米,2台直径为15.53米泥水平衡式盾构机分别从前海和大铲湾段始发井相向始发,下穿前海湾。“本月底,项目右线盾构隧道预计实现贯通,力争今年隧道全面贯通。项目部在工程建设中,采用北斗定位、BIM 5D、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对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全面感知,同时结合院士工作站等资源优势,为交通项目建设创新创优奠定基础。”妈湾跨海通道项目负责人说。

以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交通综合改造工程、妈湾跨海通道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强国”示范工程,探索在地下和水下立体交通体系打造方面的前沿实践,成为我国新基建和传统基建融合的标志性工程。

“拼”出新立交群:桥梁预制装配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

在深圳前海和南山的交界处,庞大的城市交通体系正在完善,成为进出前海的“大门户”。

去年9月,随着桂庙路快速化改造(一期)工程顺利完工,桂庙路东行和西行隧道双向开通,前海至南山、福田新增一条快速通道, 5分钟可从前海中心区抵达滨海超级总部基地,15分钟可达福田中心区,有效促进前海合作区建设发展,提升南山高新园片区交通环境。

在前海、宝安和南山交汇处,新城立交是南坪快速与宝安大道的衔接点。为完善新城立交互联互通功能,新城立交完善工程已完成80%,未来新建12条匝道总长约7.46公里,完善深南大道、北环大道、宝安大道、南坪快速以及前海桂湾一路之间的快速转换,形成新的立交群。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片区,交通项目建设面临多重挑战,既要减少施工对现况交通的影响,又要建设高品质交通设施。新城立交探索大规模应用桥梁预制装配技术,装配率达85%,在城市立交建设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湖北】武汉首条公交过生日获赠礼物

2月10日,武汉首条公交线路1路迎来了开线94周年。热心乘客赠送庆生礼物,在现场动情讲述与1路公交的渊源。

1路公交双墩站调度室内,“70后”老乘客郑亮带来一个扬子江牌WG661车辆模型,1路线长邹少雄代表线路接受了捐赠的车模。郑亮介绍,这款车是16米的铰接车模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在1路上线运营。

“这款车型车辆长,容纳乘客多,当年大大缓解了市民乘车难的问题。近10年时间,1路沿线很多乘客乘坐这款车上下班,市民对它有着深厚感情。”郑亮说,自己小学、中学时代就是乘坐1路的这款车型上下学。

去年底,喜欢网淘的郑亮在网上发现了这款车模,他一眼认出是1路的老车型,当即购买下来,花费10天对车模上的线路号和车牌照号等局部标识进行手工改动,改成了武汉公交1路的模样。

64岁的老乘客胡全志说,自己30年来一直乘坐1路。从没有空调到冬暖夏凉的空调车,再到现在的新能源车,乘坐感受越来越舒适。他回忆,有些老年乘客行动不便,线路司机会第一时间起身号召乘客让座;遇到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对路线不熟悉的老年人,公交司机熟记线路周边公交线路走向、4条地铁线路的换乘方式以及7个医院、13所中小学学校对应的站点,乘客咨询下车站点时能一口答出。

现在的1路由建设大道双墩驶向芦沟桥路胜利街,线路全长12.75公里,途经中山大道、解放大道等武汉市最繁华的路段。


【云南】今年昆明拟完成综合交通投资380亿元

2月13日,记者从昆明市政府召开的全市综合交通重点项目推介会上获悉,2023年,昆明市将实施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拟完成综合交通投资380亿元,跑出综合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加速度”。

“十三五”期间

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3005亿元

被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被列为公交都市示范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近年来,昆明市综合交通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各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已基本构建。“十三五”期间,昆明市累计完成综合交通投资3005亿元,较“十二五”增长56%。

公路方面,“十三五”以来,昆明市先后建成昆明绕城高速公路外环线(东南段)、功山至东川高速、昆明至倘甸高速等18条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里程704公里;正在加快推进昆明(福德立交)至宜良、曲靖(三宝)至昆明清水(昆明段)等高速公路建设。截至目前,昆明市公路里程达22487公里,公路网密度达107.08,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249公里,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国省干线为基础、县乡道为支撑,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环线+射线”公路网结构,实现城际双高化、县县高速化、乡乡油路化、村村都硬化、组组通达化的“五化”目标。

航空领域方面,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显著增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转场运营,年旅客吞吐量最高达4808万人次,航线总条数396条,通航城市191个,南亚东南亚通航点达45个,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全国并向国际延伸的航空网络,逐步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连接亚欧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

铁路方面,昆明连通能力不断增强,境内有5条高(快)速铁路、4条普速铁路和1条米轨,运营里程850公里;昆明南站(高铁站)建成运营,沪昆(云南段)、云桂(云南段)、昆明枢纽改造、昆玉、昆明枢纽东南环5条高铁开通,渝昆高铁、昆明铁路枢纽西客站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正逐步构筑以昆明为中心的“八出省、五出境”铁路运输大通道。

水运方面,昆明实现快速科学发展,共有航道约225公里、渡口5个、码头停靠点14个、登记船舶417艘,基本构建以“一江(金沙江)一湖(滇池)一轴(盘龙江)”为核心、其他库湖区为补充的航运体系。

公共交通方面,昆明开通运行轨道1、2号线首期工程,以及1号线支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一期和二期等6条地铁线路,总运营里程165.85公里,车站103座,最高日客运量达97万人次;运行城市公交线路达291条,建制村通班车率达100%;基本建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都市公交体系。

到2025年

基本形成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

2023年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昆明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综合交通投资要完成380亿元任务,并明确要求加快推进长水机场改扩建,渝昆高铁、昆明铁路枢纽西客站,地铁1号线西北延、地铁2号线二期,福宜、三清、长龙高速公路,东川港、乌东德翻坝转运设施项目等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轨道交通第三轮建设规划获批实施。

“十四五”期间,昆明市交通运输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要求,以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铁路枢纽、国际航空港和公路网络中心,品质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公交都市为目标,着力聚焦补短板、聚力提效能,围绕“五大目标”,实施“十大工程”,开展“三大行动”。

“五大目标”指基础设施立体互联、运输服务品质一流、绿色交通循环低碳、智能交通信息融合、安全应急保障有力。计划到2025年,昆明基本形成通达全球、辐射区域、面向全国的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初步对接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滇中111公共出行圈”;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综合运输服务品质明显改善,基本建成开放、绿色、智能、安全、公平、先进的综合交通体系;综合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十大工程”指构筑高质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至滇中各个方向3条高速通达,滇中高速环线全面闭合,更加密切滇中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在滇中城市群形成“5446——五环四纵四横六联络”的运输大通道布局;建设全域畅达的公路网,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500公里;构建快速通达的铁路网;形成功能完善的水运网;强化高效通达的航空网;实现管道服务的网络化;建立衔接便利的道路网;打造便捷高效的轨道网,启动6号线三期、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工程;推进全域一体的公交网;搭建智慧安全的服务网。

“三大行动”为交通缓堵行动,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供给,建立更强大的公交服务体系;货运畅通行动,形成“市场成规模、道路成网络、通行高效率”的城市货运交通系统;枢纽衔接行动,改善综合交通枢纽换乘体验,加强枢纽内部信息共享,完善交通导向,让枢纽内部换乘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