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江苏浙江广西海南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3-02-07 |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江苏】张家港港:数字引领浪潮 智慧点亮未来

在江苏省张家港港务集团(简称张家港港)码头作业现场,各货种船舶高效靠离、门机列队作业、流动机械在码头堆场间有序穿梭。

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到“科技”与“创新”,并要求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正推动着张家港港向着自动化、数字化、无人化升级迈进,奏响了智慧港口建设“交响曲”。

“当前传统港口已经站在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依靠传统的资源要素驱动势必面临‘天花板’,同时粗放的港口装卸业态如何适应当前就业的新形势、如何满足员工对收入和美好生活的新向往,都是我们老港口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必须破解的难题。”谈及转型原因,张家港港务集团董事长詹新望对记者说到。

为此,张家港港敏锐把握智慧港口发展趋势,不等不靠、先行先试,率先开启智慧港口建设的生动实践,摸索出了一套传统散杂货码头转型升级的有效解决方案。

2016年,张家港港通过自主研发,率先上线了全国首套“港口要素系统(PORTS系统)”。通过该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掌握张家港港3353米岸线上16个万吨级以上泊位的生产情况。

张家港港生产业务部部长黄英凯介绍,PORTS系统的投用实现了船舶、人员、设备等港口生产要素的可视化、全定位、能追溯、可监管的管理模式,让散杂货码头生产管理高度信息化、智能化,引领港口生产管理实现由“模糊定性”向“准确定量”的历史性变革。

在此基础上,张家港港充分挖掘港口数据源内在联系和深层价值,通过建立“港口大数据系统(PDS系统)”实现了港口运营管理各类数据的“一次录入、全程共享”以及所有数据报表的“自动采集、自动汇总、自动生成”,推动了港口的数智决策。

及时的数据与精准的分析,带来的是港口数字红利。

在数智支持下,张家港港生产指标连年高位运行,从近三年看:2020年吞吐量完成6597万吨,同比增长4%;2021年吞吐量完成7368万吨,同比增长12%;2022年,在整体经济低迷下行、区域疫情直接冲击下,完成吞吐量仍接近历史最好成绩,持续保持高位运营状态。

尝到了智慧发展“甜头”的同时,张家港港也收获了多项荣誉:2017年,PORTS系统成功获评中国港口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在交通运输部公布的交通运输行业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的12个项目中,PORTS系统成功入选。随着近几年PORTS系统、PDS系统要素功能的不断集成和完善,张家港港已提前达成“十四五”时期智慧港口发展三大标志之一——基本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港口综合系统。

智慧变革引领“港口蝶变”

2020年4月6日,由张家港港开发的全国港口首套“粉尘监测与智能控制系统”投入运行,引领散货码头堆场粉尘控制的智慧变革。

“码头堆场上安装喷淋系统基本是全国各个散货码头的标配,但绝大多数都是人工操作启停,这种系统不仅操作起来耗时耗力,而且‘漫灌式’的喷淋极大影响货运质量和现场业态。”张家港港码头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原来的喷淋系统时不由发出感叹。“现在我们上线的‘粉尘监测与智能控制系统’,通过运用‘云监测+智能算法+自学习’技术路径和智能控制平台,实现了‘粉尘浓度云监测、精准锁定起尘点、喷淋启停全智能’三大智能创新,从根本上智慧解决了散货码头粉尘控制难题,在整个港口业界引起广泛反响,各地同行都来我们这里参观学习。”工作人员介绍时说。

这是张家港港全面加快智慧港口建设,开启“港口蝶变”新未来的重要举措。同时,该港直面港口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率先提出了“蝶变五化”的智慧转型具体路径。

记者了解到,“蝶变五化”是张家港港数智港口建设“智慧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门机操作自动化、流程无人化、理货远程化、单证电子化和监控智能化”。

“基于多年港口创新实践的积淀,融合前沿新兴信息技术,通过一年多时间的攻关,在几乎没有先行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张家港港知难而上、破冰前行,一年单点突破、两年多点覆盖、五年蝶变目标两年全面收官,提前三年初步建成传统散货码头全流程自动化无人化系统,‘港口蝶变’真正化愿景为真实。”詹新望介绍时说,到2022年年末,张家港港已经全面初步建成传统散货码头全流程自动化无人化系统,真正让码头工人从前方一线撤到后方办公室,实现“码头蓝领”到“港口白领”的本质转变。

与“智慧操作”并行的还有“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两个板块。

智慧管理方面,张家港港计划在现有港口要素系统(PORTS系统)和港口大数据系统(PDS系统)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数字化转型2.0版本。届时,将彻底改变港口凭借经验管理的传统模式,实现生产管理由“可知可见”转向“预知预见”的智慧决策,真正推进港口由“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本质转变。

智慧服务方面,张家港港致力从“口岸、客户、员工”三个层面,以港口生产管理为核心对港口生态圈、服务供应链、企业平台化的各类信息进行感知、传递、归纳、整合、分析,打造港口“一条龙、一点通”式智慧服务和智慧生态体系。

数转智改激发创新热情

踏上张家港港码头一隅,大轮梯口防疫消杀研制了新平台,电焊气瓶“穿”上了新防装,地磅天线乔迁了“新家”;登上门机,驻车机构升级了“一键启停”新配置,供电系统实现了新优化,物料回收加装了新装置……一处处“新花样”,正是张家港港职工微创新的重要成果。

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成为港口发展重要趋势和核心驱动力的背景下,张家港港深度把握“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化”新浪潮,积极鼓励职工以拓荒牛的气魄进行科技攻关,以创新驱动发展,以智慧赋能未来。一时间,员工科技创新热情高涨,创新氛围浓厚。

“李祥创新工作室”是张家港港致力于科技创新而培树的典型代表。该工作室成立于2019年,由交通运输部2020年感动交通年度人物、省属企业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交通技术能手、江苏省最美交通人李祥领衔,共有成员7名。工作室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各项科技攻关,参与科技攻关课题48项、荣获中国港口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完成港机设备三维零件库,PLC编程、平面设计、CAE仿真技术教程库和素材库,为港口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搭建了专业化平台。

2021年12月31日,在张家港市总工会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李祥创新工作室”正式被授牌为“张家港市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是继获评“张家港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后又一殊荣。

在张家港港,像李祥这样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职工还有很多。其中,黄强继2020年荣膺“全国劳动模范”后,2021年再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2022年“五一”前夕,他带领的黄强组也荣获了“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6月,他光荣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这些先进典型、杰出代表,从侧面展示了集团广大员工专业敬业、实干笃行的基因,更是港务集团永续经营、基业长青的希望。据介绍,张家港港已连续15年参评中国港口科技进步奖。连续15年获奖,成为长江港口的唯一。

谈到港口未来的发展,詹新望动情地介绍到,接下来,张家港港将继续以“港口蝶变”为目标,大力开展数转智改工作,以过硬的业绩成效、丰硕的科创成果,推动港口可持续高质量现代化发展,全力建设“员工自豪、业界瞩目、社会尊重”的一流港口!

【浙江】浙江2027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强港 十大标志性项目总投资约4876亿元

日前,浙江省加快实施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工程动员部署会在宁波市召开。浙江省省长王浩主持会议并强调,实施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工程是推动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奋进“两个先行”的内在要求,要锚定“2027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强港”总目标,全面增强港口核心竞争力、聚合支撑力、辐射带动力,推动宁波舟山港由大到强,成为全球重要港航物流中心、战略资源配置中心和现代航运服务基地。

王浩指出,世界一流强港中的“一流”包括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强港”指港口物流强、航运服务强、经济辐射带动强、资源配置强,是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宁波舟山港是“龙头”,同时牵动着各设区市以及多个部门和单位,联动国内和世界,需要久久为功。

浙江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具有资源禀赋优势、地理区位优势、功能齐全优势、经济腹地优势、战略叠加优势。王浩表示,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以更大力度、更快速度、更高标准、更过硬措施,全面实施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工程;加快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在泊位建设、深水航道锚地建设和智慧绿色安全上持续用力,锻造一流强港“硬核”力量的强大支撑;健全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连接外部骨干通道,畅通内部“毛细血管”,拓展一流强港腹地范围;深化推进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发展,加快嘉兴全球航空物流枢纽、长三角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金华)等重大项目建设,构筑开放互通、一体高效、绿色智能的“四港”联动发展格局;大力推进港产融合、港贸融合、港城融合,以港兴产、以港兴贸、以港兴城,推动宁波舟山共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王浩强调,各地各部门必须大抓项目,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把今后5年的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推动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用;强化专班运作、责任落实、要素保障和督导服务,坚持谋实事、做实功、求实效,切实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浙江省副省长张家胜作动员部署,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暨军民、杭州市市长姚高员、宁波市市长汤飞帆出席会议。浙江省政府与相关设区市、省级单位签订责任书。

为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省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工程(2023—2027年)实施方案》,立足“小切口大牵引”重点突破口,浙江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谋划提出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十大标志性项目和十项牵引性改革。十大标志性项目涵盖铁、公、水、空各领域,包括25个支撑性项目,总投资约4876亿元,十项牵引性改革聚焦强化统筹、一体监管、产业创新等方面,包括30条具体措施。

【广西】广西加快提升进港铁路覆盖率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印发《广西港口集疏运铁路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简称《方案》),明确到2025年,北部湾港重点港区进港铁路覆盖率达75%,内河港口进港铁路覆盖率达36.4%,初步解决港口水铁联运“最后一公里”问题。

广西将强化疏港铁路支线能力,重点加强北部湾港铁山港区、贵港港中心港区及来宾港铁路支线建设;畅通水铁联运“最后一公里”,加快主要港口作业区、港口物流园区、临港企业进港铁路专用线建设,推动“最后一公里”铁路专用线深入覆盖港口腹地;提高货运站点效能,进一步完善港口货运站点布局,增强港口后方集疏运点线配套能力,提高港口铁路运转效率。

《方案》明确了铁路支线和专用线项目实施主体及建设模式,要求加快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强化监督检查,为实现铁路和水运优势互补,全力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海南】海南千亿元公路项目变更投资建设业主

近日,经海南省政府同意,省交通运输厅将总投资达1459亿元的公路建设项目投资建设业主变更为省交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海南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两家省属国企。这是海南省交通项目建设史上一次重要改革,省交通运输厅以创建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搭建和营造公开、公正、公平、充分竞争的公路工程建设市场,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公路工程建设。

过去,海南省公路工程项目业主单位为省交通运输厅,省交通运输厅再根据项目情况授权委托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和省公路管理局作为业主。从项目前期设计规划、项目招标、建设再到最后的验收,几乎都由上述两家单位主导,而省交通运输厅则全程参与行业监管和项目建设,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样的管理机制在推动海南公路建设的同时,也存在着廉政风险,腐败问题严重影响海南省交通运输行业的政治生态。

2022年,在海南省纪委监委指导下,海南省交通运输厅深入开展以案促改,不断查找和堵塞制度漏洞,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完善公路工程项目招投标办法》等规章制度,全力加强项目建设监管,克服人才短缺,力争又好又快把每个项目建设成高质量的廉洁工程。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认真贯彻中央纪委、省纪委相关会议精神,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借鉴全国经验,探索建立“行业主管部门+技术监督评审机构+市场主体+项目”机制,将“十四五”期间海南高速公路及附属设施项目业主由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变更为省交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国省道项目业主则由省公路管理局变更为海南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改革后的新模式有利于加快推进海南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顺利完成国企三年改革行动计划,支持省属国企做大做强。此举也有利于海南省交通运输厅专心做好“裁判员”,履行行业管理职责,省交通工程建设局、省公路管理局则做好技术保障和审核工作,切实打造好人民满意的廉洁工程、放心工程。

根据《海南省“十四五”交通运输(公路水路)发展规划》,全省待开工省级公路工程项目达63个,总投资1459亿元,今后3年年均投资达486亿元。目前,海南交通建设史上首条引进社会资本建设的公路工程——海南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大三亚扩容工程PPP项目已获省政府批复,即将进入招投标程序,标志着海南交通已初步构建起规范多元化公路工程管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