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广东湖南广西四川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2-12-13 | 来源:[互联网]
【广东】广东出台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办法 重点区域制定疏堵方案 提高通行能力
《广东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已经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近日起正式施行。《管理办法》针对高速公路拥堵治理、联网收费管理、服务区服务质量、车辆救援等运营管理实际需求,明确了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各参与方的职责,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
截至2021年年底,广东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042公里,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通车里程和车流量的快速增长,给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管理办法》提出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应针对高速公路容易拥堵的路段、特长隧道、特大桥梁、互通立交、收费站、服务区等重点区域,制定相应的疏堵方案,并适时调整;对容易拥堵的重点区域采取信息指引、车流疏导和按照规定程序实施改造扩容等措施,提高车辆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管理办法》明确,除自然灾害、恶劣气象条件、重大交通事故,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外,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不得关闭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
根据《管理办法》,广东将推广电子不停车收费,电子不停车收费车道出现无法正常收费等特殊情况时,收费站工作人员应当使用移动收费终端及时处理,或者将车辆引导至收费广场处理,保证收费站的通行秩序。
服务区管理方面,《管理办法》鼓励高速公路服务区结合旅游休闲、农副产品推广、物流客运等拓展丰富服务内容,根据交通量增长等情况逐步提供购物、餐饮、住宿、汽车维修等服务。
《管理办法》明确,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建立车辆救援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按照规定在高速公路沿线统一设置救援点,根据需要提供相应的工作场地等,为救援服务车辆快速通行提供便利条件。高速公路使用者可以选择社会救援机构实施救助,并承担救助过程中的相应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指定救援机构,不得妨碍和阻止当事人选择的救援机构实施救助。
【湖南】湖南发布碳达峰施工图 打造“3+5”环长株潭城市群交通网
日前,湖南省政府印发《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将重点开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交通运输绿色低碳等“碳达峰十大行动”。“十四五”期,湖南新增公交车辆将全部采用新能源及清洁能源,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力争年均增长15%左右,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50%。
根据《方案》,湖南将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加快推广电动汽车、氢能汽车、液化天然气船舶等新能源运输工具;全面推进货运车辆标准化、厢式化、轻量化,促进燃油客货运交通智能化;加快1000吨级及以上泊位岸电设施配套建设。
在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方面,湖南将大力发展以铁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充分利用岳阳港、长沙港、常德港等港口区位优势,实现与集装箱“水上巴士”无缝对接,提升集装箱铁水联运比例;积极推动长沙、岳阳、衡阳、郴州、怀化等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构建以长株潭都市圈为中心的“3+5”环长株潭城市群城际交通网;推动超、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客运体系,深化以“市区、城乡、村镇”为基本框架的全域公交体系建设。
湖南还将开展绿色公路和绿色港口项目建设,推进充(换)电设施、配套电网、加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服务区充(换)电设施全覆盖;推广智能网联主动式公交优先系统,提升智能驾驶产业化应用水平。
【广西】世界在建最大跨度高铁无砟轨道斜拉桥合龙
日前,由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投资建设,中铁广州工程局承建的世界最大跨径时速350公里无砟轨道高速铁路斜拉桥——南玉铁路百合郁江特大桥顺利合龙,为全线顺利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建设取得新突破。
百合郁江特大桥主桥是南玉铁路重点控制性工程,位于广西南宁市横州百合镇附近,主桥正交跨越郁江300米辽阔江面,为双塔双索面钢-混凝土混合梁斜拉桥,全长612米,主桥设东西两座主塔,塔高146米,主塔为钻石状结构,具有截面尺寸大、锚固构件重等特点;桥梁主跨330米,为世界同期在建时速350公里无砟轨道高速铁路最大跨径斜拉桥。
面对地质岩溶发育、高塔施工难度大、大型浮吊进场困难、钢混结合段工艺复杂、大吨位钢箱梁安装线形要求高等不利因素,各参建单位严格执行各项施工规范及操作规程,持续优化施工方案,聚焦难点卡点,统筹谋划、精细管理,克难攻坚。
【四川】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正式挂牌 构建全产业链科研创新平台
▲揭牌仪式现场。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供图
12月12日,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正式挂牌入驻天府永兴实验室。这是全国第一家政府主导、企业联盟的专门致力于交通运输领域碳中和技术研发的研究中心。
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致力于凝聚交通领域优势学科力量,聚焦解决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围绕交通设计减碳、建设降碳、运营节碳三大研发方向开展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打造交通运输全产业链科研创新平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力量。
该中心按照“1+6+N”的模式组建,“1”是指四川省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科学研究院牵头,“6”是指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港航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长沙理工大学6家首批参建单位,“N”是指根据研发方向和产业应用在相关单位组建多个分布式研究平台。
在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上,该中心作为天府永兴实验室碳中和集成耦合研究部下属零碳交通研究中心的组成部分,实行科技厅宏观指导、交通运输厅行业指导、天府永兴实验室统筹管理、依托单位支撑运行的分级管理模式。
近年来,四川交通运输行业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研究制定《四川省交通运输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路径研究报告》,提出交通运输绿色低碳“五转”(油转电、旧转新、公转水[铁]、堵转畅、私转公)路径,明确了碳达峰路线图、时间表。同时,正在加快编制《四川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四川省公路水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为四川省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
四川交通运输行业大力推进交通运输行业低碳减排试点示范。建成攀枝花至大理高速公路“绿电自给”试点工程,是全国首个“交通全场景友好型”分布式光储项目,该工程年发电量可达422万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50吨。建成的雅康高速公路二郎山隧道“自备电源”项目是全国首例利用高速公路隧道消防余水落差势能发电的项目,年最高发电量可达385万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230吨。开展成渝高速资中停车区“换电重卡”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首条高速公路重卡换电走廊;开展成安渝高速简阳服务区加氢站建设,力争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示范加氢站点。发布全国首个交通基础设施施工设备充换电技术企业标准,在沿江高速等开展工程机械“油转电”试点,引入9类53台电动施工设备,在西香高速等项目推广应用“两机两车”(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混凝土罐车)电动设备,可实现减碳11.55万吨。建设泸州港、宜宾港“近零碳”港口,完成宜宾港志城作业区5G智慧港口一期工程(一标段)验收并正式上线试运行。四川省首艘LNG-柴油双燃料散货船“吉祥2022”成功下水,累计投运16艘新能源船舶。
目前,该中心已形成“经天路图”、胶结土(石)筑坝技术、高性能装饰混凝土、密梁式型钢组合桥梁、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交通工程施工设备油改电技术、智慧梁厂、隧道斜井引水发电绿色节能技术、隧道自然风节能设计技术、高速公路分布式光储“绿电自给”、内河梯级通航建筑物联合调度、“五网融合”产业发展13个关键技术和相关应用产品。
下一步,该中心将全面融入天府永兴实验室发展整体,并重点从“推动中心规范化运行、加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强成果宣传交流”等方面持续发力,力争至2025年形成一批全国领先的技术成果,产业应用取得明显效果,有力支撑四川省交通运输领域“双碳”工作。至2030年,力争成为全国零碳交通创新策源地,为四川省实现交通运输如期实现碳达峰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同时,将重点围绕“建设一个平台、开展一批研究、出台一批政策、打造一批试点”目标发力,即:建设一个能耗和碳排放统计监测平台;基于双碳控制的高原山区公路路线设计指标体系、公路建设“近零碳工地”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内河航运碳达峰与碳排放评价体系及战略路径等方面开展一批研究;在促进运输装备“油转电”、推动交通建设“旧转新”、运输方式“公转铁(水)”、公众出行“私转公”、交通状况“堵转畅”等方面研究出台一批政策;在成渝高速电(氢)走廊、多式联运、绿色货运配送城市、公交都市创建、“碳惠天府”绿色公益示范、零碳港口、零碳枢纽、近零碳工地等方面打造一批试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