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广东河北山东海南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2-12-05 | 来源:广东交通、中国交通新闻网等

【广东】深圳市出行最新政策来了!

朋友们,看过来~

《深圳市出行防疫政策》

又有新要求了

(12月5日更新)

01

离深、入深政策

离开深圳政策

离深须持有 48 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进入深圳政策

(一)高风险区来(返)深人员,实施“7天居家隔离”。

(1)抵深前(最迟抵深后24小时内)通过“深i您-自主申报”微信小程序或住所所在社区主动健康申报;

(2)第1、3、5、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3)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4)如不具备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条件,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二)低风险区来(返)深人员,实施“3天居家健康监测”。

(1)抵深前(最迟抵深后24小时内)通过“深i您-自主申报”微信小程序或住所所在社区主动健康申报;

(2)抵深后严格落实“落地检”及“三天三检”;

(3)居家健康监测期间不外出,如就医、核酸检测等情况必需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详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附件9《新冠肺炎疫情隔离医学观察和居家健康监测》有关要求)。

(三)除高、低风险区之外的所有外市来(返)深人员,实施“3天3检3不”。

(1)抵深前(最迟抵深后24小时内)通过“深i您-自主申报”微信小程序或住所所在社区主动健康申报;

(2)抵深后严格落实“落地检”及“三天三检三不”措施(居住地和工作地两点一线,不聚会、不聚餐、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出行交通政策

市内公共交通工具

12月3日起,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等市内交通工具,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绿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

民航

所有进站旅客落实三个100%(100%测温、100%健康码亮绿码通行、100%佩戴口罩)、扫场所码并亮码。

👉 注意:离深须持有 48 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铁路

所有进站旅客落实三个100%(100%测温、100%健康码亮绿码通行、100%佩戴口罩)、扫场所码并亮码。

国内高风险地区和有阳性病例报告的地区来深火车旅客,需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上车,同时接受落地核酸检测。

👉 注意:离深须持有 48 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公路

所有进站旅客落实三个100%(100%测温、100%健康码亮绿码通行、100%佩戴口罩)、扫场所码并亮码。暂停深圳往来高风险地区道路客运服务。

途经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区)级行政区的客运班线,严格执行“点对点”运输,不得在以上地区上下客;暂停受理始发、终到或者中途停靠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区)级行政区的包车备案业务。

👉 注意:离深须持有 48 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水路

所有进站旅客落实三个100%(100%测温、100%健康码亮绿码通行、100%佩戴口罩)、扫场所码并亮码。

邮轮母港湾区海上游航线、蛇口至香港机场航线、蛇口至珠海九洲港、横琴、澳门(外港、氹仔),机场码头至珠海九洲港等航线正常运营;

蛇口至中山、珠海海岛游,机场码头至中山等航线停航。

【河北】河北:首个无人值守收费站正式投入使用

近日,河北省首个无人值守收费站——石家庄西收费站正式上线试运行,标志着无人值守智能化收费站正式投入使用,为高速公路真正走向“无人化”提供了一整套高效解决方案。

这个收费机器人是一个蓝白相间的“大个头”,宽约1米、高约2米、厚约40厘米,矗立在收费岛亭处。司乘人员驶入收费岛亭进入感应区域后,显示屏上会显示出车辆识别信息,按下取卡按钮,拿到CPC卡,栏杆机便自动抬杆放行。在驶出收费岛亭时,可以将CPC卡放入回收卡槽,再通过移动支付扫码、领取发票,车辆即可驶出。

“与传统人工收费站相比,无人值守收费站缩短了通行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将现场收费员从传统收费亭中彻底解放出来,为广大司乘提供疏导、验货、验证等更多更人性化的现场服务。”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石家庄西无人值守收费站通行车道为6进8出,其中发卡机器人收费车道为2进2出。经测算,采用该模式后,每班次可节约3至4人,4个班次全年可节省人工成本约150万元。

【山东】黄河之上,又起新桥

1982年,国内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济南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不仅改变了黄河两岸群众的渡河方式,在济南城市交通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我国大跨度桥梁建设的里程碑。

眼下,黄河之上,又起新桥,再铸丰碑。

日前,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二环线西环段项目(简称山东高速济南大西环项目)黄河特大桥实现主桥钢箱梁合龙,标志着大桥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完成,为山东高速济南大西环项目部分路段今年年底提前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山东高速济南大西环项目全线关键控制性工程,黄河特大桥跨越黄河规划IV级航道,全长4627米,其中主桥(140+3×240+140)米,为目前国内最大规模四塔钢混组合梁部分斜拉桥。

黄河特大桥实现主桥钢箱梁合龙。

“黄河水位高、水流急、地质条件复杂,加之大桥钢板桩围堰、主墩承台施工工艺繁琐,工程施工周期长,安全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山东高速济南绕城西线公路有限公司(简称山东高速济南大西环项目公司)执行董事岳宏智介绍。

挑战!攻坚!要将美好的设计蓝图变为生动的现实结构,自2020年9月黄河特大桥开始施工的那一刻起,一场没有硝烟的建设攻坚战,就已经在滔滔黄河上打响。

创新为先首创梁底悬挂运梁技术

4月8日,春风和煦,随着一片重达111.1吨的钢箱梁梁段通过梁底悬挂运梁施工工艺安装完成,黄河特大桥建设现场传来一阵欢呼声。

这标志着由山东高速济南大西环项目首创的黄河特大桥梁底悬挂运梁技术成功应用,为黄河特大桥跨黄河区域钢箱梁安装提供了技术保障,对加快项目整体施工进度具有重要意义。

梁底悬挂运梁技术应用现场。

黄河特大桥涉水区域梁段均采用梁底悬挂运梁技术施工,包括梁底液压行走系统运输钢箱梁、三角形吊点转换系统进行吊具的吊点转换、桥面吊机起吊钢箱梁并定位拼装、三角形位移吊具回收。

“我们对比了目前跨黄河桥钢箱梁安装的3种典型施工工艺,计算发现应用梁底悬挂运梁技术施工可节省成本超718万元,节约工期10个月。”山东高速济南大西环项目公司副总经理路本升介绍。

回忆起项目建设初期,复杂地质环境给大桥建设带来的挑战,路本升皱起了眉头。由于大桥桥位不通航河道且钢箱梁不等高,常规的钢箱梁顶推法施工并不适用,如何在不通航河道运输及快速安装钢箱梁,成为大桥建设的“拦路虎”。

创新突破,势在必行。山东高速济南大西环项目公司成立了技术攻关领导小组,与参建单位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研发团队,并以“红色纽带品质西环”党建品牌为引领,设立“党员先锋岗”和“ 青年突击队”。同时,该公司多次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加强攻关,研发出梁底悬挂运梁技术,以及配套的机电液一体化智能运梁成套装备。“以机代人”,有效解决了非通航水域变截面钢箱梁安装施工技术难题,缩短了钢箱梁运输安装周期,降低了建设成本,提升了安装质量,实现钢箱梁运输安装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

该工艺属于国内外首次实施,是钢箱梁快速安装工艺的一大革新,开拓了宽浅河流、高深峡谷地带桥梁安装的新思路与新标准,有利于提高我国大跨径桥梁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助力提升标准化、绿色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管理水平。目前,该技术已成功申请专利18项、软件著作权3项。

项目研制的机电液一体化装备,也为同类型施工装备提供了可参考的设计标准和安全措施,对新工艺、新思路的探索和开发具有积极引导作用。

梁底悬挂运梁技术是山东高速济南大西环项目以创新为引领,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速、提效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一系列性能可靠、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在山东高速济南大西环项目竞相亮相,助力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

黄河特大桥位于岩溶区,溶洞较多,桩基施工难。针对这一问题,项目引进先进的全套管全回转钻机设备,进行岩溶区桩基施工,在保障桩基施工质量的同时,提高了施工速度。

5套滑移模架也投入到大桥建设中。滑移模架钢筋骨架整体吊装技术的应用,解决了钢筋绑扎(含内模安装)与混凝土浇注、养生,预应力张拉、滑移模架过孔等工序不能同步作业的难题,每跨施工周期可以缩短5至7天,提升工效约50%,也显著提升了梁体外观质量。

5套滑移模架投入大桥建设。

大桥桥面摊铺将采用三维激光摊铺机,该设备是在悬挂桁架振捣整平机基础上,安装三维激光系统、液压控制系统,能够准确设定双面坡度、标高,实时跟踪距离定位,同时靠液压系统自动调整高低,标高不再受轨道或防撞护栏高度偏差的影响,可以有效提升混凝土标高控制的精准度,实现整幅铺装。

绿色为底护好生态服务高质量发展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重大国家战略。

山东高速济南大西环项目公司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设计、施工等全工程周期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争创“跨越母亲河生态样板工程”。

黄河特大桥桥梁总长4627米,其中黄河河道宽度为3939米,工程以桥梁形式跨越黄河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跨越南水北调济平干渠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为减少工程建设对水源地保护区的生态影响,我们与项目设计单位联合环境专项评价单位,多次组织专家评估、论证,按照《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制定了黄河特大桥生态专项实施方案。”山东高速济南大西环项目公司大桥处处长解俊海介绍。

黄河特大桥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四塔钢混组合梁部分斜拉桥。

从选线、初步设计到施工图绘制各个环节,山东高速济南大西环项目公司始终把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在规划选线设计中,力求线路短捷、顺适通过黄河区域范围,把对黄河生态的扰动减少到最小。同时,注意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在避让不了的情况下,以桥梁形式跨越,并采用最高标准规格HA级护栏和布置防抛网来保护水体安全。

大跨径的桥梁布跨,也是有效减少桥梁基础影响生态、扰动环境的有力措施。黄河特大桥在设计过程中,创新采用了“核心箱+超大伸臂钢混组合梁”设计形式,减少了水中墩柱设置数量,有利于保护黄河河道原始生态,确保行洪安全。同时,“鱼骨”主梁体系也为200至300米大跨径钢桥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主桥的上部主梁选用超大悬臂构造,减少对桥下空间的遮挡,增加了通透性。

防治污染的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为防范危险化学品运输带来的环境风险,黄河特大桥设置了专用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并在桥梁两侧设置污水处理池,能够及时处理桥面径流,确保周围水源地饮用水安全。

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山东高速济南大西环项目公司不仅注重黄河流域沿线生态环境保护,还采取多项行之有效的手段,高效管理施工过程,让绿色基因植入项目管理全程,彰显绿色效益。

为做好扬尘防治和安全管控,黄河特大桥全桥范围采用围挡隔离;45号主塔安装风速仪来监测风速,遇五级及以上风时停止施工;便道采用混凝土硬化,44号、46号临河墩设置广场并硬化,每日清扫,洒水降尘。

固体废弃物管理细致到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垃圾,如油抹布、电焊头等,被收集存放至指定的堆放场所,并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协商后转移至最终收集处理地点。在车辆运输材料过程中,项目也采取了多项防散落措施,严禁撒漏。

大桥绿色“生长”,成为守护母亲河的忠诚战士。

质量为本开展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在黄河特大桥安全生产管控中心,映入眼帘的可视化大屏上,平列展示着多幅大桥施工现场画面。

“你看窗外,我们正对的是46号墩柱,墩柱对面是1号摄像机。点击1号摄像机,可视化大屏画面就切换放大到了46号墩的施工现场。”山东高速济南大西环项目五分部项目经理闫宁向记者演示黄河特大桥智慧可视化平台,“我们安装了4个摄像头,覆盖了主桥施工现场所有关键点位,可以实时查看施工进度、安全生产。”

“点击桥梁监测模块,通过传感器的监测信息反馈,可以看到实时斜拉索索力、控制断面应力应变、变形等信息,监控大桥建设全过程的结构内力和变形,确保桥梁施工安全。”闫宁说。

建一座大桥,树一座丰碑。质量安全始终是建设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的关键。

为提升质量安全管控水平,山东高速济南大西环项目充分发挥BIM全寿命周期信息集成优势,开展了BIM协同管理应用,搭建“信息系统”“BIM平台”“综合看板”三大板块,落实智控措施,建设智慧工地,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安全生产管控中心。

由于黄河特大桥施工组织复杂,项目开工初期就利用设计阶段的精细模型,通过模型分解功能,直观展示主梁及复杂节点的细节构造,为施工人员快速理解设计图纸、领悟设计意图,提供了便捷工具。

施工过程中,通过分解关键工序,以交互方式动态模拟各个阶段施工,既可以单独查看每个阶段的施工状态,也可以通过进度推演模拟整个建设过程,方便现场质量控制。施工进度也显而易见,进入施工进度场景可以看到,着色黄色部分是正在施工中的部位,通过比对施工计划和施工进度,可以及时预警,调度施工进度。

项目还定期开展无人机航飞,以俯瞰视角及时了解现场实际进度,同时航飞视频可以和BIM模型联动对比查看,获得身临其境的浏览体验,辅助进行远程项目管控。

施工计量的完成情况同步显示。通过计量分析可以查看计量进展的多种状态,以颜色预警方式及时显示计量异常部位,点击可以查看计量异常部位的质检资料,进行重点调度。

BIM技术为黄河特大桥质量安全管理保驾护航,其他行之有效的手段也为做好工程质量安全控制提供了强力支撑。

大桥钢箱梁拼接过程中应用了可调节支撑,该支撑主要由高差调节装置与多角度铰轴调节器组成,胎架支撑体系满足高度可调节,且角度多变,有利于提高现场组拼效率,保证钢箱梁拼装质量。

项目还自主研发了“小电狗”智慧临时用电监管平台。该平台通过手机App或监管中心操作,可以预警电气火灾,发现非法开关配电箱门、漏电等情况,并拥有远程分闸、工单线上派送、电量统计等多项功能。

此外,为了建立更高效的施工安全管控体系,项目还建立了专业的安全生产管控中心,中心下设实名制登记中心、医护体检中心、安全宣教中心、安全体验中心和综合体验馆。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金黄的主色调顺着河流铺展、绵延。山东高速济南大西环项目建设者正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斗志,以“勇创新、当先锋、比贡献”劳动竞赛为抓手,投身于建设攻坚战中,大干快干、苦干实干,迎接属于自己的丰收。

项目简介山东高速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二环线西环段项目由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是山东省高速公路网中“横二支线—济南绕城二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兼有京台高速公路济南西绕城并行线功能。项目全长约103.9公里,按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20公里,全线设特大桥2座、隧道3座,入选交通运输部首批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项目,被山东省交通运输厅评为高速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及“四新”技术运用工作经验示范项目。

其建设对完善山东省高速公路网布局、强化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海南】海南 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贸港

在海南省海口港集装箱码头,货轮有序停靠。今年前十个月,海南实现服务进出口总额282.63亿元,同比增长25.62%;服务贸易实现顺差,出口143.50亿元,同比增长115.19%,服务贸易规模稳步扩大。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生命线。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印发,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全力支持海南自贸港建设,制定海南自由贸易港相关的交通运输实施方案,打造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开放试验区、交通强国建设先行区。近年来,海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努力让海南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在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国际枢纽海港拓航线兴产业

近年来,海南交通运输部门加快推动建立更加开放的海运政策体系,加快建设“中国洋浦港”船籍港。持续深化与航运公司的合作,目前已登记注册“中国洋浦港”籍国际船舶32艘,总载重吨超492.4万吨,海南国际船舶总吨位历史性跃居全国第二,新增500余家航运相关企业落户洋浦,航运要素不断集聚。

海南积极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运输来往自由便利政策,推动政策修订调整工作,力争进一步扩大政策效应。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洋浦港由地区性重要港口提升为国际枢纽海港,为洋浦港建设航运枢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交通运输部的支持下,海南积极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成立工作专班驻京协调,全流程全周期推进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洋浦港区航道改扩建工程等重点港口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

目前,洋浦港已开通40条集装箱班轮航线,覆盖国内沿海主要港口,通达东南亚主要港口地区,辐射南太平洋、印度洋等地,运输来往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今年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44万标箱,同比增长31.29%。

同时,海南扎实推动儋洋一体化公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高标准推进环新英湾规划落地,梳理儋洋一体化22个公路项目的用地红线争取纳入国土空间规划。315省道白洋线西培农场至白马井段已开工建设,环新英湾旅游公路、洋浦疏港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加快推进

海南航权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航空客货运输发展势头良好。航空客运方面,海南今年着力推动海口—香港定期客运航线恢复,实现其自2020年因疫情停航后的“首航”;客运航线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基本覆盖,在疫情冲击下各项指标仍保持全国靠前水平。航空货运方面,2020年开通海口往返阿姆斯特丹等全货机航线;2021年开通海口—莫斯科、海口—巴黎等13条境外货运航线;今年克服疫情和国际形势影响,推动海口至莫斯科、新加坡、巴黎、悉尼、哈恩国际货运航线恢复并加密,开通三亚至深圳中转至国外货运航线。今年前十个月,全省主要机场今年旅客吞吐量达1773.61万人次,货物运输15.86万吨。

今年9月,交通运输部联合海关总署、国家铁路局以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政府印发了《进一步提升琼州海峡客滚运输服务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行动方案(2022—2024年)》,加快推动琼州海峡客滚运输高质量发展,推进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随着港口功能布局不断完善、航线航班增加优化,琼州海峡淡季航班间隔由原来的1.5小时加密至1小时,旺季航班间隔由原来的45分钟加密至30分钟,旅客进港登船时间、整体过海时间大幅缩短。

下一步,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完善琼州海峡水路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水上运输通道,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出行的安全感、舒适感和满意度,更好地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