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动态|北京浙江深圳四川交通资讯概要

时间:2022-11-28 | 来源:深圳交通、中国交通报

【北京】易华录:释放城市交通大数据价值

消费互联网作为开启数字化大时代的策源地,为全社会带来了“精准洞察、动态连接、高效协同、个性化服务”的转变,而交通世界运行的复杂程度远高于消费行为,照搬照抄互联网大数据的模式是不可行的。城市交通领域可从中获得借鉴,找到合适的数字化发展路径,用场景化、业务化的数据产品和服务,解决城市拥堵、交通安全方面的难题。

标识性多维度数据赋能交通业务场景

数字化发展可以从消费互联网这一开启数字化大时代的策源地中汲取相关经验。自带标识的、多维度的、时空连续的消费互联网数据相互融合拼接,能够清晰呈现消费者画像、产品画像及各环节关系,为产品营销、企业运营、风险控制提供智能化工具。

然而,交通领域运行的复杂程度远高于消费行为,且交通行业的数据与消费互联网数据相比呈现出较多差异。例如,多数交通行业数据融合在了业务系统中,系统与数据解耦较少,此外,成立不久的数据部门与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效率还不高。因此,交通领域需要加快找到合适的数字化发展路径,而非照搬照抄互联网大数据模式。

缓堵和安全始终是城市交通发展的两大核心主题,我们更关注在交通资源紧张、交通冲突多发、公众出行迫切的早晚高峰通勤常堵路段、医院和学校周边,如何缓解交通拥堵、如何为道路交通事故“减量控大”提供有效抓手。城市交通行业等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首先就是要借鉴对于全过程数据的收集、存储、治理、应用、交易(即“收—存—治—用—易”)的方法,用数据说话,解决行业自身问题。

围绕“收—存—治—用—易”满足数据服务新需求

交通大数据落地应用的关键就是把互联网的方法与交通数据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适合交通数据深度应用的发展道路。

首先是先易后难,场景化落地,要聚焦、打透、见实效。这就要将已有一定聚集度的数据打通,形成一定规模、维度的数据基础,然后聚焦具体场景,以标签化呈现数据业务价值,为业务部门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是急用先行,按需治理加工。要重视数据治理,未经治理、缺乏质量和安全保障的数据归集只是在增加成本。对于结构化数据的治理,要围绕高效支撑管控、服务和运营展开,而不止步于数据共享交换;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尤其是视频、照片等,由于其蕴含丰富的现实交通世界的运行特征,需要投入可灵活调度的AI解析平台,按需对数据治理加工。

自2016年以来,易华录瞄准“数据服务”方向,在智能交通领域,将自身对交通业务的深刻理解与政企数据的“收—存—治—用—易”能力相结合,努力发展成为社会可信的数据服务商。易华录依托超存云、数据治理工具和服务、数据资产管理平台,为各城市交管部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等提供数据服务。

在各地的应用实践中可以看出,数据中台的内涵和数据服务输出发生了显著变化。数据中台下沉了,交通数字化发展更加重视数据治理及业务标签构建的基本功。在数据服务输出方面,用户更喜欢自己上手,随时用自助建模工具构建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希望用数据说话,面向自己的辖区业务作出全面的交通分析报告。

对此,易华录在项目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组织方法、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和治理工具。通过完善的交通数据治理服务能力体系,提升规模化交通数据的质量和数据安全,在数据治理标准规范、数据治理方法与成果、实战业务模型的构建、用户画像的突出应用、视频AI应用等方面发力,支撑交通领域数字化转型。

其中,在数据治理方法上,采用的是自上向下场景驱动,以及自下向上数据探查的方式。比如,我们为北京的交通管理工作实现了数据与业务的解耦,从而为更多应用场景提供大数据技术服务。在用户画像的突出应用上,我们利用标识化时空数据为持续行为追踪和规律探查提供手段,构建重点车画像、重点企业画像、常堵路段画像、隐患路段画像、警员画像等,让问题、规律、需求与措施之间的匹配度不断清晰,让评判有依据、改进有方向。

此外,在视频AI应用方面,易华录在项目实践中形成了较丰富的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交通对象识别、交通事件识别和交通参数检测算法,并通过视图库与结构化交通数据平台有效融合,构成完整的交通数据资源。目前,已经成功落地80余种人、机动车、非机动车对象识别以及交通违法、交通参数检测等算法。

面向新发展阶段,数字化的应用将助力更好地实现交通供需的动态匹配,完善和创新交通服务出行、交通服务产业模式,从而提升交通安全和运行效率,助推实现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

【浙江】浙江305省道霞飞大桥完成首轮钢梁顶推

近日,浙江省交通集团下属浙江交工305省道第1合同段霞飞大桥主桥完成首轮钢梁顶推,标志着项目成功突破又一关键节点。

据悉,霞飞大桥主桥为跨径(68﹢148﹢68)米的双塔双索面空间缆索自锚式悬索桥,主梁为分离式双箱截面钢梁,采用先支架分节段拼装后顶推的施工方法,顶推重量达5000吨,最大悬挑35米,整个施工过程技术复杂、安全风险高、线形控制难度大。

为确保钢梁按照既定位置稳步向前,项目安排专人实时核查模拟数据并调整顶推姿态,监测顶推支墩及千斤顶反力,从而实现钢梁在结构顶升、顺桥向移动、横桥向调整过程中随时纠偏。同时,位移传感器测量油缸位移,压力传感器检测油缸载荷,并辅以人工测量验证,实现各个桥墩顶推系统同步推进。

【深圳】通车!深圳地铁进入“500公里时代”!近半个月来

每天都有小伙伴们

追在仙女的屁股后面问

“12号线什么时候开通啊”

“听说6号线支线本月开通,具体是哪天”

仙女今天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布

就是今天

👉12号线 & 6号线支线👈

同年同月同日生!

还有另一个好消息!

新线开通后

我市地铁线网部分区段

路径将进一步缩短

票价同步小幅下降

@南山、宝安、光明的小伙伴

下班就给我冲鸭!!!

01

12号线 & 6号线支线

新线初期运营方案正式出炉

11月28日,深圳地铁12号线与6号线支线开通初期运营,全线各站预计于上午10时58分正式对外载客运行。

下面,来到了大家最关心的话题,这两条线路运营时间跟运营间隔是怎么样的?

12号线

地铁12号线运营时段与既有线网基本保持一致——

# 首末班车发出时间

左炮台东站至海上田园东站双方向首班车 6:20 自两端站点发出,末班车为 23:00 发出。

# 运营间隔工作日早晚高峰行车间隔为 4 分钟,平峰期行车间隔为 8 分钟周末全天行车间隔为 8 分钟。

# 加开半程车

此外,为尽可能方便乘客出行,12号线双方向将于 23:00 后加开半程车,其中——左炮台东站发出的半程车终点站为黄田站;海上田园东站发出的半程车终点站工作日为海上世界站,周末为黄田站,最晚发车时间均为 23:32。

6号线支线

6号线支线工作日与周末施行同一运行图——

# 首末班车发出时间光明至深理工方向首班车 6:35 从光明站发出,反向首班车 6:27 从深理工站发出,末班车于 23:30 从两端发出。

# 运营间隔

高峰7:30至20:45时段行车间隔为 6分52秒 。

后续,深圳地铁将根据实际客流情况,随时调整行车间隔,提升运能。

02

部分区段票价

下降1至5元不等

两条线路开通后,6号线支线单程最高票价 3 元,12号线单程最高票价为 8 元。

提个小问题,你们知道我市地铁线网最远路径是哪里到哪里吗?

答案是12号线海上田园东站至14号线沙田站,全程 91.75 公里,打车需要上百元,现在pick地铁出行,票价只要 15 元。

很多人都知道,12号线是我市地铁的“换乘大王”,开通后,将新增 9 个换乘站(远期规划共20座换乘站)。

在更好地联通1、2、5、9、11和20号线的同时,部分站点间的最短路径较之前也将会缩短,该部分区段的票价下降 1-5 元不等,小伙伴们出行将享受更多选择和便利啦~

03

12号线 & 6号线支线小名片

12号线

12号线全长约 40.54 公里,起于南山区左炮台东站,止于宝安区海上田园东站。

12号线列车采用GOA4级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设计运行速度80公里/小时。

线路共设车站 33 座,其中换乘站 20 座(含远期规划),与1、2、5、9、11、20号线换乘。

12号线串联了前海、南山、宝安、西乡等片区,对缓解松岗、沙井片区交通拥堵、完善片区出行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四期开通线路中站点最多、附属工程最多、换乘站点最多的线路,是名副其实的换乘大王。

6号线支线

6号线支线起自光明区6号线光明站,止于深莞边界。

列车采用了GOA4级最高等级全自动运行系统,设计最高运行速度120公里/小时,不到 7 分钟即可实现从光明到临莞边界。

全长约 6.13 km,共设 4 站 4 区间。

光明站圳美站中大站深理工站

其中,光明站为6号线支线与6号线的换乘站,预留了东莞、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延伸条件,是连接深莞的“学子通勤线”。

今年以来

我们已相继开通了3条地铁新线

14、12和6号线支线

本次两条线路开通后

我市地铁运营里程突破 500 公里

我们的绿色出行又有了更多选择!

# 新线路开通后你打算去哪 #

我们来偶遇吧~

【四川】成都地铁17号线清水河大桥站封顶

日前,由中铁二十四局承建的成都地铁17号线二期工程清水河大桥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项目土建施工取得重要进展,即将进入车站附属施工阶段。

成都地铁17号线清水河大桥站为地下二层12米岛式车站,采用明挖法和半盖挖法相结合施工。面对该站交通导改面积大、导改体量大、导改次数多的难题,项目部创造性地提出了S形导改方案,经过9次交通导改,顺利达到了分区施工的成效,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

成都地铁17号线二期工程线路总长24.8公里,计划于2024年通车,建成后将有效连接成都武侯区、青羊区、金牛区和成华区等中心城区,是优化成都主城区交通运行的重要线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