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智慧交通系统将亮相首都
时间:2016-06-15 |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2016年6月13日,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主办方及金华市开发区网络局一行来到了婺城区应急联动指挥分中心,参观了解婺城区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情况。
据了解,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跨部委、跨地区、跨行业的智慧城市大型主题活动。本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将于2016年7月29日-31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届时婺城智慧交通系统将亮相智慧交通馆。
婺城区智慧交通系统于2014年12月1日正式启动, 2015年8月10日进入试运行, 在全面数字化技术基础上利用“3S”系统技术(公路交通地理信息化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电脑技术和高速通信技术来管理和控制公路交通,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公路网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从而全面提高了公路网运行监管和服务水平,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目前,已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建成应急联动指挥分中心一处、非现场执法系统3车道,路网监控30处、可变性情报板4块。
能登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这个平台,将是对婺城区智慧交通建设成果的一个极大的肯定。
近年来,金华市婺城区交通运输局为适应常态化管理,着力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用互联网思维推动以服务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管理方式的创新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从而建立一种在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运用多方技术打造智慧公路
在虹戴公路的非现场执法的现场,不少过往的司机看见这里竖着几排监控探头和LED显示屏,一开始都以为它是测速的,或者是抓拍安全带的,其实不然,实际上它是测量车子是否超载的先进仪器。去年,婺城区交通运输局巧用现代科技,推进非现场执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非现场执法是公安交警部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查获道路上机动车(主要是汽车)违法行为,通过技术监控设备固定违法证据,传输至后台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处理,据以确定违法车辆,并在事后对车辆所有人或管理人依法予以处罚的一种道路交通安全行政管理方式。目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非现场执法被该局路政部门广泛采用,并在维护交通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非现场执法外,婺城区还运用多方技术,打造智慧公路。主要是更新配套设施,实施全程监管。近几年,该局结合“美丽公路”创建和迎接“十二五”国检工作,打造“智能管理示范路”,进一步加密了外场视频监控和信息发布设施,做到全线路全覆盖,同时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设备,全面、及时掌握动态数据,进行养护、路政、服务等各项日常工作的现代科技管理实践和探索。加大监控力度,规范监控流程。在辖区公路管理上,该局运用GPS定位、车载视频,实时对来往车辆进行有效管控。一经发现超限超速车辆,远程反馈,得以及时监管。
建设指挥中心推进工作运行
“智慧交通”现如今已经成为公路建设中的一个热词。近年来,婺城区交通运输局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有所成效,建设了智慧指挥中心,全面推进工作顺利运行。
提供交通运输信息咨询。定期主动发布公路路况服务及通报治超相关信息,对内实行有效监控,对外提供及时服务。
开通便民投诉热线。智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在规定时限内将交办处理结果反馈来电当事人,去年10月,指挥中心共接到举报投诉电话9起,其中超载超限2起,路面污染3起,路面破损2起,群众投诉要求赔偿1起,对路面安装减速带投诉1起;共查处超限车辆166辆,卸重合计5272.19吨,罚款金额65.14万元,群众满意率100%。
建立备查资料。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将投诉事件过程建立完整的资料,形成电子记事档案,以日期标注分类归档,做到投诉举报“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运用网上平台实时交流工作
为了方便工作的实时交流,婺城区交通运输局充分运用网上平台,通过建立手机“微政务”工作群、开通政务微博等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去年10月,该局建立了婺城区交通运输系统工作交流微信群,所有局中层以上干部以及局办公室人员全部加入微信群,建立“微政务”平台,各科室以及各项目负责人至少每周一次在工作微信群中“晒”工作进度以及困难和对策。据统计,去年该局通过“微政务”平台共批示各类工作会议36项,各类工程阶段性进展汇报25项,各科室工作汇报65次。真正将工作做到24小时全覆盖,落实响应快,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4年11月,婺城区交通运输局开通了婺城交通微博,截至目前,已发布微博几百条,及时更新了该局各项会议、工作、重点工程以及重大事项落实推进情况。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政务微博的开通,不仅增强了互联网上的民意传达与监督,同时也有益于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让公众更方便地参与到与自身相关的出行、交通事项上,增强了与民众的沟通与交流。
实现联网跨部门合作可以说是婺城区交通运输局打造“互联网+”工作模式上的一大突破。交通运输工作涉及各个部门,该局工作人员与相关部门形成网络连接,通过在线传送文件软件、电子邮箱等形式对信息进行实时传递,在信息反馈、诉求处理、工作交流、指示传达等方面实现了高效沟通,成为交通运输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大助力。
据了解,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跨部委、跨地区、跨行业的智慧城市大型主题活动。本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将于2016年7月29日-31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届时婺城智慧交通系统将亮相智慧交通馆。
婺城区智慧交通系统于2014年12月1日正式启动, 2015年8月10日进入试运行, 在全面数字化技术基础上利用“3S”系统技术(公路交通地理信息化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电脑技术和高速通信技术来管理和控制公路交通,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公路网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从而全面提高了公路网运行监管和服务水平,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目前,已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建成应急联动指挥分中心一处、非现场执法系统3车道,路网监控30处、可变性情报板4块。
能登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这个平台,将是对婺城区智慧交通建设成果的一个极大的肯定。
近年来,金华市婺城区交通运输局为适应常态化管理,着力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用互联网思维推动以服务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管理方式的创新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从而建立一种在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运用多方技术打造智慧公路
在虹戴公路的非现场执法的现场,不少过往的司机看见这里竖着几排监控探头和LED显示屏,一开始都以为它是测速的,或者是抓拍安全带的,其实不然,实际上它是测量车子是否超载的先进仪器。去年,婺城区交通运输局巧用现代科技,推进非现场执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非现场执法是公安交警部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查获道路上机动车(主要是汽车)违法行为,通过技术监控设备固定违法证据,传输至后台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处理,据以确定违法车辆,并在事后对车辆所有人或管理人依法予以处罚的一种道路交通安全行政管理方式。目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非现场执法被该局路政部门广泛采用,并在维护交通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非现场执法外,婺城区还运用多方技术,打造智慧公路。主要是更新配套设施,实施全程监管。近几年,该局结合“美丽公路”创建和迎接“十二五”国检工作,打造“智能管理示范路”,进一步加密了外场视频监控和信息发布设施,做到全线路全覆盖,同时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设备,全面、及时掌握动态数据,进行养护、路政、服务等各项日常工作的现代科技管理实践和探索。加大监控力度,规范监控流程。在辖区公路管理上,该局运用GPS定位、车载视频,实时对来往车辆进行有效管控。一经发现超限超速车辆,远程反馈,得以及时监管。
建设指挥中心推进工作运行
“智慧交通”现如今已经成为公路建设中的一个热词。近年来,婺城区交通运输局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有所成效,建设了智慧指挥中心,全面推进工作顺利运行。
提供交通运输信息咨询。定期主动发布公路路况服务及通报治超相关信息,对内实行有效监控,对外提供及时服务。
开通便民投诉热线。智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在规定时限内将交办处理结果反馈来电当事人,去年10月,指挥中心共接到举报投诉电话9起,其中超载超限2起,路面污染3起,路面破损2起,群众投诉要求赔偿1起,对路面安装减速带投诉1起;共查处超限车辆166辆,卸重合计5272.19吨,罚款金额65.14万元,群众满意率100%。
建立备查资料。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将投诉事件过程建立完整的资料,形成电子记事档案,以日期标注分类归档,做到投诉举报“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运用网上平台实时交流工作
为了方便工作的实时交流,婺城区交通运输局充分运用网上平台,通过建立手机“微政务”工作群、开通政务微博等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去年10月,该局建立了婺城区交通运输系统工作交流微信群,所有局中层以上干部以及局办公室人员全部加入微信群,建立“微政务”平台,各科室以及各项目负责人至少每周一次在工作微信群中“晒”工作进度以及困难和对策。据统计,去年该局通过“微政务”平台共批示各类工作会议36项,各类工程阶段性进展汇报25项,各科室工作汇报65次。真正将工作做到24小时全覆盖,落实响应快,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4年11月,婺城区交通运输局开通了婺城交通微博,截至目前,已发布微博几百条,及时更新了该局各项会议、工作、重点工程以及重大事项落实推进情况。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政务微博的开通,不仅增强了互联网上的民意传达与监督,同时也有益于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让公众更方便地参与到与自身相关的出行、交通事项上,增强了与民众的沟通与交流。
实现联网跨部门合作可以说是婺城区交通运输局打造“互联网+”工作模式上的一大突破。交通运输工作涉及各个部门,该局工作人员与相关部门形成网络连接,通过在线传送文件软件、电子邮箱等形式对信息进行实时传递,在信息反馈、诉求处理、工作交流、指示传达等方面实现了高效沟通,成为交通运输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大助力。
